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腦血栓形成一般治療
老年人腦血栓形成西醫治療
一、治療
腦血栓形成急性期的治療原則是:
①增進缺血區的血液供應,盡早終止腦梗死的進展;
②預防和及時治療腦水腫;
③保護“缺血半暗帶”,以避免病情進一步加重;
④降低腦的代謝、增進氧的利用和供應,應避免發熱、高血糖等情況;
⑤預防合並症。具體措施包括以下幾個方麵,可根據具體病情選擇應用。
1.一般治療
安靜臥床;有煩躁症狀者,應找出原因對症處理。定期翻身、拍背、吸痰,注意肢體位置和大小便處理,防止褥瘡、肺炎、便秘和尿路感染,同時,應注意營養和水、電解質的平衡。如血壓偏低,可服用呱甲酯(利他林),每次10mg, 2~3次/d,或服用咖啡因,每次20mg,2~3次/d,頭應放平或稍低,並可輸液或輸入膠體物質提高血壓。如血壓偏高,一般先降顱內壓觀察,仍高者再用較緩和的降血壓藥物。有心動過速、過緩、心衰等功能紊亂應及時處理糾正。如為風濕、鉤端螺旋體、梅毒等脈管炎,應分別用抗風濕、青黴素治療。糖尿病應用胰島素或苯乙雙胍(降糖靈)及飲食控製療法。患者如昏迷,則應按昏迷病人常規護理。
2.抗腦水腫、降低顱內壓
患者有腦水腫時,表現為嗜睡、精神萎靡、呃逆、頭痛等。應首先降低顱內壓,暫不用血管擴張劑。常用藥物為20%甘露醇、每次125ml靜脈快速滴注,1次/6~8h。此外,呋塞米、甘油、甘果糖、人血白蛋白等亦可根據高顱壓程度及全身情況進行選擇。嚴重的高顱壓可選用甘露醇、呋塞米等起效快、作用強的藥物,一般高顱壓可選用甘油或甘果糖、人血白蛋白等。抗腦水腫治療應從發病後24h開始,連續5~7天。應用脫水劑時應注意患者的心髒功能、血壓、血鉀情況。
3.溶栓治療(thrombolytic therapy)
溶栓療法就是用藥物溶解阻塞血管的血栓,使之再通,從而恢複腦血流而達到治療目的的方法,是目前國內外學者研究的熱點,並越來越多地被臨床應用。主要用於排除了腦出血、腦血管造影證實有血栓形成,收縮期血壓低於24kPa(180mmHg);呼吸道通暢不需進行氣管切開;無活動性潰瘍、肺結核、嚴重肝病;新近未行過手術;發病時間在6h以內的超早期病人。常用溶栓藥物如下:
(1)第1代溶栓藥物鏈激酶(SK)和尿激酶(UK)等為非選擇性溶栓藥物。鏈激酶(SK)是溶血鏈球菌產生的一種激酶,有抗原性,不良反應較大,目前已不推薦使用。尿激酶(UK)是由人尿或人腎培養物提取的一種蛋白酶,本身無抗原性,可直接激活纖酶原轉化為纖溶酶,作用較強,不良反應比較小,且較安全。用法是尿激酶(UK)6~20萬U溶於生理鹽水100ml中靜脈滴注,0.5~2h滴完。非選擇性溶栓劑可使纖溶酶很快升高,迅速耗竭纖維蛋白原,溶栓效果確切,但可造成全身抗凝、溶栓狀態,出血並發症多,且維持時間較短。
(2)第2代選擇性纖溶藥物,包括阿替普酶(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t-PA,基因重組型纖溶酶原激活劑,rt-PA)、乙酰化纖溶酶原鏈激酶激活劑複合物(APSAC)、單鏈尿激酶血漿酶原激活劑(SCUPA)等。
阿替普酶(t-PA,rt-PA)是當前國外應用最廣泛、效果最理想的溶栓劑,原先是從人類黑色素瘤的組織培養細胞中分離出來的,現在用基因工程技術由大腸杆菌製造而成。阿替普酶(t-PA)首先和血栓上的纖維蛋白結合成複合物,活化纖溶酶原形成纖溶酶進而溶解血栓。與尿激酶(UK)不同的是,阿替普酶(t-PA)與血漿中纖維蛋白酶原結合較少,一般不會引起全身纖溶。但該藥價格昂貴、半衰期短,大劑量使用有增加出血的可能性,且有一定的血管再閉率。阿替普酶(t-PA)的劑量為0.3~0.8mg/(kg·d)(10~100mg/d),至血栓溶解後用尿激酶(UK)維持3~5天。阿替普酶(rt-PA)用量為0.9mg/kg,最大劑量不超過90mg,其中10%先由靜脈推注,餘下的90%靜脈滴注,1h內滴完。最近美國FDA已批準阿替普酶(rt-PA)可用於急性腦梗死的治療。
