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軀體感染性精神病的臨床共同特點 軀體感染伴發的精神障礙所表現的精神症狀雖因病因不同各有其特點,但在感染的急性期以及感染後的精神症狀有許多共同點。軀體感染伴發的精神障礙大致共同點可歸納為以下5大類。
(1)意識障礙:這是感染性精神病急性期時最常見的症狀。意識障礙的程度不同,可自輕度的意識模糊到嚴重的譫妄、精神錯亂以至昏迷。其中以意識模糊最多,譫妄狀態次之。意識障礙多發生在高熱期,並與體溫的升降相平行,少數病人發生在熱退後,極個別病人則在發熱前出現。有些病人意識障礙尚表現為時起時伏、晝輕夜重的特點,有的病人可維持數分鍾至數小時的清醒期。病人意識障礙持續的時間也不同,短的僅有數小時,長的可達1月以上。
(2)感染性幻覺症:發生於急性期,病人意識障礙可不明顯,或臨床上不易發覺。幻覺中以幻聽為多見,內容較固定,並較接近於現實。如住院患者可聽到醫生或護士喊他或批評他或病人在議論他。兒童病人可聽到媽媽在叫他,因而可產生相應的行為,如表現叫喊等。有的病人對幻覺有部分判斷力,因而對行為影響不大。此症狀可持續較長時間,但多能自動恢複。
(3)虛弱狀態:多見於急性感染病的末期或恢複期。其特征是軀體或精神的虛弱或衰竭。這時可有感覺過敏、易受驚、易緊張。如病人不能忍受高聲和亮光,常感到全身不適、酸痛。短暫的檢查或片刻的談話,病人都感到精力和體力上的極度疲勞。情緒不穩定、脆弱、易激動和抑鬱症狀,病人總是不滿意,看什麼都感到不順心,一切事物都在刺激他,使他煩悶、憤怒。病人精神萎靡、呻吟、抱怨。情緒易於激動,變得非常脆弱且不穩定。往往無端哭泣或是單調的嗚咽,這種哭泣並不伴有明顯的憂愁。睡眠淺而多夢,注意力不能集中,記憶力減退。病人的這些症狀隨全身一般情況的好轉而逐漸恢複,這是與神經衰弱病人的鑒別要點。嚴重的病例,可呈明顯的抑製狀態,對外界反應微弱,僅能做一些簡單動作,如張口、伸舌等。回答問題緩慢,聲音低微或不能回答。在軀體方麵常呈現顯著的消耗狀態,麵色蒼白、消瘦、無力、出汗、心悸、食欲缺乏等。感染後虛弱狀態持續時間不一,有時需要長時間的休養和支持療法。
(4)遺忘症:發生在急性感染後,多見於中年及老年人,主要表現為對近事識記能力減弱或喪失,保持力也減弱。由於記憶障礙可出現定向障礙,但無虛構和錯構。這種記憶障礙是暫時的,一般可隨著軀體健康的好轉而逐漸恢複。少數病人遺忘現象可持續較長時間,達數月或數年。
(5)人格改變:多見於兒童中樞神經係統感染後,但在嚴重的全身感染後也可出現人格改變。患兒表現為興奮性增高,好動,好說、行為放蕩而殘忍。有的好說謊,偷竊。這類人格改變持續時間多較長,並且不易痊愈,而成為持久的後遺症。
2.幾種常見的急性感染所致精神障礙
(1)流行性感冒所致精神障礙:流行性感冒是流感病毒所引起的呼吸道傳染病,常可導致精神障礙。發病較急,症狀明顯,可分為A型及B型兩種。其中B型發生的神經係統症狀較為多見而嚴重。流行性感冒時的精神症狀,多見於發熱期或發熱後期。
流行性感冒時,精神症狀的發生有一定的過程。精神症狀出現之前的最早症狀是頭痛,全身衰弱,易疲勞,極度無力,白天嗜睡,夜間失眠。出現精神症狀的初期,可見嗜睡、感知障礙、非真實感,並伴有心前區疼痛感的恐怖發作,及帶有抑鬱色彩的情緒障礙。發熱期出現焦慮抑鬱狀態,病人坐立不安,有自責自罪妄想,而被害妄想則少見。這種狀態為時短暫。熱退後出現衰弱狀態或抑鬱狀態,病人表現注意力分散,思維聯想遲鈍,理解能力減弱,情緒抑鬱,這種狀態可持續一段時間,愈後不遺留任何後遺症。
有少數病人在高熱時出現意識障礙,但程度較輕,如出現嗜睡狀態及意識模糊。在意識模糊時,可出現一種特殊形式的“潮濕性幻覺”,為流行性感冒時特有的精神障礙。“潮濕性幻覺”的主要表現為病人感到仿佛有水或其他液體灌入身體,或感到仿佛用空針向體內注水以致身體感到腫脹,或看到泛濫的湖泊。在幻覺的同時,可出現被水淹沒的焦慮妄想觀念等。此症狀持續時間不長,數小時至數天。
①流行性感冒時的精神症狀:
A.抑鬱、衰弱狀態:多出現在發熱期或熱退後,以情緒低沉和神經衰弱症狀最為突出,表現抑鬱寡歡、沉悶少語、呆滯少動、沮喪、食欲不振,甚至出現消極觀念。
