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陰良性腫瘤一般治療
1.外陰良性腫瘤西醫治療
關於本病的治療,目前仍以手術切除為主。
一、一般治療
外陰良性腫瘤,一般以手術切除為主。血管瘤、淋巴管瘤可用放射性同位素、深部X線或鐳照射治療。
二、對症治療
1.乳頭狀瘤:此類腫瘤約2%~3%有惡變傾向,故應手術切除為宜。手術當時作冰凍切片檢查,如標本內有惡變證據考,則應作廣泛的女陰切除。
2、色素痣:外陰色素痣容易導致惡變,宜行預防性切除術,但隆起或帶毛的色素痣惡變機會就少,可不急於切除。如伴疼痛、出血則應切除。對於平坦的周邊活躍的外陰交界痣、複合痣,尤其到青春期性激素活躍時,其惡變機會增加,應在妊娠前進行徹底切除。
3.汗腺瘤。一般的治療方式先作活組織檢查,肯定診斷後再作局部切除。
4.纖維瘤:手術切除,標本送病理檢查。局部切除後,一般無複發。
5、脂肪瘤:小的脂肪瘤,一般無症狀,也無多大危害,可不處理,如果腫瘤較大,則可手術切除。
6、顆粒細胞性肌母細胞瘤:手術切除,標本送病理檢查。
7、平滑肌瘤:淺表或有蒂肌瘤,局部切除。若肌瘤在較深部位,則可切開包膜將肌瘤剜出,這樣出血較少,可以不動包膜。但如包膜不清,周邊浸潤,或冰凍切片細胞分裂活躍,應作稍廣泛的女陰切除。此外,平滑肌細胞有上皮細胞樣變化者,不論是局處性還是廣泛性變化,也不論肌瘤的大小,都要有足夠的切除,不能作肌瘤剜出,因為此肌瘤極易複發。
8、血管瘤、淋巴管瘤;淺表者可用32P、90Sr敷貼,效果良好,最好在3歲以內使用。其次為冷凍療法、麵積不大者,也可用硬化劑,如尿脂奎寧液局部注射或分散注入損害處;或用5%魚肝油酸鈉皮損內注射。也可用電灼、電解、電凝固、X線、激光等治療。麵積小者亦可手術切除。
9、神經纖維瘤;此瘤極少惡變,如無症狀,不一定手術,若影響生理功能者,可考慮手術切除。
外陰良性腫瘤辨證論治
2.外陰良性腫瘤中醫治療
本病的中醫治療,多數是以內消為主。根據《外科正宗·癭瘤治法》,歸納起來為行氣散結、破瘀消腫、化痰軟堅三大法。瘤內源於五髒,引起氣結、血瘀、痰凝的原因各不相同,因此,要針對病變髒腑和不同病因,選方用藥,靈活辯證論治。
一、辯證選方
1.肺氣鬱滯
治法:宣肺調氣,解鬱散結。
方藥:通氣散堅丸加減。人參、桔梗、川芎、當歸、花粉、黃芩、枳實、陳皮、半夏、白茯苓、膽星、貝母、海藻、香附、石菖蒲各30g。體虛乏力者加黃芪30g;若自汗者加白術10g,防風15g。
2. 血熱妄行
治法:清心涼血,散瘀消腫。
方藥:芩連二母丸加減。黃芩、黃連、知母、貝母、當歸、白芍、羚羊角、生地、熟地、蒲黃、地骨皮、川芎各 30g,生甘草 4.5g。若口幹、舌紅少津者加沙參20g,麥冬15g,花粉 25g;小便短赤者加木通15g,山梔10g。
3.脾虛痰濕
治法:健脾寬中,解鬱化痰。
方藥:十全流氣飲加減。陳皮20g,赤苓15g,烏藥10g,川芎10g,當歸15g,白芍15g,香附20g,甘草10g,青皮10g,木香15g,生薑10g,大棗10枚。若肢體困重者加茯苓20g,白術15g;若胃院痞悶者加蒼術15g,厚樸10g,半夏10g。
二、專方驗方
1.柴胡、白芍、赤芍、茯苓、昆布、夏枯草各15g,白花蛇舌草、海藻、鉤藤各25g,牡蠣50g。水煎服。
2. 巴豆3g,冰片5g,製草烏10g,生大黃、青木香、土鱉蟲各15g,威靈仙30g。脂肪瘤加草果仁18g,炒萊菔子21g,炒蒼術15g;纖維瘤加白花蛇15g,細辛8g,羌活10g。將各藥研細和勻,密封備用。用時取適量,用白醋和白酒(1: 2)調敷患處,每兩天換藥一次,療程不限,病愈停藥。
3.甘遂60g,甘草60g。二味分別研粉加水熬成膏,用毛筆先蘸甘草膏塗瘤體以外四周,繼用另一支毛筆蘸甘遂膏塗在瘤體上,二膏之間必須相距一線,每日塗 3~4次,對體表血管瘤有效。
三、其它療法
外治法
1.神經纖維瘤:
局部敷消瘤二反膏(甘遂、芫花、大戟、甘草、各等份,研細末用醋或薑汁調敷),如瘤體長太大而妨礙肢體活動時,可行手術切除;對頭大蒂小者,可用蕪花線或雙套結結紮處理。
2.血管瘤:
血管瘤體積不大者,可用針穿刺抽出血液,壓迫止血後,外敷清涼膏〔芙蓉葉60g,梅片少許,凡士林300g,研勻)。並加壓包紮固定,可以使瘤體消失;根蒂細者,可手術切除,並即用銀烙匙燒紅烙之,有止血不潰不再生之效;血管瘤誤觸破流血不止,可外用桃花散(白石灰0.5升,大黃片45g,先將大黃煎汁,白石灰用大黃汁發成末,再炒,以石灰變成紅色為度,將石灰篩細備用)止血。
3.脂肪瘤:
瘤體過大,引起疼痛,尤其出現惡變征象時,應迅速手術切除;成形未大及根蒂小者,可用枯瘤方(白砒、硇砂、黃丹、輕粉、雄黃、乳香、沒藥、硼砂各3g,斑蝥20個,田螺3個)點敷,使其枯落,以斂瘤膏(血竭、輕粉、龍骨、海螵蛸、象皮、乳香各3g,雞蛋15個煮熟用黃,熬油1小時)收功。
4.皮脂腺囊腫:
手術將囊腫摘除。合並感染形成膿腫時,應切開引流,清除皮脂和膿液,再用棉球蘸少量稀釋後的白降丹(水銀、硝石、皂礬、硼砂、食鹽、雄黃、朱砂)塞入腔內,化去包囊,待囊壁蝕盡後,再用生肌藥收口,愈合後不易複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