骨樣骨瘤檢查
實驗室檢查一般均為正常。
1、X線檢查
典型的X線表現為:一個直徑<1cm的橢圓形或圓形的中心X線透明區,周圍被一均勻的硬化帶所包繞的病變。實際上並非完全如此典型,脊柱、腕骨、足骨部位骨樣骨瘤與長管狀骨上骨樣骨瘤的表現可以不一樣。同時病變可發生在骨幹、髓腔或骨鬆質中,或發生在骨膜下,而造成不同的X線征象。少數病例有1個以上的病灶,但是許多病灶可以不同於上述描述,也無證據表明與起病部位及病期有關。通過動脈造影可使其與慢性骨膿腫、急性或慢性骨髓炎、孤立性內生骨疣、無菌性壞死、骨軟骨炎作出鑒別。骨髓炎雖表現充血,但血管形態正常或稍有擴張,也沒有骨樣骨瘤的紅暈現象。骨膿腫和無菌性壞死的壞死中心則表現為無血管區。
(1)長管狀骨:
位於長管狀骨的骨樣骨瘤常發生在骨幹上,在骨皮質內有一放射性透明陰影,這一陰影稱之為巢穴,巢穴內可以有不同程度鈣化灶。巢穴周圍是由硬化骨質包繞並伴有骨皮質增厚。這是由於骨膜下及內骨膜新骨形成所致。在極罕見的情況下,同一骨可以有幾個骨樣骨瘤,每一個骨樣骨瘤都有著自己的巢穴。骨樣骨瘤周圍硬化帶的反應範圍不一,有時可以將巢穴完全充滿,其巢穴是否存在以及其形態應借助X線斷層或CT進一步檢查,加以確定。在股骨頸部位的骨樣骨瘤常發生在股骨頸的內側麵,巢穴位於骨膜下或骨皮質內。在正常情況下股骨頸內側皮質較厚,因而如果有輕度骨皮質增厚常使診斷困難。另外在骨皮質增厚並有透光區的部位,應注意與應力骨折相鑒別。
(2)腕、跗骨及骨骺:
在腕、跗骨以及長管狀骨的骨骺部位的骨樣骨瘤,常發生在骨鬆質中,X線表現為部分或全部鈣化的圓形病變。而周圍缺少反應性骨硬化,這種表現與骨皮質上骨樣骨瘤的表現完全不同,在診斷上較為困難。如發生在兒童骨骼尚未成熟者,骨骺部位骨樣骨瘤可以造成骨骼發育畸形。
(3)手、足部的小骨:
在掌、蹠、指骨內骨樣骨瘤,如位於骨皮質中,其表現與長管狀骨所見相同。如果位於骨膜下,則可見到周圍骨皮質產生“扇貝”樣改變。在手、足部小骨的骨樣骨瘤常伴有軟組織腫脹。
(4)關節內:
如骨樣骨瘤發生在關節內,可以造成疼痛、軟組織腫脹、關節積液及關節活動受限。常易誤診為關節疾患。檢查中應特別注意。
(5)脊柱:
由於脊柱的解剖結構複雜,在普通X線片上骨質常被周圍軟組織遮擋,臨床表現可以有不同症狀,因而對脊柱部位骨樣骨瘤的診斷十分困難。其臨床表現常為劇烈的放射性疼痛,夜間或活動脊柱時加重。大多數病人伴有脊柱側彎,稱之為疼痛性脊柱側彎。因此,在脊柱側彎並伴有明顯疼痛時,常認為這是脊柱上骨樣骨瘤的重要臨床表現。當然這一症狀並非脊柱骨樣骨瘤所特有的。頸椎上的骨樣骨瘤則可以呈斜頸。脊柱上的骨樣骨瘤很少有神經係統症狀。
脊柱上骨樣骨瘤特點是位於脊柱側彎的凹側麵,靠近側彎的頂點。可在椎弓根、椎板、關節突,偶有在橫突上見到一硬化區。在普通X線片上發現放射線透明的巢穴非常困難,需借助斷層或CT檢查的幫助。應該強調在脊柱的後部結構上如果發現有一硬化性骨病灶,是骨樣骨瘤的診斷重要征象,但是骨轉移癌、感染、脊柱炎等也可有這種表現,應注意鑒別診斷。
(一)皮質骨樣骨瘤:
有小的透射線區域,周圍是致密骨,病灶位於皮質內,硬化環更明顯。骨膜反應或是成層或是實質同源性的。在疾病後期,病灶可以完全被隱蔽。
(二)鬆質骨骨樣骨瘤:
最常見於股骨頸,其次是手足的小骨和椎體。病灶周圍常無很多新骨形成,但有密度增加的骨環包繞病灶。偶見在遠處發生反應性新骨形成。
(三)骨膜下骨樣骨瘤:
通常表現為骨附近的軟組織腫塊,最常見於股骨頸的內麵及手和足。病灶正下方的骨骼有扇形區域,係由壓迫萎縮或骨吸收所致。病灶接近關節時,無反應性骨生成,但可有關節腫脹,充血和疼痛。表現為急性滑膜炎的特征。關節兩端骨除了明顯脫鈣外,沒有其它改變。有證據表明本病可以自然消退,但必需經很長時間。
2.核素掃描和γ閃爍照相
骨樣骨瘤病人術前做核素掃描和γ閃爍照相,應作為常規檢查。對脊柱部位骨樣骨瘤,由於X線診斷不準確,而核素掃描對病變部位檢查敏感、可靠。應用核素掃描可使骨樣骨瘤出現雙密度征:即在骨樣骨瘤的巢穴閃爍活性增強,而在周圍硬化區放射性核素集聚得較少。這一征象對骨樣骨瘤的診斷有幫助。
3.CT
一般骨樣骨瘤采用普通斷層檢查可明確診斷,在脊柱、骨盆、股骨頸等特殊部位對診斷有較大價值。薄層CT掃描是目前顯示骨樣骨瘤的最佳方法,比X線平片和MRI能更準確地顯示瘤巢。能夠確診平片上所不能診斷的可疑病例,尤其適用於關節囊內、脊柱等解剖結構複雜的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