B.意識障礙:高熱、繼發感染時,可出現意識障礙,臨床表現譫妄、意識模糊或嗜睡狀態,可伴有抽搐或驚厥。
②軀體症狀包括神經係症狀和體征:
A.腦衰弱綜合征。
B.心動過緩、血管運動神經極度不穩定性。
C.自主神經功能紊亂。
D.嚴重時可出現膝反射不對稱或減低。
(2)肺炎所致精神障礙:各種肺炎均可產生精神障礙。精神症狀的產生與病毒、細菌毒素引起機體功能和代謝紊亂,直接或間接損壞腦細胞有關,最終導致腦功能障礙。肺部急性感染、肺炎出現精神症狀多在高燒時,以意識障礙最為多見。多數病人在早期就接受抗生素治療,所以出現的意識障礙較輕,常見意識模糊,嚴重的譫妄狀態少見。但在老年或小兒患者中,易產生譫妄狀態。急性肺部感染出現意識障礙與細菌毒素、脫水和大量出汗伴發的缺鈉、急性低氧血症等因素有關。特別在患大葉性肺炎時,流經病變肺葉毛細血管中的血液與肺泡氣體接觸不良,氧的攝取與二氧化碳排出均不完全,以致動脈血中氧分壓可急劇下降,形成低氧血症,即可致意識障礙。在這種情況下,氧氣吸入治療最有效。意識障礙的時間一般不長,隨著肺炎的控製而好轉。
在慢性肺氣腫、慢性支氣管炎及支氣管哮喘時,也可出現精神症狀。在慢性肺氣腫等呼吸阻力極度增大的病人中,由於呼吸係統感染等所致代謝亢進或生理性無效腔的增大。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上升,神經細胞內pH值下降,造成碳酸酐酶活性下降,對刺激的傳導性降低,就可出現神經精神症狀。如出現記憶力減弱、健忘、嗜睡、回答問題遲鈍、理解困難、時間和地點定向障礙,直至昏迷。或相反表現為易激惹、情緒惡劣或躁狂狀態。神經係統檢查可見四肢震顫、抽搐,有時可見視盤水腫。肺炎所致精神症狀:
①意識障礙:最為多見。輕者呈嗜睡狀態,重則陷入昏迷。多數呈譫妄狀態,思維不連貫、興奮、躁動不安、定向障礙及錯覺和幻覺等,意識障礙多在數天內隨肺炎控製而好轉。
②癡呆綜合征:部分患者可出現近事記憶障礙和智力減退,多見於原有慢性氣管炎及肺功能不全的老年患者。
③類躁狂狀態:少數患者隨著體溫下降可出現緊張、坐立不安或興奮、語多、表情欣快等症狀。
④腦衰弱綜合征:在疾病恢複期,多數患者可出現虛弱、乏力、失眠、記憶力減退、抑鬱、多汗、心悸等症狀。
(3)瘧疾所致精神障礙:瘧疾可伴有精神障礙,多發生於腦型瘧疾。偶爾也可由間日瘧所致。腦型瘧是一種毒力強的親神經的惡性瘧原蟲嚴重感染所致,多是在瘧疾暴發流行時期或在瘧疾無免疫力的人群中(如兒童、青少年及進入高瘧區的無免疫力的人)。由於血液裏原蟲數多,機體抵抗力差而引起的一種凶險型瘧疾。凶險型瘧疾常見類型有腦型、超高熱型、厥冷型、胃腸型,其中以腦型多見。
關於凶險型瘧疾的發病機製至今尚未完全闡明,有微血管阻塞學說,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學說及炎症反應學說,以後者有較充分的動物實驗和臨床資料為依據,獲得多數人的支持。其認為凶險型瘧疾時,不論是腦血管通透性增高而造成的血流減慢,局部淤血缺氧,甚至組織壞死,或肝腎等髒器的小血管收縮,使局部供血不足,都是由瘧原蟲的代謝產物,刺激人體所產生的炎症性反應的結果。炎症性淤血甚至血流完全不通導致的器官功能及組織學的改變,開始時還可恢複,到了後期則為不可逆的病變,終於使患者死亡。惡性瘧所引起的腦型瘧時的腦部病理變化為腦組織水腫、充血。
腦型症的神經精神症狀的報道較少,且無特異性。據Redlich及Freedman等報道,在急性病例中,主要以意識障礙為主,有的出現抽搐。在亞急性及慢性病人,以情感淡漠、情緒抑鬱為主,有的出現焦慮、癔症發作或人格障礙。Daroff將伴有神經精神障礙的19例病人分為以下五組:①意識障礙最常見,8例由昏睡或昏迷不等;②運動異常;③局灶性神經係統體征;④急性器質性精神病綜合征,有4例如精神障礙、定向障礙、智力減退;⑤急性人格改變3例,並伴有妄想反應。Wintrob(1973)報道,在急性病例中有譫妄、妄想、緊張性興奮或躁狂等狀態。在亞急性腦型瘧有易激惹、失眠、興奮不安、定向障礙、視、聽幻覺、妄想,以及某種程度的記憶減退與意識障礙(如嗜睡、昏睡等)。有報道瘧疾病人精神症狀中,主要表現為抑鬱、妄想性抑鬱以及疑病性綜合征,伴發腦炎的病例,常有抽搐發作和偏癱等腦血管的損害。Lemercier等在76例腦型瘧病人的腦電圖檢查中,發現有雙側對稱性慢波活動。有人認為精神因素可促發瘧疾。精神緊張時,腎上腺素分泌增加,寄生蟲乃自脾的網狀內皮係統被擠出而發生瘧疾。並認為有精神負擔的人,對瘧疾發作的抵抗力減低。
