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預防:
開展衛生宣傳教育,提倡合理營養是預防原發性營養缺乏病的根本措施,所謂合理營養,它既要求通過食物的合理調配,滿足不同生理條件下對各種營養素和熱能的需要,以及各種營養素之間的平衡,又要考慮合理的膳食製度和烹調方法,以利各種營養素的消化吸收和利用,由於人體所需要的營養素是多種多樣的,而自然界中沒有一種食物能提供人體所需要的全部營養素,因此,為了向人民群眾提供合理的營養,一方麵要求主管部門要做到主副食品生產和供應的合理化,多樣化,另一方麵也要通過宣傳教育,在群眾中提供主副食,動物性食品與植物性食品合理搭配的混合膳食,合理烹調,建立定時,定質,定量的膳食製度,糾正暴飲暴食,偏食,濫用滋補食品或強化營養食品等不良習慣。
為防止營養缺乏病的發生,各地衛生主管部門和醫療衛生係統要建立人群營養狀況監測係統,據WHO營養監測討論會建議,營養狀況監測的指標有人群健康狀況調查指標,社會經濟和農業資料分析指標和評價社會營養條件的指標,同營養有關的健康狀況指標包括新生兒體重,各年齡組體重,不同身高組體重,學齡前兒童體重,各年齡組死亡率,母乳喂養,人工哺養,特殊營養缺乏病的新病例等,因此,根據營養監測係統所提供的反饋,各級衛生主管部門要及時向人民群眾通報,並會同主副食品生產供給部門和衛生保健部門製訂同營養合理化有關的宏觀對策。
在地方性營養缺乏病流行的地區,除了做好宣傳教育外,還應采取麵向群體的防治措施,例如我國在地方性甲狀腺腫流行的地區,采取食用加碘食鹽(每噸食鹽加碘化鉀5~10g)的措施,有效地控製了地方性甲狀腺腫的流行,又如我國在1950年即作出了生產九二米和八一麵的規定,不僅提高了原糧的成品率,同精白米和精白麵相比,維生素和無機鹽的含量也明顯提高,從而有效地防止了腳氣病的發生。
為滿足特殊生產環境或接觸有毒物質作業人員對營養的需要,各有關部門應根據工種,會同公共食堂做好保健膳食的供應工作,目前,許多單位采取發放"營養費"的方法是不可取的。
為防止繼發性營養缺乏病的發生,除了要對導致營養缺乏病發生的疾病進行積極治療外,還應做好營養指導和病人飲食的管理,要針對病人的具體情況,供應足夠的營養素和熱能,由於許多藥物可影響營養素的吸收和利用,因此,在選用治療藥物時,對某些營養素的供給也應予以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