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症狀
1.顱內出血共同的臨床表現
顱內出血的臨床表現與出血部位,出血程度有關,主要表現為中樞神經係統的興奮,抑製症狀,多在出生後3天內出現。
1)興奮症狀:
早期常見:顱內壓增高表現如前囟隆起,顱縫增寬,頭圍增加;意識形態改變,易激惹,過度興奮,煩躁,腦性尖叫,驚厥等;眼症狀如凝視,斜視,眼球上轉困難,眼球震顫;肌張力早期增高等。
2)抑製狀態:
隨著病情發展,意識障礙則出現抑製狀態,如淡漠,嗜睡,昏迷,肌張力低下,擁抱反射減弱或消失;常有麵色蒼白,青紫,前囟飽滿或隆起,雙瞳孔大小不等或對光反射消失和散大;呼吸障礙改變,呼吸節律由增快到緩慢,不規則或呼吸暫停等;原始反射減弱或消失等表現。
3)其他:
2.各部位出血的臨床特點
各類型顱內出血的不同臨床特點如下。
1)硬膜下出血:
特點為多數係產傷,出血量大,產傷致天幕,大腦鐮撕裂和大腦表淺靜脈破裂所造成的急性大量出血,在數分鍾或幾小時內神經係統症狀惡化,呼吸停止死亡;亞急性者,在出生24h後出現症狀,以驚厥為主,有局灶性腦征,如偏癱,眼斜向癱瘓側等;亦有症狀在新生兒期不明顯,而在出生數月後產生慢性硬腦膜下積液,有驚厥發作,發育遲緩和貧血等。
小腦幕上出血先表現為激惹,腦性尖叫,兩眼凝視驚厥等興奮表現,病情進一步發展,可出現抑製狀態,小腦幕下出血因出血灶壓迫延髓,可出現意識障礙,呼吸不規則,陣發性呼吸暫停甚至呼吸停止,肌張力低下。
2)蛛網膜下腔出血:
多見於早產兒,常有窒息史,可為原發,也可為腦室內出血或硬膜下出血時血液流入蛛網膜下腔所致,原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出血起源於蛛網膜下腔內的橋靜脈,典型症狀是在生後第2天發作驚厥,發作間歇情況良好,大多數預後良好,個別病例可因粘連而出現腦積水後遺症,少量出血者無症狀,或僅有易激惹,肌張力低下,常在1周內恢複,出血量多者症狀明顯,可出現驚厥,但驚厥間期神誌清楚,蛛網膜下腔出血不易壓迫腦幹,故預後較好,但出血嚴重者也可病情迅速惡化甚至短期內死亡,主要的後遺症為交通性或阻塞性腦積水。
3)腦實質出血:
多為早產兒,多因小靜脈栓塞後使毛細血管壓力增高,破裂而出血,如出血部位在腦幹,則早期可發生瞳孔變化,呼吸不規則和心動過緩等,前囟張力可不高,主要後遺症為腦癱,癲癇和精神發育遲緩,由於支配下肢的神經傳導束臨近側腦室,向外依次為軀幹,上肢,麵部神經的傳導束,因此下肢運動障礙較多見,出血部位可液化行程囊腫,如囊腫與腦室相通稱之為腦穿通性囊腫。
4)腦室周圍及腦室內出血:
多見於早產兒和出生時有窒息史者,大部分在出生3天內發病,症狀輕重不一,最常見症狀為Moro反射消失,肌張力低下,淡漠及呼吸暫停,嚴重者可急劇惡化,在數分鍾或數小時內進入昏迷,抽搐,四肢肌張力低下,前囟飽滿,瞳孔對光反射消失,呼吸暫停等,出血量多者有貧血,血壓不升。
二、診斷
1、病史
孕齡不滿32周,體重不足1500g,易發生腦室管膜下出血及腦室出血,發病率可達40%~50%,多發生於3日以內。
2、臨床表現
常無興奮過程,而抑製症狀明顯,如拒奶,嗜睡,反應低下,肌張力低下,擁抱反射消失,經常出現陣發性呼吸節律不整及呼吸暫停,伴發紺,晚期出現驚厥及昏迷,麵色蒼白,前囪膨隆,雙眼凝視,瞳孔不等或散大固定,光反射消失。
3、輔助檢查
IVH的診斷除結合圍生期缺氧或外傷病史及依靠臨床表現的識別和影像學檢查,早產兒臨床症狀和體征較少,影像學檢查頭顱CT,B超是IVH的主要診斷手段,根據頭顱B超或CT檢查結果能精確的了解病變類型,部位及程度,並做出分級診斷和對預後作出估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