我區也有腦型瘧的發生,據地區統計腦型瘧約占惡性瘧的2%~8%,在瘧疾死亡的病例中,90%以上均係腦型瘧。腦型瘧病情變化較快,病人開始多先出現劇烈頭痛、惡心、嘔吐、煩躁不安,隨之出現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有的情感淡漠、反應遲鈍或處在一種嗜睡狀態;也有的表現為昏迷、譫妄、興奮等狀態。神經係統可見頸部強直、克氏征陽性、錐體束征陽性、淺反射亢進、肌張力增高。大多數病人有痙攣發作、大小便失禁,偶有偏癱、截癱、斜視、失語、失聽等。顱壓可增高。絕大多數病例經治療後恢複健康,少數殘留震顫、吞咽障礙等症狀。據統計57.6%腦型瘧發生在起病的第1周,因此及時診斷,正確治療,治療充分。盡快肅清瘧原蟲是預防腦型瘧的關鍵。
(4)急性細菌性痢疾所致精神障礙:成人患急性細菌性痢疾極少出現精神障礙,但在老年人或兒童以及體質差者則較多。兒童患痢疾時,精神症狀多在病前有精神創傷或軀體疾病的基礎上發生,最多見的精神症狀是意識障礙,可出現初期譫妄、發熱譫妄及虛脫譫妄。也可出現妄想,如病兒因怕有人毒死他而拒絕進食,說有人要殺害他而恐懼等。另外兒童也可有癲癇樣發作。
(5)傷寒、副傷寒所致精神障礙:這類傳染病較易出現精神症狀。傷寒是由傷寒杆菌引起的腸道傳染病,常伴有精神症狀。傷寒時的精神障礙是由細菌毒素引起的。在傷寒病的早期可出現一些前驅症狀,如頭痛、睡眠障礙、疲乏感、表情呆板、遲鈍,並可在病後1周末,大多數患者有嗜睡、表情呆板、反應遲鈍及譫妄。第2周或第3周,病情繼續發展則體溫持續升高,出現明顯精神症狀,意識模糊或發熱譫妄、輾轉不安,喃喃自語或高聲吵鬧,可有片斷的幻覺錯覺,伴有緊張、恐懼情緒。少數病人還出現虛構症狀。體溫下降時,精神症狀即消失。在傷寒的恢複期可發生虛弱狀態。
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範圍內,傷寒病由於地區不同、氣候不同,所表現的精神症狀有很大差異。發生精神症狀的誘發因素複雜,與感染、精神因素都有關係。有的傷寒病臨床表現以精神症狀為其主要臨床相,而無發燒及其他傷寒病症狀。易誤診為急性精神分裂症、嚴重抑鬱症、輕躁狂、或急性腦綜合征,應給予高度注意。其臨床精神症狀可劃分為如下3類:
①意識障礙:多發生在高熱期,可表現為意識模糊或譫妄狀態。表情淡漠、注意力渙散、自語、迷惘,常伴有視、聽幻覺,有的則表現興奮不安及片斷妄想,過後又轉為意識模糊狀態。
②幻覺妄想:多在發熱後出現。
③類躁狂狀態:多發生在譫妄前或軀體疾病好轉期。表現興奮、話多、欣快、忙忙碌碌、情緒不穩,類似輕躁狂,但思維奔逸症狀不突出,持續時間短暫。
(6)流行性出血熱所致精神障礙:流行性出血熱,是一種以發熱、出血為主要表現的急性傳染病,病原可能為病毒,其流行呈地方性及散發性。流行性出血熱腦部肉眼所見:腦膜、腦表麵和腦實質有不同程度的血管充血、腦腫脹及腦疝形成。腦實質有不同程度的壞死灶。顯微鏡下,腦實質神經細胞呈慢性病變和缺血性改變,神經周圍有膠質細胞圍繞。流行性出血熱發病機製尚不完全清楚,伴發神經精神障礙更難以闡明。可能與細菌毒素、高熱、腦部水腫缺氧和壞死,以及由於並發尿毒症、肺水腫、內髒出血、心肌損害、衰竭等因素有關。本病約有1/3的病例出現精神障礙。流行性出血熱臨床表現分為5期:發熱期;低血壓期;少尿期;多尿期;恢複期。精神神經症狀多發生在低血壓期和少尿期,後者尤為多見。以意識障礙為主,可從嗜睡、昏睡直到昏迷狀態,也可有譫妄、精神錯亂及朦朧狀態的表現。症狀持續時間為1~2周,如伴有嚴重並發症時,預後不良。
①精神症狀:
A.意識障礙:最多見,嚴重程度不同,可表現為嗜睡、昏睡、昏迷、朦朧、譫妄以及精神錯亂等。其中以嗜睡或譫妄較多。意識障礙易反複波動。
B.興奮狀態:少數病例可呈現煩躁不安、興奮騷動,而意識障礙不明顯。
C.假性癡呆:偶可發現。
②神經症狀:可出現癲癇樣痙攣發作,錐體束征,腦膜刺激征,去皮質綜合征,顱內出血,眼底出血及震顫等。