4.擴張血管藥物
腦梗死發作時,腦血流循環障礙往往是可逆的,如在發病後腦水腫出現前應用擴張血管藥物,能立即改善局部缺血,有利於側支循環建立,效果好。因此,凡在發病24h內者,均可應用擴張血管藥物。48h以後,梗死區腦組織可因缺血、缺氧、水腫、壞死,容易導致過度灌流綜合征(luxury perfusion syndrome)。在了解局部腦血流量之前,原則上不用擴張血管藥而應考慮用脫水劑。發病2周後腦水腫已退,用擴張血管藥比較安全。血壓偏低時應慎用。
(1)二氧化碳:腦血管的調節主要是化學調節,即由呼吸氣體(CO2和O2)以及血液酸堿度進行調節。動脈中的CO2分壓增加能顯著地擴張腦血管,增加腦血流,而O2的分壓作用恰好相反。臨床用5% CO2加上85%~90% 02的混合氣體吸入,每天吸入1次,每次10~15min,10~15次為1個療程。
(2)罌粟堿:對腦血管有直接擴張作用,降低腦血管阻力,增加腦血流,其作用強度僅次於CO2。可用30~60mg口服,皮下或肌內注射,1次/4~6h,或60mg~90mg加入5%葡萄糖鹽水500ml內靜滴,1次/d。
(3) 氟桂利嗪(西比靈):氟桂利嗪(西比靈)除了鈣離子拮抗作用外,還有減輕靜脈收縮和降低血黏度的作用。常用方法是5~10mg/d,口服。由於其半衰期長,每天口服1次即可。以睡前頓服為宜。主要不良反應是嗜睡,其次為乏力,少見者為頭暈、口幹。
(4)尼莫地平:是一種脂溶性鈣通道阻斷劑,可通過血腦屏障。研究結果表明,尼莫地平能阻斷鈣離子內流,消除和緩解血管痙攣,選擇性的擴張腦血管,保護腦細胞,是治療腦血栓形成的有效藥物。
常用方法:尼莫地平口服每次40mg,3~4次/d,尼莫地平注射液每次12~24mg加入5%葡萄糖鹽水750~1500ml中靜脈滴注,開始滴注時,尼莫地平1mg/h,若病人能耐受,1h後增至2mg/h,1次/d,連用10天後改為口服尼莫地平。不良反應比較輕微,口服給藥可有一過性消化道不適、頭暈、嗜睡和皮膚瘙癢等;靜脈給藥可有血壓輕微下降、頭痛、頭暈等。
5.改善微循環
低分子右旋糖酐,平均分子量2萬~4萬,是許多脫水葡萄糖分子的集合物。由於分子體積較大,不易滲出血管,所以既可以維持血液滲透壓,又能稀釋血液,減少血黏度和血細胞的聚集,從而增加血流速度,有利於促進側支循環和改善病變區域的微循環。低分子右旋糖酐還能抑製血小板聚集,阻止微血栓形成,並增加血容量,促進利尿。常用劑量:每次10%溶液250~500ml靜滴,1次/d,連用1~2周。間歇一段時期,可重複應用,對有出血傾向或左心衰病人,可引起出血或急性肺水腫,應慎用。
6.抗凝治療
治療的目的是幹預凝血過程,防止血栓的擴延和再發。常用抗凝藥物如下:
(1)肝素:作用快而短,可在病情較急或抗凝治療頭2天用,用12500~25000U加入5%葡萄糖鹽水中緩慢滴入。偶有脫發、骨質疏鬆及腹瀉等不良反應。
(2)雙香豆素:持續時間長,顯效較慢,一般48h後才產生最大效應。可口服,故頭2天最好與肝素合用。第1天用100~200mg,分2~3次口服,以後維持量為25~75mg,1次/d。有惡心、嘔吐、腹瀉等不良反應。
(3) 去纖酶(降纖酶):係自蝮蛇毒汁中分離提純的一種蛋白分解酶,此酶使纖維蛋白原降解,形成極不穩定的纖維素後迅速溶解,造成消耗性低纖維蛋白原血症而達到抗凝目的。用量為5~10mg/(kg·d)天,或成人每次給藥400mg,加入生理鹽水250~500ml中靜滴,1次/d,7~10天為1療程。當患者合並心肌損害、心衰,不適於使用擴充血容量藥物時可應用。嚴重貧血、感染、惡性腫瘤患者禁用。
