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心腦綜合征症狀
1.急性心肌梗死(AMI)
東京都老年中心醫院2200例屍檢中腦血管病(CVD)和AMI並存233例(10.6%)。男性121例,女性112例,平均年齡78.8歲。其中由心到腦者占36%,腦到心者48%。AMI後左室壁血栓導致腦梗死者多,1個月內心腦發生率高於腦心者。左室血栓(LVT)近年來較為重視。約1/3病例發生AMI前即有LVT,有LVT的AMI病例比無LVT的AMI病例發生腦栓塞的危險性高,在AMI發生後數周(2~4周)內出現腦栓塞。臨床上一旦發現有LVT存在,應行抗凝治療3~6月。AMI引起的腦症狀Alpers分為5型:
(1)暈厥型:
可無心前區疼痛但有暈厥發作,應從速作ECG檢查。
(2)偏癱型:
二者可同時發生或在AMI後數小時到數天內發生,ECG示心前、側壁心肌梗死。
(3)高血壓危象型:
可無心前區疼痛。
(4)腦幹型:
ECG示前壁廣泛性心肌梗死。
(5)大腦型:
突然起病、頭痛、意識障礙、抽搐、視力減退、精神運動性興奮、瀕死感和譫妄狀態。對發病不典型,以腦血流循環障礙為主者,病人未出現心髒症狀即陷入昏迷者占29.7%。亦有在心梗初期,血壓可正常或暫時性升高,應急做ECG和各種血清酶檢測以明確診斷。
2.風濕性心髒病引起的腦症狀
多見於中青年患者;但老年風濕性心髒病導致腦症狀者也屢見不鮮。崔氏等報道98例有腦症狀者占26.5%,可無明確病史。瓣膜損害以二尖瓣為主(95.9%),繼而引起左心房擴大,形成左心栓子導致腦栓塞者占18%~48%,如伴心房顫動則發生率可增加1倍;高齡伴心力衰竭者發生率更高。Peterson 1990年指出心律由正常轉為房顫或反之時均易引起心髒內栓子脫落導致腦栓塞。房顫始發1個月內致腦栓塞者占總數的1/3;陣發性房顫較慢性者亦在1個月內為最高,在426例中33%導致腦栓塞;而陣發性房顫者腦栓塞發生率僅2%;雖然左心搏出量20%入腦,但腦栓塞可占全身各部位栓塞的50%;其中大腦中動脈或及分支受累者占73%~85%,左側居多。其複發率距第1次發病後2年內者達30%,6年內發生兩次者達50%。房顫期內心房利鈉肽濃度增高,在恢複竇性心律時則下降為正常;心房利鈉肽可增加血細胞比容導致房顫發作。腦微血管內亦有該肽受體,故心房利鈉肽的增高,可致房顫病人腦血流量減低並發腦梗死。細菌性心內膜炎引起中樞神經係統合並症,自Osler首次報道迄今1個多世紀以來,在近30年該病的自然病史已產生了重大變化。1991年Salgado報道在3個大宗研究報告中神經係統並發症發生率為27%~39%,而首發者則占12%~17%。按臨床表現分為3類:
(1)腦血管病:
最常見,在CT腦掃描技術問世前腦栓塞發生率為11.4%~17.0%;問世後腦及眼動脈栓塞率分別為19%和18%。其病因在心內膜炎發病2周內為金黃葡萄球菌、腸球菌或大腸埃希菌,常為多發;超過2周的腦栓塞則以鏈球菌多見,通常為單發。腦內或蛛網膜下腔出血在心內膜炎者占2.7%~7%;傳統認為真菌性動脈瘤引起者在動脈造影或屍檢確診者僅占腦血管並發症的0.3%~1.8%。
(2)感染並發症:
急性腦膜炎或腦膿腫其發生率分別為1.8%~16.5%及1%~4%。前者CSF白細胞增高,培養陽性者占15.9%~26%,最易分離出金黃葡萄球菌;腦膿腫則以微型多發為主,不適用於外科引流。
(3)其他腦病占1.3%~8.5%,以癲癇局灶或全身強直陣攣性發作為最常見,常為多種腦病所繼發。
3.非風濕性房顫