(7)狂犬病所致精神障礙:由於狂犬病毒侵入機體,通過病毒及其毒素作用產生全身反應及腦神經細胞損害,進而引起腦功能障礙。臨床表現為:
①腦衰弱綜合征:多發生在疾病的前驅期,以疲乏、頭痛、失眠、厭食、虛弱、傷口痛癢及麻木感為突出表現。
②焦慮、恐懼狀態:隨著病情進展繼而出現焦慮不安、恐懼感。對聲、光、風、水甚為敏感,病人聞水聲或見到水即出現全身痙攣,但恐水症狀多出現在疾病晚期。
③精神激越狀態:隨著病情發展,激越性增強,衝撞、喊叫,片刻不停,可伴有幻覺。這種激越狀態可有短暫緩解,但最終會導致軀體衰竭。躁動期間極少有傷人行為。
3.HIV/AIDS相關的精神衛生問題
(1)艾滋病的發現及其在全球的流行情況:
①艾滋病時代的到來:1981年6月,位於亞特蘭大的美國疾病控製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發表了1份報道,稱有5位男性同性戀者因患有非常罕見的卡氏肺囊蟲肺炎(P.carinii pneumonia)正在洛杉磯醫院接受治療。1個月後,國立衛生署(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NIH)報道了26例男性同性戀者被診斷患有卡波濟肉瘤(Kaposi’s sarcoma),而這一癌變通常隻見於老年人和使用免疫抑製劑的器官移植術後的病人。因為這些病人均表現為免疫功能極度低下且都是同性戀者,故NIH最初將其命名為GRID(gay-related immune deficiency),認為這一病症可能與同性戀的生活方式有關。不久,又發現異性戀者也成為該病的受害者,遂更名為AIDS(acquired immuno deficiencv syndrome)—即艾滋病。同年8月,CDC已經登記了104例艾滋病患者,其中43人已死亡。1983年5月,NIH與法國巴斯德研究所共同發現了艾滋病的傳播媒介即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v Virus,HIV),從而肯定艾滋病是一種傳染病。
②HIV及艾滋病在全球的流行情況:美國政府在艾滋病流行的初期所采取的漠視態度,導致了這一“世紀瘟疫”在美國的泛濫:根據CDC 1998年的報道,1996年全美前10位死因中,艾滋病占第7位,而在22~44歲年齡組中則占第3位;截止1998年12月,登記的艾滋病病例累積達68.8萬人(其中41萬人已經死亡),同時有65萬~90萬人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在全球範圍內,據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的估測,目前有3300萬人是艾滋病病人或病毒攜帶者,到1998年底,累計已有1400萬人死於艾滋病。1998年就新增病毒感染者580萬人。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一些非洲國家,病毒感染率高達30%,甚至50%。在亞洲,有720萬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其中120萬是1998年新增的病例。已有資料顯示,南亞及東南亞成為艾滋病病毒感染增長最快的地區。與我國毗鄰的柬埔寨、泰國、緬甸和印度是亞洲艾滋病病毒感染率最高的國家。
1985年中國發現了第1例艾滋病患者,這是一位來自境外的旅遊者。其後幾年的艾滋病病例報道也均是來華外國人和海外華人,僅在浙江發現4例因使用美國Amour公司進口的凝血因子Ⅷ而感染HIV的感染者。1989年8月19日,負責雲南省艾滋病監測工作的病毒科科長馬瑛利用同學關係,到瑞麗市戒毒所采得吸毒人員血清50份,檢測發現HIV陽性者26份。此後,在雲南吸毒人群中共發現HIV感染者146例,這標誌著艾滋病已由從國外輸入發展到在國內的播散。截止到1999年9月,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已發現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15,088例,其中艾滋病人477例,死亡240例。但由於普查的困難和艾滋病的隱蔽性等因素,2000年5月據有關專家保守地估計,我國艾滋病毒感染的實際人數已超過50萬人。如果控製不力,到2010年中國的HIV感染人數將會超過1000萬。
