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臨床分期
有不同的方法為盆腔器官脫垂作定量分期,國際上使用最普遍的是Baden 1968年製定的定量係統。國內現教科書上介紹的是1981年在青島召開的部分省、市、自治區“兩病”科研協作組的意見。這2種方法均以處女膜為參考點將任何膀胱膨出、直腸膨出、腸膨出、子宮或陰道穹隆的下降定量分度。由於該測量係統缺少可重複性和特異性,其術語在描寫組織脫垂位置時不夠精確,1996年國際尿控協會(ICS)推薦盆腔器官脫垂量化分期法(POP-Q)。現將三種分期法介紹如下。
(1)國內分期法:1981年在青島召開的部分省、市、自治區“兩病”科研協作組的意見:檢查時患者平臥,在用力下屏時子宮下降的程度,將子宮脫垂分為3度:
Ⅰ度:輕型:宮頸外口距處女膜緣<4cm,未達處女膜緣;重型:宮頸已達處女膜緣,陰道口可見子宮頸。
Ⅱ度:輕型:宮頸脫出陰道口,宮體陰道內;重型:部分宮體脫出陰道口。
Ⅲ度:宮頸及宮體全部脫出於陰道口。
(2)Baden分級法:
0度:無脫垂。
Ⅰ度:脫垂組織位於坐骨棘和處女膜之間。
Ⅱ度:脫垂組織達陰道口。
Ⅲ度:脫垂組織部分出陰道口。
Ⅳ度:脫垂組織完全出陰道口。
(3)國際尿控協會盆腔器官脫垂量化分期法(POP-Q):該法將陰道分成6個位點和3條徑線,與處女膜的關係以厘米測量。
點Aa:位於陰道前壁正中離尿道口3cm處,相當於尿道膀胱皺褶處。數值範圍-3~ 3。
點Ba:位於陰道頂端或陰道前穹隆的陰道反折至Aa點之間陰道前壁脫垂的最明顯處。無脫垂時,該點位於-3。
點C:宮頸的最遠端,或全子宮切除後的陰道頂端。
點D:位於後穹隆,相當於子宮骶骨韌帶在宮頸的附著處;如宮頸已切除,該點省略。
點Ap:位於陰道後壁正中離處女膜3cm處,數值範圍-3~ 3。
點Bp:位於陰道後壁向上軸線的最遠端,即後穹隆的陰道反折至Ap點的陰道後壁脫垂的最明顯處。無脫垂時,與處女膜的距離為3cm。
gh:生殖裂隙長度,即從尿道外口量至處女膜後緣中線。
pb:會陰體高度,從外陰裂隙的後緣量至肛門口。
tvl:陰道全長,是當C或D處於完全正常位置時的陰道的最大深度的厘米數。
脫垂的分期按脫垂最嚴重計。
0度:無脫垂。
Ⅰ度:脫垂的最遠端為於處女膜上1cm。定量值<-1cm。
Ⅱ度:脫垂的最遠端為於處女膜外≤1cm。定量值≥-1cm,≤ lcm。
Ⅲ度:脫垂的最遠端為於處女膜外>1cm,
定量值> 1cm,< (tvl-2cm);。
Ⅳ度≥:下生殖道完全翻出陰道口,脫垂的最遠端至少tvI-2cm。定量值≥tvl-2cm。
二、症狀
Ⅰ度脫垂婦女一般無不適,常在婦科檢查時發現。Ⅱ度以上盆腔髒器脫垂,根據脫垂的髒器不同,脫垂程度不同,有不同的症狀和體征。開始共同的症狀是站立過久或勞累後陰道口有“塊物”落出,臥床休息後“塊物”自行回縮。以後脫垂症狀隨年齡增加逐步加重,“塊物”經手也不能回納。暴露在外的宮頸和(或)陰道壁長期與衣物摩擦,可出現潰瘍,伴感染有膿性分泌物。
子宮脫垂對子宮韌帶造成牽拉,盆腔充血,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腰骶部酸痛或下墜感,站立過久或勞累後症狀明顯,臥床休息後症狀減輕。
膀胱膨出,可能發生排尿困難,尿瀦留,易發生膀胱炎,患者可有尿頻、尿急、尿痛等症狀,膀胱膨出多伴有尿道膨出,膀胱頸活動過度,常常發生壓力性尿失禁。
直腸膨出嚴重者有下墜感、腰酸痛、排便困難、便秘,也可出現壓力性排便失禁。
腸脫垂,又稱為子宮直腸陷凹疝。常常表現為腰痛、盆腔壓迫感。由於引力作用牽拉囊腔內腸係膜,站久了下墜感加重。由於陰道內有腫塊脫出,常感陰道不適,性交困難,並隨陰道幹燥而加重。
臨床上所見盆腔髒器脫垂往往不是單一的一種髒器脫垂,子宮脫垂常伴有膀胱和尿道膨出,直腸膨出和腸膨出。所以症狀也多種多樣,可以同時存在。
三、診斷
根據病史,臨床表現、體征及輔助檢查可以明確診斷。該病隨絕經時間增長,發病增多且病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