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症狀
藥物性急性間質性腎炎可發生於各種年齡,但NSAID引起的ATIN主要發生在老年人(64.6歲±2.1歲)。
過敏性ATIN發病前接觸藥物的時間長短不一,一般15天左右,由NSAID引起的ATIN常發生在數月之後。
本病起病的臨床症狀常為發熱、皮疹和血尿。約1/3的藥物性ATIN病例,皮疹、發熱和關節痛可同時出現,少數病例可有明顯腰痛,這種情形在NSAID引起的ATIN較少見。95%的患者出現血尿,1/3病例有肉眼血尿。約86%的患者尿白細胞中嗜酸性細胞占30%以上。但在NSAID引起的ATIN隻有5%的患者有嗜酸性細胞尿;多數患者一般隻有輕度蛋白尿,24h定量小於1.5g,達到腎病綜合征範圍的蛋白尿不常見,除非是在NSAID引起的有微小病變腎炎的ATIN。實驗檢查有或無血清IgE增高(腎活檢證實確診的患者隻有半數可發現血清IgE水平升高,因此陰性結果不能排除本病診斷)。60%~80%的病例可有短時間的嗜酸性細胞增多,對本病診斷有較大幫助。
本病常發生急性腎功能衰竭,其20%~50%的病例為少尿型或無尿型。許多病例,尿檢查結果與急性腎小管壞死(ATN)相似。腎功能衰竭程度各不相同,其中超過30%的患者需要接受透析治療。
在多數所報道的早期藥物性ATIN病例,急性腎損害與急性過敏反應臨床表現之間的相關性可提示本病診斷。多中心前瞻性研究評價了速發性變態反應症狀在預示ATIN方麵的價值,其中血嗜酸性細胞增多對預示ATIN意義最大。
部分病例可以全無上述過敏症狀,腎功能衰竭可單獨發生,特別是30%~40%的病例係非少尿型腎功能衰竭,這些情況下本病診斷尚有困難,因此,過敏性間質性腎炎臨床上常易漏診,除非對所有不明原因的急性腎功能減退均進行腎活檢。
根據臨床表現、病史及實驗室檢查可做出診斷。本病的主要臨床特點:多數病人於用藥後的第2周內發病。表現為在使用一種腎毒性藥物後,血肌酐急性升高;發熱(75%的病人,通常發生在原發病發熱已控製或藥物治療開始之後);皮疹(少於50%);關節痛(15%~20%);嗜酸性粒細胞升高(80%;但不常見於NSAID類藥引起的AIN);尿液分析:輕中度蛋白尿;紅細胞和白細胞、白細胞管型;血嗜酸性細胞增多(見於86%的病例;NSAID類藥導致的AIN不常見);尿液中的嗜酸性粒細胞增高是過敏性間質性腎炎診斷的重要線索,但陽性率往往不高,尿液堿化有助於發現嗜酸性粒細胞。兩側或單側肋腰部疼痛並不常見,這可能是由於腎髒彌漫性腫大牽拉腎包膜所致;在炎症細胞浸潤的間質性腎炎中,放射性枸櫞酸镓顯像常為陽性。尤其在疾病的早期階段,這個檢查顯得更有意義。因其在急性腎小管壞死時陽性率很低,這一點與AIN鑒別很有價值。B超檢查常發現腎錐體腫大,提示腎間質水腫。根據以上特點,同時排除腎前性和腎後性的因素,診斷基本可確立。急性過敏性間質性腎炎的臨床診斷標準至今尚未統一。較為公認的有:
1.近期有過敏性藥物用藥史。
2.全身變態反應 NSAID類藥導致的AIN不常見;
尿液中的嗜酸性粒細胞增高是過敏性間質性腎炎診斷的重要線索,但陽性率往往不高,尿液堿化有助於發現嗜酸性粒細胞。兩側或單側肋腰部疼痛並不常見,這可能是由於腎髒彌漫性腫大牽拉腎包膜所致;在炎症細胞浸潤的間質性腎炎中,放射性枸櫞酸镓顯像常為陽性。尤其在疾病的早期階段,這個檢查顯得更有意義。
3.尿檢查異常
無菌性白細胞尿(包括嗜酸性粒細胞尿)可伴白細胞管型,鏡下血尿或肉眼血尿,輕度至重度蛋白尿(常為輕度蛋白尿,但非類固醇抗炎藥引起者蛋白尿可達重度)。
4.在短期內出現進行性腎功能減退
近端和(或)遠端腎小管功能部分損傷及腎小球功能損害。
二、診斷
B超示雙腎大小正常或偏大。凡具備以上1,2及3和(或)4者,臨床診斷可以成立。但是,非典型病例(尤其是由非甾體抗炎藥致病者)常無2,必須依靠腎活檢病理檢查確診。腎活檢見病理改變為雙側腎髒彌漫性病變,腎間質彌漫或多灶性的炎症細胞浸潤,導致的間質水腫,腎小管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變乃至壞死;腎小球多正常。部分患者可見免疫球蛋白IgG和補體C3的沉積,或血中可測得抗TBM抗體。
腎活檢的指征包括停藥後不能自行恢複和(或)腎功能仍進行性下降。腎活檢有助於和急性腎小管壞死鑒別,該病的組織學特點為廣泛的腎小管損害和缺乏炎症反應。很多情況下腎活檢對於ARF病人來說是必需的,因為組織學診斷對於一些治療有著特別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