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周圍淋巴結結核檢查
詳細詢問病史,如了解淋巴結發生的部位、發展範圍、發展速度,有無結核病史、結核接觸史、卡介苗接種史、結核中毒症狀及局部症狀,並進行全麵的體格檢查:
(1) X線胸片
發現肺部或縱隔有結核病灶。
(2) B超見淋巴結成圓形或橢圓形
以橢圓形較多見,可見散在或成堆低回聲,內部回聲大多不均勻,邊界清或不清,多為融合、串珠樣形態,也可出現液化或鈣化,亦可出現強光團並伴有聲影。且淋巴結長徑(L)/橫徑(S)≥2 0[5]。
(3) CT掃描示淋巴結增大
病灶以多發、圓形較多見,密度較低,強化掃描時中央密度減低,邊緣密度增強的環狀影,或伴有鈣化影。中央密度減低區提示為幹酪樣壞死,且減低程度與壞死液化程度呈正相關,邊緣密度增強為炎症充血的結果。單發病例周圍脂肪組織間隙清楚。多發病例淋巴結融合成大塊,並周圍脂肪間隙閉塞,淋巴結結構消失。
(4) 血清學PPD IgM、IgG陽性
結核杆菌特異性抗原檢測陽性和PCR技術、DNA探針技術、基因芯片技術檢測結核杆菌DNA陽性。
(5) 結核菌素
試驗陽性可協助診斷但要區分其與卡介苗接種反應,一般兒童強陽性反應或結核菌素試驗從陰性轉為陽性或未接種卡介苗的嬰幼兒呈陽性反應,均提示體內有活動性結核病灶。
(6) 淋巴結穿刺物檢查
及針吸結合PCR。穿刺物細胞學檢查如能見到典型的朗格罕斯巨細胞、結核結節和幹酪樣壞死等可提示診斷,類上皮細胞不足以診斷結核病。塗片抗酸染色陽性率約為30%,結核杆菌培養陽性率為25%~75%,但Prasad[6]、Verma[7]報告FAC(fineneedleaspira tioncytology)結合PCR可大大提高診斷率,陽性率可達90%以上。結核菌素試驗陽性伴有中毒症狀的結核感染患兒,雖其胸部X線正側位片多次均為陰性,但借助於淋巴結穿刺塗片檢查卻可發現特殊的結核改變,提示了在兒童原發性結核病中淋巴係統罹患的重要性。
(7) 淋巴結活組織檢查
組織病理學檢查對診斷有決定性意義,陽性率可達90%以上,同時可做淋巴結印片,對其病變細胞做形態學檢查,比病理切片所見更清晰[8]。
(8) 除常規染色鏡檢外
抗酸染色十分重要,特別是鏡下顯示壞死,但非典型幹酪樣壞死時,抗酸染色陽性率遠高於肉芽腫性炎症病變。在無反應性結核組織學上常表現為非特異性炎症壞死,更有賴於抗酸染色尋找細菌學證據。
與此同時,不要忘記取組織研磨做結核杆菌培養,以便與其它分枝杆菌相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