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色性虹膜睫狀體炎症狀診斷
1.因患者在出現並發症前,除偶感視力朦朧外無其他自覺症狀,易被忽略,故實際發病時間可能遠遠低於就診年齡。HI病程冗長,炎症輕微,緩慢而起伏。即使KP存在,也不見睫狀充血(極少例外)。KP具有特征性,呈白色比較透明的小圓點或星狀,彌漫性分布。KP之間不融合,有時有纖維樣細絲連接,細絲多時外觀如絮狀滲出。KP能自行消失、再度反複。Tynddall現象大多陰性,少數弱陽性,個別陽性。
2.如與健眼對照,病眼虹膜顏色不同程度地淺於健眼,此一特征性改變是因虹膜前界層、基質層、色素上皮層萎縮所致。我國除維吾爾族之外,虹膜多呈淡褐色至深褐色,輕度異色者不易辨認,嚴重者有似天鵝絨狀外觀,偶有血管暴露。虹膜萎縮始於前界層,進而基質層,最後色素上皮層。用裂隙燈強光束自瞳孔射入虹膜後方,虹膜麵有蟲蝕樣透光時,提示色素上皮層也已陷於萎縮。
3.病程之初,瞳孔小於健側,至後期常有不規則散大,提示瞳孔括約肌損害。Koeppe結節、Busacca結節亦能遇見,但不發生虹膜後粘連。HI使虹膜睫狀體血管通透性增強或新生血管形成,血-房水屏障遭受破壞,如靜脈注射熒光素鈉,用裂隙燈顯微鏡加鈷藍濾光片檢查,可見到虹膜熒光滲漏及無灌注區。
4.虹膜角膜角是開放的,偶爾見有微細血管。是否新生血管,尚未定論。有人在前房穿刺術後,發現多數病例虹膜角膜角有線狀出血,出血在24h內完全吸收,不留痕跡,再穿刺則再出血,稱Amsler征,認為屬HI特征之一。部分病例脈絡膜被累及,突然發生玻璃體有灰白色細點狀或膜樣混濁,是脈絡膜炎症的指征。而Franceschett卻認為脈絡膜損害是一種變性並非炎症。Kimura提出周邊部脈絡膜視網膜病灶之少見,是因部位隱蔽,檢查時易遺漏。
5.診斷主要根據下列臨床特征:①絕大多數單眼發病,病程冗長起伏,發生並發症前視力不受影響;②病眼虹膜色澤不同程度地淺於健側;③有明顯的特征性KP,Tyndall現象陰性或弱陽性,無睫狀充血或極為輕微(quiet white eye),亦無疼痛、畏光等炎症刺激症狀;④彌漫性虹膜萎縮;⑤不發生虹膜後粘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