③HIV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的人口學特點:在美國,艾滋病病例中按暴露因素分類,男同性戀者(或更準確地稱為與男性有性關係的男子,Men who havesex with men,MSM)占48%,靜脈吸毒者26%,異性戀者尤其是與靜脈吸毒者有性接觸者占10%。值得注意的是,艾滋病的感染率和患病率在黑人及西班牙裔中遠高於白人,同時,艾滋病在婦女中的傳播速度也逐年上升。在非洲和亞洲等發展中國家,異性傳播是艾滋病的主要傳播方式。在中國,2/3的HIV感染者是通過注射毒品感染,10%是因性接觸傳播。如鄭錫文等發現,在雲南德宏州瑞麗、隴川縣等地的靜脈吸毒人群中,HIV陽性率高達80%,年血清陽轉率達40%以上(鄭錫文,1994)。靜脈吸毒者中的HIV感染高發現象已向內地蔓延,如王紹誌等對四川省勞教所有使用毒品史的1649名在教人員進行了HIV血清流行病學調查,發現單用靜脈注射方式的HIV檢出率最高,達5.3%,僅承認口吸者為0.65%(王紹誌,1998)。近年來性傳播包括同性性行為和輸血傳播的比例有所上升。如我國福建省從1987~1997年共檢測樣本56.9870萬份,發現HIV抗體陽性70例。其中75%為異性性接觸傳播(嚴延生,1999)。中國的少數民族在總人口的比例隻占到8%,但在登記的HIV陽性病例中,少數民族占36%。如在雲南,80%的感染者是傣族和景頗族等少數民族。
④促進HIV在中國傳播的危險因素:
A.吸毒在我國的死灰複燃:我國1998年登記在冊的吸毒者有59.6萬,公安部門估計吸毒者的實際數量是登記數量的幾倍,85%以上是35歲以下的青少年,且吸毒方式由口吸轉向靜脈注射的現象越來越普遍。在注射毒品者中,有相當高的比例共用針具,而且不安全的性行為的比例也較高。如吳尊友等對雲南192例靜脈吸毒者的調查發現,73%的人共用注射用具。在所有吸毒者中,婚前/婚外性行為是非吸毒者的4倍,僅有2.5%的不安全性行為中使用了避孕套(吳尊友,1998)。
B.不安全性行為:指一個人在不了解對方HIV感染狀況的情況下進行無保護性交的行為。主要包括嫖娼行為和多性夥伴行為。根據公安部門的統計,1996年共抓獲賣淫嫖娼人員42萬人,而實際從事賣淫嫖娼的人員數量可能在300~400萬之間。與此相伴隨的是性病發生率的增加。1997年全國報道性病病例數46.15萬,比上年增加15.8%。婦教所收容的從事商業性活動的婦女中性病的感染率平均為30%。郭深淵等對859名因性罪錯被拘留的人員進行性病監測,發現男性在押人員的性病患病率22.22%,女性為24.77%,以梅毒患病率最高(郭深淵,1998)。從生理角度考慮,性病引起的生殖器潰瘍會增加HIV病毒侵入人體的機會。
C.人口流動性的增加:由於近20年來我國社會經濟結構巨大變革,導致大批的人口特別是農村人口在全國範圍內的流動。粗略估計其總數在1.2億左右。流動人口中存在許多HIV的易感因素如低齡、生活壓力大、離開配偶、文化程度低、自我保護意識差等。如李河等對廣西、山東兩地的部分長途貨運司機的調查發現,淋病的感染率在10%左右(李河,1998)。對外交往的增多,人員進出往來的不斷增加也給HIV流行提供了機會。如1985~1994年我國共篩查了400萬餘人,發現HIV抗體陽性者1774例,其中回國的中國人151例,占8.5%,來華的外國人288例,高達16%。北京衛生檢疫局對外籍留學生進行HIV監測,甚至在持有政府醫院出具的陰性證明書的學生中也發現了HIV陽性者。
(2)臨床表現特征:
