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症狀
各類型小兒急性白血病臨床表現相似,其主要臨床表現歸結為貧血、出血、發熱和白血病細胞對全身各髒器、組織浸潤引起的症狀。臨床症狀和體征由骨髓衰竭或白血病細胞浸潤所致。除T-ALL起病較急外,一般起病相對緩慢。從起病到診斷可長達數月,也可以驟然起病,以不規則發熱、急速的進行性蒼白、明顯的出血症狀和骨關節疼痛等症為首發表現,起病數天至數周即得以診斷,但多數病人在起病後2~6周內明確診斷。
1.貧血
常早期出現,輕重不等,表現為進行性蒼白,以皮膚和口唇黏膜較明顯,可出現活動後氣促、心悸、顏麵水腫、虛弱無力等症狀。T-ALL由於發病較急,確診時貧血反而不嚴重。貧血和出血程度常不成比例。
2.出血
極大部分患兒均有不同程度的皮膚和黏膜出血,部位可遍及全身,表現為皮膚紫癜、烏青和瘀斑,甚至發生皮下血腫。齒齦出血、鼻出血、口腔黏膜滲血,嚴重者可出現眼底視網膜出血,導致視力減退、顱內壓增高。消化道和泌尿道出血,臨床表現為便血、嘔血和尿血。顱內出血時表現為頭痛、嘔吐、抽搐和昏迷等。出血主要是血小板明顯減少,血小板功能異常、凝血因子減少、白血病細胞浸潤、細菌毒素等均可損傷血管而引起出血。T-ALL偶可發生DIC,可能由於原始T-ALL細胞釋放凝血酶、激酶等物質所致。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常伴有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而出現全身廣泛出血。
3.發熱
半數以上患兒有發熱、熱型不定。多數患兒起病時有不同程度發熱,可為低熱、不規則發熱、持續高熱或弛張熱,暫時性熱退時常大汗淋漓。較高發熱常提示繼發感染,主要與成熟粒細胞明顯減少相關。常見的感染部位有呼吸係統、敗血症、齒齦、口腔潰瘍、皮膚癤腫、腸道炎症,肛周炎也頗為常見。上述各種感染可單獨發生也可混合感染,臨床常表現為不規則或弛張性發熱。
4.全身症狀
進行性麵色蒼白、困倦和軟弱無力、食欲減退、盜汗、虛弱,與貧血嚴重程度相關。亦有最初表現為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狀,發熱時往往有鼻塞、流涕、咳嗽、咳痰等呼吸道感染的症狀,或尿頻、尿急等泌尿道感染症狀。或出現皮疹,然後出現無力等症狀。
5.白血病細胞在髒器浸潤表現
(1)網狀內皮係統浸潤:
約2/3患兒有脾髒輕或中度腫大,肝髒多輕度腫大,質軟。淋巴結腫大多較輕,局限於頸、頜下、腋下、腹股溝等處。有腹腔淋巴結浸潤者常訴腹痛。
(2) 骨骼和關節疼痛:
約有1/4的患兒以骨或關節痛為起病的主要症狀。這是由於白血病細胞浸潤骨膜或骨膜下出血所致。表現為持續性並陣發性加劇的骨、關節疼痛或腫痛,行動受礙,多見於膝、脛骨、胸骨、踝、肩、腕、肘關節處,易被誤診為風濕關節炎或骨髓炎。兒童多見。胸骨壓痛對白血病診斷有一定價值。
(3)中樞神經係統浸潤:
常無症狀,可表現為頭痛、頭暈、煩躁,嚴重時出現嘔吐、頸項強直、視盤水腫所致視力模糊、視神經乳頭水腫和腦神經、脊髓癱瘓等。甚至發生癲癇樣發作,意識障礙等。
(4)腮腺浸潤:
表現為兩側腮腺無痛性增大,質地較硬,無壓痛或輕度壓痛。
(5)睾丸浸潤:
主要表現為一側無痛性腫大,質地堅硬,壓痛不明顯,透光試驗呈陰性。隨著病程的延長,若不采用有效預防措施,睾丸白血病的發生將增多。合並睾丸白血病的平均病程為13個月,大多在骨髓處於完全緩解時發生。若不及時治療,則可導致骨髓複發。
(6)腎浸潤:
腎髒浸潤常見,可發生蛋白尿、血尿。有時腎髒明顯腫大可在兩側腹部觸及,腹部B型超聲或CT可見腎髒有多發性浸潤灶。
(7)皮膚和粘膜病變特異性皮膚損害表現為彌漫性斑丘疹
紫藍色皮膚結節或腫塊等。急非淋相關的良性皮膚病變有Sweet綜合征和壞疽性膿皮病,激素治療有效。白血病細胞浸潤可出現牙齦增生、腫脹。
(8)其他:
如胃腸道、肺、胸膜和心髒浸潤時,引起相應髒器功能障礙的症狀。合並縱隔淋巴結腫大或胸腺浸潤,可產生呼吸困難、咳嗽等症狀。胸腔積液多見於急淋。
二、臨床分型
臨床一般將ALL分為標危(SR)和高危(HR)兩大類。1998年6月山東蓉城中華醫學會兒科血液學組“小兒急淋白細胞診療建議”分型如下:
1.<12個月的嬰兒白血病。
2.診斷時已發生中樞神經係統白血病(CNSL)和(或)睾丸白血病(TL)者。
3.染色體核型為t(4;11)或t(9;22)異常。
4.小於45條染色體的低二倍體。
5.診斷時外周血白細胞計數>50*109/L。F.潑尼鬆誘導試驗60mg/(m2·d)*7天,第8天外周血白血病細胞≥1*109/L(1000/μl),定為潑尼鬆不良效應者。
6.標危ALL誘導化療6周不能獲完全緩解(CR)者。
高危ALL(HR-ALL):具備上述任何一項或多項危險因素者。
標危ALL(SR-ALL):不具備上述任何一項危險因素者伴有或不伴有t(12;21)染色體核型和≥50條染色體的高二倍體B係ALL。
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分3種亞型如下:
1 L1:原始和幼稚淋巴細胞以小細胞(直徑≤12μm)為主,治療反應較好。90%兒童ALL形態分型為L1,
2 L2:原始和幼稚淋巴細胞以大細胞(直徑>12μm)為主,治療反應相對較差。
3 L3:原始和幼稚淋巴細胞大小較一致,以大細胞為主;胞漿量較多,深藍色,空泡常明顯,呈蜂窩狀,亦稱伯基特(Burkitt)性白血病,治療緩解率很低。
三、診斷
臨床上出現典型的不明原因的貧血、出血、發熱和不能以感染完全解釋的發熱,以及多髒器浸潤症狀表現,體格檢查中發現有肝、脾、淋巴結腫大者,尤其有腮腺、睾丸和軟組織浸潤腫大者,以及伴有骨、關節痛明顯者應考慮本病的診斷。實驗室檢查外周血發現≥2個係列異常或見有骨髓中原始加幼稚細胞≥30%應考慮到本病的可能,進一步做骨髓塗片檢查。骨髓檢查對於診斷十分重要,但應注意白血病細胞在體內分布不均勻現象,必要時行多部位穿刺方能確診。若是發病初期,症狀、體征不典型,外周血不見原幼細胞,此時診斷有一定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