成年人心房纖顫(AF)的發生率為0.4%,隨年齡增長其發生率也增加;在60歲以上人群中高達2%~4%。AF分為慢性、陣發性和持續性3大類,而後者係指無心髒病證據者;由於老年人口的增多,AF病人比竇性心律者病死率高,腦栓塞並發者亦高,使AF病人的預後問題日益引起學者們的關注。Framingham報道1007例非風濕性AF研究中,男性占54%,其慢性AF者腦卒中危險性較竇性心律對照組增加5倍;病因為風心病者則慢性AF卒中危險性增加17倍。Treseden報道414例老年病人中,平均年齡為80歲;其中慢性AF276例,陣發性AF138例;結合另1組426例同類病人研究合計,陣發性AF者栓塞發生率為2%,但轉為慢性AF後則高達5%;其轉為慢性AF的比率為33%,轉為慢性AF的中位時間為34個月,轉換者AF的始發中位年齡為63歲,未轉換者為68歲。甲狀腺功能亢進性AF,在甲亢時10%~15%發生AF,以60歲以上者最為常見,且AF可能為其最突出的特征。AF病例中甲狀腺毒症流行率為2%~5%。Yuen等兩組毒性甲狀腺病262例及210例有動脈栓塞及AF者高達10%。Barsela 30例本病伴發AF者並發腦梗死者12例,而112例竇性心律者無1例發生,足見毒性甲狀腺病並發AF者具有並發栓塞的高危性。
4.各種心律失常引起的腦症狀
病竇綜合征可有失神、眩暈發作,以高齡及嚴重動脈硬化者為多見。1982年滿岡孝雄報道100例,1989年Sherman報道156例,腦症狀的發生率每年分別為66%及8%~10%。高度房室傳導阻滯可致Adam-Strokes綜合征。室性或室上性心動過速可致一過性意識障礙、抽搐或局灶神經征。室顫是引起暴卒的病因之一。
5.其他病因
心導管引起腦栓塞的發生率在1968年為3.4%,1974年下降達1.5%,20世紀80年代後僅有個案報道。Holson報道85例心髒移植術中54%有一種神經係統的並發症,16%有兩種以上神經係統並發症,20%因並發症而死亡。二尖瓣脫垂和心髒黏液瘤多數為中青年發病,高齡者也有少數報道。1989年Sherman報道二尖瓣脫垂致腦梗死率為6%,組織學顯示二尖瓣有黏液樣變,結構鬆弛,伴含血球成分的纖維素沉著;血小板顆粒中有β-血栓蛋白及血小板第Ⅳ因子(PF4)升高,可致血小板活性增高及積聚。心房黏液瘤1988年Thompson報道有25%~55%病人發生腦栓塞;有蒂的膠狀腫瘤心髒雜音隨體位改變而變化,且可以並發多次不同部位的腦栓塞,應做心髒超聲心動檢測而確診。1987年Stewart報道心髒換瓣手術30例的腦栓塞發生率達10%。
早期監測由心髒轉入循環血流中的微栓子入腦引起腦梗死的全過程是不可能的。直到20世紀90年代因經顱多普勒檢測技術(TCD)的不斷發展,國內外少數大醫院已采用四通道TCD微栓子監測儀及可自動調節深度的傳感器,采用顱內外腦動脈主幹的同步動態監測已成為可能;不僅可分清微栓子的結構(纖維素、血小板、白細胞、膽固醇結晶等),同時可監測其來源、數量及流動途徑。故對各種心髒病及心髒手術病人的微栓子監測,結合術前、術中、術後及抗凝治療的動態觀察已成為現實。經國外2000例腦栓塞的統計,經TCD監測由心源性多種病因所致的腦栓塞已達23.5%~31.5%;結合MRI及病理結果腦栓塞示出血性梗死者占40%,而腦血栓形成者僅1.9%。流動性栓子在大腦後部流動者占1/5,前循環(ACA)者占3%~12%,主要心源性栓塞位於同側MCA;有關心源性栓子的TCD信號特征為高強度短時相信號(high intensity transient signal;HITS),故對心腦綜合征的發生、發展、診斷、治療、預後評估有著極為重要的價值。
根據病史和臨床表現,參考輔助檢查有助於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