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陰良性腫瘤症狀診斷
一、症狀體征:
1、乳頭狀瘤:
外陰部鱗狀上皮的乳頭狀瘤比較少見,多發生於陰唇,往往是單個性、生長緩慢,以中年以上的婦女多見。腫瘤呈一個軟的疣狀增生物,表麵有油脂性物質。其大小可由數毫米至數厘米直徑,呈指狀突出於皮膚表麵,大的乳頭狀瘤因反複的摩擦,表麵可潰破、出血、感染,乳頭狀瘤一般無明顯臨床症狀,但可有外陰瘙癢史和局部炎症史。
2、色素痣:
色素痣可表現為淡棕、深棕或黑色。大小一般為0.1~1cm直徑,表麵平坦或略隆起,有的光滑,有的粗糙,有的可有毛發。生長較緩慢。色素痣對性激素的刺激較敏感,往往在青春期增大、變黑。活動期或惡性變時,可表現為色素痣顏色加深,周圍皮膚發紅。有滲出、出血、結痂及形成小潰瘍;局部灼熱、刺癢及疼痛,伴腹股溝淋巴結腫大。
3、汗腺瘤:
大汗腺瘤好發於大陰唇,多見於成年後。腫瘤界限清楚,隆起周圍皮膚的結節直徑一般小於1cm。偶可囊性變,達雞蛋大小。瘤與覆蓋表麵的薄層上皮粘著,但瘤體可被推動。結節質地軟硬不一。生長緩慢,無症狀。有時囊內的乳頭狀生長可突出潰破囊壁之外,有少量出血症狀,亦可發癢。
4、纖維瘤:
此瘤多數位於大陰唇,少數見於小陰唇、陰蒂及圓韌帶。臨床上不常見,多發生於生育期年齡婦女。腫瘤大體呈圓形,形狀不規則,光滑,質硬,有下墜感及疼痛,可有排尿困難及性交障礙,如被覆上皮潰破,可有出血及分泌物增多。患者可看到或觸及腫物。
5、脂肪瘤:
瘤體小者無臨床表現,著變大外陰部可有下墜感,潰破時則引起出血。瘤軟呈分葉狀,偶見高出皮膚似皮贅。位於皮下脂肪內者,境界清楚,可推動,位於大陰唇者,可見隆突性腫塊。
6、顆粒細胞性肌母細胞瘤:
好發於大陰唇,位置可稍深,淺表者占多數。少數可高出皮膚表麵,覆蓋瘤體的皮膚常色素減少。腫瘤生長較緩,為無痛性硬結節。當腫瘤表麵有潰破時,可局部有滲出、疼痛,易誤認為癌。腫瘤直徑約l~4cm,無明顯包膜。
7、平滑肌瘤:
外陰平滑肌瘤直徑為1~11cm,一般呈啞鈴形,質地堅硬,分葉狀。多無蒂而有寬的基底,能活動。可漸長大而使行動不便、墜感;向陰道旁生長,可使性交困難。可有疼痛或壓痛。
8、血管瘤:
可有:
(1)老年性血管瘤:
多發生於40—60歲婦女,腫瘤位於大陰唇,質軟,為鮮紅色或暗紅色微凸起於皮膚之小結節,表麵光滑,壓之可褪色。直徑通常僅2—3mm。顯微鏡下可見為無數擴張的毛細血管。一般無症狀,不會惡變。表麵損傷後易出血。
(2)血管角質瘤
多發生於育齡婦女,其發生可能與毛細血管擴張,靜脈回流受阻及妊娠有關。腫瘤表麵常有表皮過度角化及角化不全。常呈多個性、深紅色或紫黑色疣狀物,綠豆大小,最大者直徑不超過2cm,有的呈血管性丘疹,多發時可聚集成群。一般無症狀。
(3)化膿性肉芽腫:
又稱毛細血管擴張性肉芽腫。常於妊娠期在陰唇部出現,產後退化,常遷延不愈並複發,腫瘤直徑約1cmp是成年婦女外陰血利害中最易引起症狀的一種。瘤體呈棕紅或暗紅色,表麵呈肉芽組織狀,或被覆薄層表皮,其基底部可較硬,並有觸痛。易反覆出血,發生糜爛。此症需與基底細胞癌、汗腺瘤相鑒別。
(4)先天性血管瘤:
有二種類型:
①毛細血管瘤,表現為一個或數個鮮紅色,柔軟,稍隆起於皮膚表麵的腫瘤。常於出生後3—5周出現,數月內增大,但以後逐漸自行退化,如2歲後尚未消退,可作冷凍或敷貼治療。
②外陰鮮紅斑痣,少見。為單個或多個大小不等的紫紅色斑,有時成片,邊緣小整齊,不高出皮麵,壓之可褪色,去壓後即恢複原色。
③海綿狀血管瘤,為皮內及皮下血管增生擴張而形成的血管瘤。腫瘤柔軟,略呈紫色,狀似海綿,可呈半圓狀、分葉狀或結節狀隆起,直徑自數毫米至數厘米個等。人的血管瘤可延伸至陰道粘膜下,使陰道壁膨出。該腫瘤常在出生後數月內出現。可逐漸自行消退。一般無症狀,較大者外陰腫脹。表麵皮膚可潰爛、出血並有疼痛。
9、淋巴管瘤:
呈單個或多個淺紅或灰白色囊性結節,小則直徑6mm,大則達兒頭大。是由淋巴管擴張增生而成。腫瘤為單個或多個,灰紅色,質軟,邊界不清晰,一般無症狀。腫瘤表麵可有大泡。破裂後流出淋巴液。海綿狀淋巴管瘤較少見於外陰,此瘤可使整個外陰患側腫脹,範圍廣泛者可擴展至會陰部甚至陰道。
10、神經纖維瘤:
瘤體小,臨床多無症狀,有時它是全身性神經纖維瘤病在外陰的表現。皮膚常伴有咖啡牛奶斑。
二、檢查:
單從外觀上有時很難看出是哪一種良性腫瘤,要想確切地知道,需要手術把腫瘤切除送病理檢驗。至於腫瘤是良性的還是惡性的,也需要通過病理檢查來最後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