潰瘍病出血檢查
1.血象
血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計數常有輕度增高,血紅蛋白及紅細胞計數下降(早期可不明顯)。
2.血尿素氮
出血後,因腸源性尿素氮升高,可出現腸性氮質血症,如患者腎功能正常,則血尿素氮升高的程度可反映出血量的多少。
3.X線胃腸鋇餐造影
對診斷潰瘍病有70%~90%的準確性。但在休克狀態下,病人不能站立或胃內存積大量血凝塊時,不宜進行。一般主張病情穩定48h以後再作此項檢查,而且檢查時不宜按壓,鋇劑存在胃腸中對動脈造影有礙觀察其結果,應事先考慮。目前在診斷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中已不作為首選檢查方法,而選擇急診胃鏡檢查。
4.胃鏡檢查
陽性率可達80%~95%,在診斷上消化道出血方麵比X線胃腸鋇劑造影優越。胃鏡檢查不僅能看見病變的性質,而且可以看到活動或近期出血的可靠征象,即新鮮出血或滲血,病變區呈黑褐色底或附有凝血塊。根據北京8個大醫院施行急診胃鏡檢查248例的經驗總結,認為並不增加大出血的危險。必要時,可在內鏡下進行止血治療。隻要病人的血壓穩定接近正常,消除病人的顧慮與緊張後,就在病床旁或手術台上進行。檢查過程應輕巧、迅速。避免粗暴插鏡動作。檢查的時間應在出血後24~48h內進行。否則一些淺表性黏膜病變如糜爛、淺潰瘍、黏膜撕裂等,可由於部分或全部修複而失去診斷征象。檢查前並不需要洗胃,若因積血影響觀察,可於檢查前經胃管用冰水洗胃。觀察應該全麵,不要滿足於發現一處病變即作結論。需對食管、胃、十二指腸細致察看以後,再作出診斷,必要時可取活體做病理檢查,但須警惕胃底部的靜脈曲張有時呈灰色結節狀隆起,然觸之柔軟有彈性,輕易取活檢有引起嚴重出血危險。
5.選擇性腹腔動脈造影
對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亦有助於定位診斷,對慢性小量出血陽性率不高。有的醫院以此作為首要診斷步驟,失敗後再作鋇餐或其他檢查。
6.吞線試驗
吞線試驗方法簡單,一般用普通白線,吞下一端後30min,取出後根據染血距門齒部位來判斷出血所在。Pittman介紹熒光帶試驗,用以診斷上胃腸道出血;於咽下帶子的一端後,靜脈注射熒光素,然後拔出帶子在紫外光下觀察熒光素染血的部分,計算距門齒的長度而判斷出血的位置。
7.其他試驗
如應用Miller-Abbott(M-A)雙腔管,插入胃腸後,不斷地抽吸,當此管下行吸出鮮血時,用膠布固定,並照X線平片以察看管端的部位,判定此處為出血所在,對緩慢出血定位比較有效。還有用鉻標記的紅細胞,於靜脈注射後,經M-A管抽吸出的每1份標本測定其放射性,以放射性最強的標本含51鉻最多而定為出血的部位。這種試驗對小量腸內出血診斷價值不大。故甚少應用。
8.放射性核素掃描
常用99mTc標記紅細胞,靜脈注入後在出血處溢出並聚集在胃腸道中。掃描探知胃腸道中的放射性信號,指示消化道出血所在。但有時難以精確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