(4)低分子肝素:由普通肝素經亞硝酸分解、純化而得到,平均分子量5000Da。具有明顯的抗Ⅹa因子活性,可有效抑製血栓形成,而對凝血和纖溶係統影響小。與普通肝素相比,有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長、引起出血的可能性小、不易誘導產生血小板減少和骨質疏鬆等優點。可靜脈注射或皮下給藥,使用方便。常用量為5000U抗Ⅹa皮下注射,每12h或24h注射1次,7~10天為1個療程。
7.抗血小板藥物
血小板參與動脈粥樣硬化的發展,血栓、栓塞的形成,血管痙攣和缺血後腦組織的遲發性損害的各個環節。凡是能對抗血小板釋放、黏附和聚集等功能的藥物均可稱為抗血小板藥物。包括阿司匹林(aspirin),雙嘧達莫、磺吡酮(苯磺唑酮)、噻氯匹定(ticlopidine、抵克立得)、乙酮可可堿、硝酸鹽等。臨床上使用較多的是阿司匹林、噻氯匹定和雙嘧達莫等。
(1)阿司匹林:阿司匹林可使環氧化酶不可逆地乙酰化,抑製了此酶的活性,從而阻止血小板?銑蒔GG20、PGH2及血栓素A2,抑製血小板的釋放和聚集。它也能阻止內源性ADP、5羥色胺及PE4的釋放。
口服0.3~0.6g阿司匹林,抑製血小板聚集作用可長達2~7天,故近來傾向於小劑量治療。急性期患者,開始用0.3~0.6g/d,病情穩定後可用0.1~0.15g/d維持,長期治療則劑量可更小,一般為0.05g/d。阿司匹林的主要不良反應是消化道刺激症狀,偶有過敏反應。
(2)雙嘧達莫:是一種雙嘧啶的複合物。在某些動物實驗中,能有效地預防動脈性血栓形成。它對血小板的作用機製尚不清楚;在試管內,可能是通過抑製血小板磷酸二酯酶的活性,阻止cAMP轉化為AMP,提高血小板內cAMP水平而起作用。常用劑量為25mg,3次/d。可有頭痛、頭暈、惡心和輕度胃腸道不適反應;減量後可緩解。
(3) 噻氯匹定:抗血小板機製可能是通過抑製ADP、纖維蛋白原與血小板膜的結合而起作用。一般建議在阿司匹林治療無效時可考慮使用。用法為噻氯匹定0.25g,2次/d,口服。主要不良反應有骨髓抑製、白細胞減少、腹瀉、皮疹、出血(8.3%)和總膽固醇升高等。
8.抗自由基治療
腦血栓形成後造成的神經細胞損害有2類:一方麵是由於缺血缺氧、葡萄糖無氧代謝、能量耗竭,造成神經細胞、毛細血管內皮細胞水腫、壞死;另一方麵由於缺血產生大量自由基所造成的損害。因此,抗自由基治療就顯得特別重要。目前臨床上行之有效的抗自由基藥物有地塞米鬆、維生素E、延胡索酸、尼唑苯酮(尼唑芬諾)等。
常用方法:地塞米鬆10mg加入5%葡萄糖鹽水500ml中靜脈滴注,1次/d,連用5~7天。維生素E一般日量為200~2000mg,初期300~600mg/d,取得療效後逐漸減量,並維持一定時期。延胡索酸尼唑苯酮(尼唑芬諾)5~10mg加入5%葡萄糖鹽水500ml中靜脈滴注,1~2次/d,連用5天。
9.手術治療
以下情況可考慮手術治療:
(1)顱外血管如頸總動脈、頸內動脈狹窄,血栓形成,經造影確診後,可行動脈內膜剝離術、血栓切除術、人造血管手術,以免進一步缺血缺氧,及新栓子脫落入腦血管造成腦梗死。
(2)少數廣泛腦軟化、腦疝形成的患者,可考慮作去骨瓣減壓及清除壞死腦組織,以搶救患者生命。
10.針灸、中醫中藥及功能鍛煉
多數腦血栓形成的患者都留下不同程度的後遺症,其主要症狀有偏癱、失語、吞咽困難、癡呆等。針灸、中醫中藥及功能鍛煉等有助於治療。
二、預後
預後與多種因素有關。高齡尤其80以上者病死率高。急性期死亡病例1/3發生在病後1周內。梗死灶大者易發生腦水腫及腦疝,腦幹受壓,病死率高,預後不良。基底動脈血栓形成少見,但病死率高。意識障礙重者預後差。有合並症者預後差。
腦血栓的遠期預後隨時間的延長累積生存率下降。死亡原因仍以肺部感染占第1位,或死於再次複發卒中(腦梗死或腦出血)、心肌梗死或其他老年病。
多次腦梗死可導致腦血管性癡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