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診斷
1.急性假膜型念珠菌病
又叫鵝口瘡,好發於新生兒,小嬰兒,長期使用抗生素或激素的患者以及長期臥床休息的患者,特點是口腔黏膜上出現白色乳凝塊樣物,可分布於口腔的任何部位,以舌,頰,軟齶,口底等處多見,首先有黏膜充血,水腫,口內有灼熱,幹燥,刺激等症狀,經過1~2天,黏膜上出現散在白色斑點,呈小點狀和小片狀,如凝乳,呈半黏附性略微高起,隨後,小點逐漸融合擴大,成為形狀不同的斑片,最後斑片又相互融合,經過數天,白色斑塊的色澤,轉為微黃,日久則可變成黃褐色,白色斑片與黏膜粘連,不易剝離,若強行撕脫,則暴露出血創麵,局部潮紅,可有溢血,但不久又被新生的斑片所覆蓋,患者有口幹,燒灼感及輕微疼痛,一般情況良好,不影響吃奶,有時可出現患兒煩躁拒食,啼哭不安等情況,一般全身反應不明顯,部分患者可有體溫升高,偶有個別因累及消化道,呼吸道而出現嘔吐,聲嘶或呼吸困難,塗片和培養可幫助診斷。
2.急性萎縮型念珠菌病
急性萎縮型念珠菌病可以單獨發病,也可和假膜型念珠菌病同時發生,患者多有服用大量抗生素和激素史,口腔黏膜充血,形成廣泛的紅色斑塊,邊緣不整齊,好發於舌,頰及齶黏膜,舌部好發於舌背中線處,局部絲狀乳頭萎縮,病變雙側的絲狀乳頭增生與病變區形成明顯的界線,這種表現又稱抗生素舌炎,嚴重時在萎縮的紅斑區可形成小的潰瘍麵,相對應的齶黏膜可出現充血的紅斑區,疼痛並有明顯的燒灼感。
3.慢性萎縮型念珠菌病
病損好發於戴上頜義齒和正畸矯正器的患者,也可發生於一般患者口中,常伴有口角炎,慢性病程,持續數月至數年,可複發,患者有輕度口幹和燒灼痛。
二、診斷
根據各型臨床表現,配合念珠菌塗片,培養和鑒定,一般比較容易診斷,慢性增殖型念珠菌病應結合組織病理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