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症狀
國內江森等(1992)報道的宮頸殘端癌,10例臨床分析發病距前次手術的時間:<5年1例,5~9年4例,10~15年3例,>15年2例,張蓉(1997)報道了12例子宮頸殘端癌的治療,分析其發病距前次手術時間為3個月~27年;其中<3年3例,3~5年2例,>10年7例。
臨床症狀和體征可因臨床分期和腫瘤生長方式的不同而異,宮頸殘端癌的早期癌病例有時可無症狀,約占6%,隻是普查或因其他原因檢查時才被發現,宮頸殘端浸潤癌患者一般可有陰道不規則出血及陰道分泌物增多,主要症狀和宮頸癌完全一樣,有學者報道宮頸殘端癌患者,75%~80%有陰道流血,10%~14%有白帶增多,如果腫瘤繼發感染,組織壞死,分泌物可伴有惡臭,以及腰痛,小腹下墜等症狀。
1.臨床分期
宮頸癌的臨床分期已有70多年的曆史,曆經數次修改,逐步完善,開始時將腫瘤浸潤到盆壁即“冰凍骨盆”列為Ⅳ期,在1937年修改分期時定為Ⅲ期;1950年修改分期時決定將宮體受侵不作為分期的標準(原分期宮體受侵定為Ⅱ期);1961年的分期標準明確0期癌為原位癌,上皮內癌,並指出0期癌病例不包括在任何治療統計中,1970,1985年又有了隱匿癌(OCC)的概念,以及在Ⅲ期中增加了腎盂積水或腎無功能,以後又將0期和Ⅳ期的標準做了說明等,2003年在聖地亞哥(智利)召開的FI-GO會議上,又對Ⅰ期的分期標準進行了修訂,此次修訂後的宮頸癌臨床分期標準即為目前國際統一使用的分期標準:
0期:原位癌,上皮內癌(此期病例不列入任何治療統計中)。
Ⅰ期:病變局限於宮頸(宮體是否受累不予考慮)。
Ⅰa期:僅在顯微鏡下鑒別的浸潤癌,肉眼所能見到的病變,即使淺表浸潤,也屬Ⅰb期;間質浸潤的深度<5mm,寬度<7mm(浸潤深度從腫瘤部位上皮或腺體基底膜向下<5mm),靜脈或淋巴管區的浸潤不改變分期。
Ⅰa1期:間質浸潤深度<3mm,寬度<7mm。
Ⅰa2期:間質浸潤深度為3~5mm,寬度<7mm。
Ⅰb期:臨床檢查病變局限於宮頸或臨床前病變大於Ⅰa期。
Ⅰb1期:臨床可見病變直徑<4cm。
Ⅰb2期:臨床可見病變直徑>4cm。
Ⅱ期:病變超出宮頸,但未至盆壁,陰道浸潤未到陰道下1/3。
Ⅱa期:無明顯宮旁浸潤。
Ⅱb期:有明顯宮旁浸潤。
Ⅲ期:病變浸潤達盆壁,直腸檢查時腫瘤與盆壁間無間隙;癌累及陰道下1/3;無其他原因的腎盂積水或腎無功能。
Ⅲa期:病變未達盆壁,但累及陰道下1/3。
Ⅲb期:病變已達盆壁或有腎盂積水或腎無功能。
Ⅳ期:病變已超出真骨盆或臨床已浸潤膀胱或直腸黏膜。
Ⅳa期:病變擴散至鄰近器官。
Ⅳb期:病變轉移至遠處器官。
2.分期注意事項
(1)0期包括上皮全層均有不典型細胞,但無間質浸潤者。
(2)Ⅰa(Ⅰa1及Ⅰa2)期診斷必須根據顯微鏡下的觀察確定。
(3)Ⅲ期的診斷應為宮旁浸潤達盆壁,腫瘤與盆壁間無間隙,而且增厚為結節狀時,方能確定。
(4)即使根據其他檢查定為Ⅰ或Ⅱ期,但有癌性輸尿管狹窄而產生腎盂積水或腎無功能時,亦應列為Ⅲ期。
(5)膀胱泡樣水腫不能列為Ⅳ期,膀胱鏡檢查見到隆起及溝裂,並在同時通過陰道或直腸能確診證實該隆起或溝裂與腫瘤固定時,應視為膀胱黏膜下受侵,膀胱衝洗液有惡性細胞時,應在膀胱壁取活體組織病理檢查證實。
二、診斷
根據症狀和體征、臨床檢查及病理診斷宮頸殘端癌並不困難,診斷和一般宮頸癌的診斷相同。有的學者認為宮頸殘端癌診斷時的期別要比一般宮頸癌診斷時的期別要晚,但也有學者認為,由於子宮次全切除術後出現陰道出血比沒有手術者更能引起患者的注意,因此早期病例占多數。宮頸殘端癌由於切除了子宮體及前次手術造成的解剖學改變,以及可能出現的並發症,使治療較為困難,因此早期診斷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