①病毒特點:艾滋病的病源HIV,是一種反轉錄RNA病毒,由單股正鏈RNA基因組、反轉錄酶和外殼的結構蛋白組成。HIV進入人體後,其表麵膜糖蛋白的gp120能和T細胞表麵的CD4受體相結合,促使HIV感染淋巴細胞。病毒進入細胞後,在酶的作用下脫去蛋白外殼進入細胞核,以單股RNA為模板通過反轉錄酶轉錄為雙股DNA,該雙股DNA可與宿主細胞的DNA整合,然後再複製出單股RNA,由蛋白酶組裝成新的HIV病毒釋出。HIV從侵入人體到結合到淋巴細胞DNA上約需72h,這一過程一旦完成,HIV感染就成為終身感染,沒有任何藥物可以將其從體內清除。HIV在體內主要侵害的淋巴細胞是T4淋巴細胞,因其表麵蛋白被命名為CD4+而又被稱之為CD4細胞。HIV在淋巴細胞內繁殖的結果是細胞的死亡,具體機製目前並不十分清楚,可能是因為已感染的淋巴細胞可以和其他未感染的細胞融合,造成淋巴細胞數下降;所誘發的機體的細胞免疫反應產生的細胞毒性T細胞可以殺傷感染了HIV的輔助性T細胞;HIV在細胞內的複製、繁殖,多量的RNA致使T淋巴細胞破裂(王愛霞,1996)。
②HIV的病毒分子流行病學:目前在世界上流行的HIV主要是HIV-1,與1986年在西非發現的HIV-2有所不同,後者的傳染性較弱,從感染到發病的時間也較長,因此全球流行最廣泛的是HIV-l型。最早的HIV-1可以追溯到1959年在非洲采集的1份血漿樣本。根據HIV-1表麵糖蛋白env和gag的變異,可將病毒分為M組和O組,M組包含從A到J10個亞型。目前在中國有8種類型的毒株流行,B亞型占47%,主要來自泰國的吸毒人群,分布範圍最廣;C亞型占24%,主要來自印度的吸毒者,分布雲貴川和新疆等地;來源於東南亞地區的E亞型占10%,主要見於西南和東南沿海;少數非洲回國勞工感染的非洲A、D和G亞型,散見於勞務輸出較多的內陸省份;主要見於南美的F亞型僅見於廣東。研究HIV-1的毒株亞型對掌握傳播來源、開發疫苗、製定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案有重要意義(曾毅,1996)。
③臨床分期:HIV感染從病程上可以分為7期:
A.病毒傳播:通過性行為、血液接觸及母嬰途徑感染HIV病毒。
B.原發性HIV感染:又稱為急性HIV感染,通常在感染病毒2~4周後出現。常見症狀為發熱、腺體腫大、咽炎、皮疹、肌痛或關節痛、腹瀉、頭痛、惡心及嘔吐、肝脾腫大、臼腔潰瘍。盡管大多數人會出現上述症狀,但在這一期能正確診斷的比例卻很低,因為此時通常的HIV抗體血清學檢測是陰性的,隻有抗原檢測即HIV、RNA或DNA才能確診。
C.血清轉陽:人體在接觸HIV病毒後,通常要3~12周左右才出現血清抗體的陽性反應,這也是所謂的“窗口期”。
D.早期HIV病:此期被定義為血清呈陽性反應後的6個月。研究顯示在此期開始治療與預後密切相關。
E.無症狀性感染:此期病毒數量逐漸增加,CD4數目逐漸減少,但臨床上除了廣泛性淋巴結腫大外,並無其他症狀。
F.早期症狀性HIV感染:在免疫功能低下時出現的各類感染和腫瘤如鵝口瘡、口腔多毛性白斑、外周神經病變、反複發作的帶狀皰疹、宮頸細胞發育異常、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及李斯特菌病等。
G.艾滋病期:CD4計數小於200/mm3,和(或)艾滋病的指征表現,如反複發作的細菌性肺炎、伴有黏膜潰瘍的單純皰疹、播散性結核、卡波濟肉瘤、浸潤性宮頸癌、組織胞質菌病、卡氏肺囊蟲肺炎、弓形體病、隱球菌感染等等,同時伴隨淋巴瘤、消瘦(體重減輕10%,以上並伴慢性腹瀉)、癡呆等非感染性症狀。
H.艾滋病進展期:此期病人的CD4計數<50mm3。進入此期的病人平均生存期為12~18個月。實際±,幾乎所有的死於艾滋病合並症的CD4計數都在這一數值範圍。如果不加治療,病人從發現血清抗體陽性至死亡平均生存期為10年。病毒負荷數與CD4細胞計數是決定生存期長短的兩個重要因素。
也有人將艾滋病臨床分3期:帶毒期:可完全無症狀或僅有淋巴結病綜合征,但有與HIV相關的血清學異常;艾滋病相關綜合征期:有持續性普遍性淋巴結病和一定程度的T細胞功能缺陷,表現為慢性發燒、慢性腹瀉、體重下降、消瘦盜汗、疲乏以及淋巴結腫大,貧血、血細胞減少和(或)血小板減少、IgG增加、HIV抗體陽性等異常;艾滋病期:這是HIV感染的充分發展期及晚期,主要是出現典型的免疫缺陷狀態,可出現各種各樣的機會感染,如卡氏肺囊蟲肺炎、真菌、巨細胞病毒、皰疹病毒和寄生蟲伴發的很嚴重的感染,以及HIV伴發的神經係統疾病。因HIV為親神經病毒,可侵犯中樞及周圍神經係統,臨床上表現為伴有進行性癡呆的亞急性腦病、無菌性腦膜炎、腦炎及外周神經疾病。三期的病例數之比約為100∶10∶1。
