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以尿量增多為首發症狀。嬰幼兒常出現遺尿,夜尿增多。年長兒常驟然起病,尿量增多且清淡,夜尿增多。隨著病情發展,嬰幼兒可有慢性脫水、發熱、煩躁、嘔吐。年長兒則有明顯煩渴多飲。病程長者多有消瘦,睡眠及飲食不佳,嚴重者可有生長發育遲緩。繼發性尿崩症可伴有頭痛、視力障礙等原發病的表現。
起病可緩可急。24小時尿量可多達或超過5000-10000毫升,尿色淡如清水,病人症狀較輕者,則24小時尿量也有約2500-5000毫升。患者因煩渴而大量飲水,常喜冷飲。長期多尿可導致膀胱容量增加,而使排尿次數相應有所減少。繼發性尿崩症者臨床常伴有原發症的表現,如垂體腫瘤、顱腦外傷,腦炎等症狀或病史。
建議檢查尿比重、血電解質。並記錄24小時的飲水量與排尿量。尿崩症患者男性多於女性。自生後數月到少年時期任何年齡均可發病,多見於兒童期,年長兒多突然發病,也可漸進性。
尿崩症分為腎性尿崩症、中樞性尿崩症。中樞性尿崩症禁水加壓試驗可確診。治療首先要明確腎性還是中樞性,治療方法不同。部分尿崩症通過藥物或手術能治愈,關鍵是看原發病是什麼。
主要的臨床症狀有:
1. 尿量增多,且每日尿量變動不大,小兒可表現有遺尿。在尿量增多的同時有煩渴、多飲。嬰兒期如供水不足則有發熱、煩躁、脫水、甚而抽搐。繼發者尚可有原發病表現。
2.多飲 在嬰兒表現喜歡飲水甚於吃奶,兒童一般多喜飲冷水,即使在冬天也愛飲冷水,飲水量大致與尿量相等,如不飲水,煩渴難忍,但尿量不減少。
3.其他 兒童因能充分飲水,一般無其他症狀,嬰兒如不能適當飲水,常有煩躁、夜眠不安、發熱、大便秘結、體重下降及皮膚幹燥等高滲脫水表現,嚴重者可發生驚厥、昏迷。長期多飲多尿可導致生長障礙、腎盂積水、輸尿管擴張,甚至出現腎功能不全。顱內腫瘤引起繼發性尿崩症,除尿崩症外可有顱壓增高表現,如頭痛、嘔吐、視力障礙等。腎性尿崩症多為男性,有家族史,發病年齡較早。
對於有多飲多尿的患兒,夜間起尿時是否飲水在病史中很重要。應記錄出入量,多飲多尿每天>2L/m2時為病理現象。了解其他疾病史、家族史、生長史,中樞神經係統症狀和體征等,以提示疾病的可能原因。
病理性多飲多尿應測血漿滲透壓和血Na、K、Cl,Cr及BUN和尿液分析,尿滲透壓,尿比重,尿糖。血漿滲透壓>300mOsm/kg,尿滲透壓<300mOsm/kg,可診斷為尿崩症。當血漿滲透壓為>270mOsm/kg時應進行限水試驗。如血漿滲透壓>300mOsm/kg,尿滲透壓在10h以上一直<600mOsm/kg應考慮患有尿崩症。如尿滲透壓>600mOsm/kg並穩定1h以上時可以排除尿崩症。在限水試驗中如體重減輕超過5%,血Na>150mmol/L,有明顯脫水及血容量減低和血壓下降時應終止限水試驗,並及時皮下注射垂體加壓素(pitressin)1U/m2(1ml=5U)後,每15分鍾排尿一次,可見尿量明顯減少,尿比重和尿滲透壓上升,在1h可上升一倍以上,可診斷為中樞性尿崩症。
診斷中樞性尿崩症後應進一步查找病因,必要做MRI檢查下丘腦和垂體以排除顱內病變。
對於部分性AVP缺乏時對限水時的耐受較好,尿滲透壓雖能上升多不能>600mOsm/kg,尿滲透壓/血漿滲透壓仍>1。當與腎性尿崩症的鑒別時後者對垂體加壓素無反應,還可測血漿AVP濃度,部分性中樞性尿崩症時低,腎性尿崩症時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