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糖吸收不良症狀診斷
一、症狀
1.未被吸收的糖使腸腔內滲透壓升高引起滲透性腹瀉。
2.糖部分從糞便中丟失,部分在回腸遠段及結腸內經細菌發酵產生有機酸及CO2,H2及甲烷等氣體,這些氣體部分被吸收後,可由呼氣中被排出。
因此病兒,尤其嬰幼兒,在進食含有不耐受糖的食物後,多表現為水樣便腹瀉(稱糖原性腹瀉),糞便含泡沫,具有酸臭味,酸性糞便刺激皮膚易致嬰兒臀紅,嚴重者發生糜爛,腹瀉嚴重常引起脫水酸中毒等電解質紊亂,病程遷延可致營養不良,有的病兒脫水糾正後,常有覓食異常饑餓的表現,禁食或飲食中去除不耐受糖後,腹瀉等症狀即可迅速改善,是本病的特點之一,較大兒童臨床症狀往往較輕,可僅表現為腹脹,排氣增多,腹部不適,腸絞痛或腸鳴音亢進。
二、診斷
1.1969年ESPGAN的診斷標準:
1969年歐洲兒童胃腸及營養協會(european society for pediatric gastroenterology and nutrition, ESPGAN)製定的診斷標準,糖吸收不良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引起原發性糖吸收不良的疾病有先天性乳糖吸收不良,蔗糖-異麥芽糖酶缺乏,葡萄糖 -半乳糖吸收不良等;而引起小腸黏膜上皮細胞和刷狀緣損害的疾病,如病毒性腸炎,慢性腹瀉病,蛋白-熱量營養不良,免疫缺陷病,小腸手術後等,均可引起繼發性糖吸收不良。
2.糖耐受不良:
糖吸收不良出現臨床症狀和體征者,稱為糖耐受不良(sugar intolerance),其臨床表現為患兒進食乳類食品後出現滲透性腹瀉,為水樣便,糞脂不增加,糞便酸臭,有泡沫,常有腹部不適,腹脹,排氣增多的表 現,嚴重者出現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紊亂,一旦停食乳類食品或除去不耐受的糖類,腹瀉症狀可迅速緩解,此為本病的特點之一。
3.糖吸收不良的實驗室檢查
(1)糞便pH常<5.5,提示糖吸收不良。
(2)糞便還原糖測定:如≥0.005提示糖吸收不良。
(3)糖-呼氣試驗:攝入試驗糖後,呼氣氫升高或呼氣14CO2降低表示對該試驗糖吸收不良。
(4)小腸黏膜活檢雙糖酶活力測定:糖吸收不良者,一種或數種雙糖酶活性降低。
(5)乳糖耐量試驗:乳糖酶缺乏者血糖曲線低平,並出現乳糖不耐受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