④HIV/AIDS心理特征:與HIV/AIDS相關的心理精神症狀在未確診HIV感染之前就可能出現。在艾滋病流行區,有過高危行為如靜脈注射毒品或性混亂者,因擔心自己染上艾滋病,會出現對疾病過度的恐慌,伴情緒的焦慮、抑鬱,並可能有疑病甚至強迫症狀。這就是在艾滋病流行早期,多見於同性戀者的所謂“假艾滋病綜合征”。目前這一現象在西方國家已較少出現,而在東方國家卻並非罕見。Miller等研究了在日本的所謂“艾滋病神經症”,主要症狀表現是盡管血清檢查結果是陰性的,病人仍堅稱自己受到了感染,並伴有一係列的軀體、精神症狀如多種軀體不適主訴、恐懼、神經質。盡管其具體成因尚不清楚,但考慮這一現象可能與大眾傳播媒介對艾滋病的負性態度、不寬容的社會環境等文化因素有關(Miller E,1998)。
在確診為HIV感染後,由於艾滋病本身的凶險性和伴隨的社會恥辱感,HIV陽性者可能會表現出強烈的心理反應如否認(要求醫生重複檢驗,否認自己有過任何高危行為)、憤怒(認為自己是受害者,甚至產生報複的念頭)、絕望(對今後生活喪失信心)、恐懼(擔心自己成為家庭和社會的孤立者)。有人會在此階段以自殺逃避與疾病相關的種種負性後果。從最初的應激狀態到接受現實、以積極的人生態度配合治療,需要一個長短因人而異的心理轉換過程。
HIV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若罹患精神障礙會導致各種行為問題以及不加防護的性交,生活質量也隨之下降。更嚴重的是,並發的精神障礙會延誤診斷、造成醫患關係的緊張、幹擾病人接受抗病毒治療的依從性,甚至最終導致治療失敗。
(3)在HIV陽性者及艾滋病患者中常見的精神障礙:
①適應障礙:HIV感染者不僅要麵臨突然逼近的死亡,而且可能為曾經感染或將來有可能感染他人而自責。患者還會麵臨社會各界,甚至親朋好友和家人的指責以及被拋棄的心理壓力,因而表現出對感染HIV這一突發事件的適應障礙和對感染HIV後生活中的諸多困難的適應障礙。患者一旦得知自己感染HIV,通常不能接受這一殘酷事實,他們的反應方式通常為否認、憤怒、恐懼和抑鬱。
②心境障礙:盡管情緒低在HIV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中很常見,還是應該將其與其他症狀如快感缺失、無價值感、自責內疚、輕生觀念、自主神經症狀等放在一起才能考慮做出重症抑鬱(major depression)的診斷。與憂傷、沮喪情緒相反,抑鬱並非艾滋病的必然後果。很多貌似抑鬱的病人隻不過是嚴重貧血、低性激素水平、乏力等引起的。一般的流行學資料顯示,近20%的病人會出現重症抑鬱(major depression),同時有9%的病人,特別是在伴有癡呆的病人中會出現躁狂。近年來的研究發現,低膽固醇血症與抑鬱發作有一定關係,而HIV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中低膽固醇血症的發生率高於正常對照,提示抑鬱的高發可能與此有關(Shor-Posner G,1997)。Koopman等發現,HIV陽性及艾滋病患者中,情緒控製能力差、伴有持續的疼痛、睡眠困難等與抑鬱的高發呈高度相關。Chandra等對一組印度的HIV陽性人群進行調查,發現抑鬱症的流行率為40%,焦慮為36%,有14%的被調查者有自殺意圖(Chandra PS,1998)。
③焦慮性障礙:焦慮性障礙在感染者及病人中有較高的發生率。當病人確診為艾滋病後,首先是否認或不相信自己患了艾滋病,隨後即產生焦慮症狀,可表現為激越、驚恐發作、厭食、心動過速、失眠。Van der Ryst在南非的一項研究顯示HIV/AIDS患者中,驚恐障礙流行率37%,聚會恐懼症9%,社交恐懼症15%,特異的恐懼症10%,強迫性障礙3%,廣泛性焦慮症21%。值得注意的是,在艾滋病患者中除了原發性的焦慮障礙外,相當多的軀體及醫療狀況如內分泌紊亂、藥物副作用等均可引起焦慮情緒;隨疾病發展再加上醫療及社會心理上的刺激因素,使焦慮加重並出現抑鬱。
