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腦血栓形成症狀診斷
腦血栓形成一般多見於中年以上和老年人,60歲以上有腦動脈硬化、高脂血症和糖尿病病人最易發生。部分病人發病前有前驅症狀,如頭暈,一過性肢體麻木無力等TLA症狀。起病較緩慢,多在夜間睡眠中發病,次晨醒來才發現半身肢體癱瘓;部分病人白天發病,常先有短暫缺血發作症狀,以後進展為偏癱。腦血栓病人多數發病時無意識障礙、頭痛、嘔吐等症狀,局灶征緩慢進展多在數小時或2~3天內達到高峰。少數病例腦梗死範圍較大,或累及腦幹網狀結構,則可出現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如同時合並嚴重腦水腫,也可伴有顱內高壓症狀。
1.臨床分型
(1)可逆性腦缺血發作:又稱可逆性腦缺血神經功能障礙,它不同於短暫腦缺血發作,在於24h後臨床症狀尚未完全恢複,常伴有或大或小的梗死病灶,但尚未導致不可回逆的神經功能損害,或因側支循環代償較好、血栓溶解、腦水腫消退等原因,患者的症狀和體征在3周以內完全緩解而不遺留後遺症。
(2)進展性卒中:腦血栓形成多屬於此型,由於血栓逐漸發展,腦缺血、水腫的範圍繼續擴大,症狀逐漸進展,由輕變重,直到出現完全性卒中,稱為進展性卒中,常曆時數天甚至數周。
(3)暴發型:少數腦血栓形成,發病急驟,累及頸內動脈主幹,病人常很快昏迷,伴有腦水腫、顱內高壓症狀,完全性偏癱、失語等,症狀和體征很像腦出血,但CT掃描常能幫助鑒別,稱為暴發型或類腦出血型。
2.定位診斷
腦血栓形成的臨床表現,常與梗死血管的供血狀況直接有關。根據其症狀可以做出定位診斷。
(1)頸內動脈係統腦血栓的共同特點是一側大腦半球受累,出現病變對側三偏症狀:中樞性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偏盲,如優勢半球損害,尚可出現失語。其中:
①大腦中動脈:供應大腦半球外側麵包括額葉、頂葉、顳葉、腦島的大腦皮質和皮質下白質,深穿支則支配基底節和內囊膝部及前1/3。大腦中動脈及其分支是最容易發生閉塞的腦血管。主幹閉塞及深穿動脈閉塞時,常可引起對側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偏盲以及失語(優勢半球);皮層支閉塞則分別可引起失語、失用、對側偏癱(上肢重於下肢)、感覺障礙等。
②大腦前動脈:供應大腦半球內側麵前3/4包括旁中央小葉、胼胝體的前4/5和額極,其深穿支則供應內囊前肢和尾狀核。大腦前動脈皮層支閉塞常可引起對側下肢感覺和運動障礙,並伴有排尿障礙(旁中央小葉),強握、吸吮反射、智力及行為改變(額葉)。深穿支由於累及紋狀體內側動脈——Heubner動脈,常出現對側上肢及顏麵中樞性癱瘓。但臨床上大腦前動脈閉塞較少見。
(2)椎-基底動脈係統主要供應腦幹和小腦及大腦後動脈血供區。其中:
①大腦後動脈:主要供應枕葉、顳葉底部、丘腦和中腦等。主幹閉塞常引起對側偏盲和丘腦綜合征。
②椎動脈:主要供應延髓、小腦後下部及頸髓上部,其分支較多。椎動脈主幹閉塞,常引起延髓背外側綜合征,亦稱Wallenberg綜合征。對側痛溫覺和同側顏麵痛溫覺減退、Horner征、前庭神經和Ⅸ、Ⅹ腦神經障礙,和小腦共濟失調。如累及椎動脈內側分支,則可引起延髓內側綜合征,對側上下肢癱和同側舌癱,伴有對側深感覺喪失。但有時一側椎動脈閉塞由於代償可不出現症狀,隻有兩側椎動脈供血不足時,才出現症狀。
③基底動脈:基底動脈分支較多,主要分支包括:小腦前下動脈、內聽動脈、旁正中動脈、小腦上動脈等,臨床表現也比較複雜,常構成各種綜合征。基底動脈主幹閉塞可引起腦橋軟化,使病人迅速死亡,或產生閉鎖綜合征,患者四肢癱瘓(包括顏麵),不能講話,但神誌清楚,並能用睜眼、閉眼活動表示意思。臨床常見的基底動脈分支引起的綜合征,如Weber綜合征:同側動眼神經麻痹、對側偏癱;Millard-Gubler綜合征:同側麵神經和展神經麻痹,對側偏癱和感覺障礙;Foville綜合征,病側凝視麻痹。內聽動脈病變則常引起眩暈發作,伴有惡心、嘔吐、耳聾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