④抑鬱狀態:艾滋病病人最常出現的是抑鬱症狀,包括入睡困難、早醒、精神運動性抑製、食欲差、快感消失、注意渙散等。在疾病過程中,病人常對診斷的狐疑不定、無效的治療措施、社會的歧視、對患致命性疾病的厭惡以及對過去生活方式的追悔等,感到被社會所拋棄,產生社會性孤立、社會的失落感,以致病人焦慮抑鬱更加嚴重,或產生急性抑鬱狀態。並常出現自殺行為。
⑤睡眠障礙:無論是原發性抑或是環境性睡眠障礙特別是失眠,在感染者及病人中都是很常見的現象。Rubinstein等對在艾滋病診所就診的115例病人進行評定,發現73%的病人可以按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確定為存在睡眠紊亂,而在有認知損害的病人中睡眠障礙更為普遍(Rubinstein ML,1998)。睡眠障礙雖然不是嚴重的精神疾患。卻可極大地影響病人的生活質量。
⑥較少見的還有與HIV感染和艾滋病有關的偏執狀態。
⑦HIV伴隨的癡呆(ICD-10診斷術語:HIV associated dementia,HAD):在艾滋病感染病人中最常見的腦器質性精神障礙為艾滋病癡呆綜合征,在多數情況下出現器質性綜合征及人格綜合征可認為是癡呆的早期階段。在認知方麵可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遺忘、精神模糊、思維遲鈍,運動方麵有失平衡,腿無力,筆跡變形等,行為方麵病人與社會隔絕,情感淡漠,行為退縮等。晚期可出現程度不同的癡呆,精神運動遲滯、緘默。共濟失調,肌張力增高,震顫,運動無力,癲癇發作等。
90%的艾滋病患者在屍檢時都會有腦器質性損害,即HIV中樞神經係統感染跡象。65%~80%的住院艾滋病患者會表現出器質性精神症狀。通常HAD涵蓋了從輕微認知-運動損害障礙(HIV minor cognitive-motor disorder)到艾滋病癡呆複合征(AIDS-dementia complex,ADC)的兩極。ADC出現於艾滋病的終末期,CD4<200/mm3,流行率高達20%,年發病率達7%。ADC為皮質下癡呆,發病一般較潛隱,通常無灶性認知症狀如失語、失認、失用等症狀。最初以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困難為表現,逐漸出現認知、行為、運動功能的衰退,晚期出現全麵性癡呆、大小便失禁、輕癱、截癱和緘默。PET顯示早期皮質下代謝亢進,晚期低下。HIV實際上並不能感染大腦神經元,但卻可以感染腦組織內的巨噬細胞和小神經膠質細胞,這些細胞的炎症反應釋放出神經毒素及自由基,最終損傷大腦神經元,這也是所謂的艾滋病腦炎,嚴重者會造成癡呆。研究還發現,HIV陽性者中,大腦內噬銀纖維斑(即澱粉樣變)的發生率遠高於同齡正常對照,提示HIV伴隨的癡呆可能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此外,在艾滋病中常見的機會性感染也可造成中樞神經係統內的感染,如大腦弓形體病、隱球菌腦炎、曲菌病、真菌性腦炎、結核性腦膜炎等,不但可導致神經係統症狀,也可導致精神症狀。實際上,據Baldeweg等人的研究,在已有臨床軀體症狀HIV感染者中,臨床、神經心理、神經生理等多項評定結果提示與無症狀者相比,病人存在著較多的心理、精神功能的異常。說明即使在疾病的早期,艾滋病特征性的、廣泛的免疫學、神經認知功能損害出現之前,大腦已經開始出現可檢測得到的功能異常(Baldeweg T,1997)。
⑧譫妄:在住院的艾滋病患者中譫妄的流行率高達30%~40%,病因複雜,感染(尤其是卡氏肺囊蟲肺炎)、應用皮質醇、代謝紊亂等都可能導致譫妄的出現。
許多因素可以影響到HIV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出現的精神障礙如:A.多種藥物治療:許多與艾滋病治療有關的藥物都有可能造成精神症狀。此外,相當部分的患者同時還是酒精、毒品的使用者,藥物的相互作用無疑使問題更為複雜;B.社會孤立與歧視:艾滋病在某些社會中往往成為吸毒和性混亂的代名詞,一旦確診為HIV感染,病人可能會受到來自社會、家庭甚至醫務人員的疏遠、回避和歧視。加之HIV的受害者多為青壯年,很難麵對喪失家庭、工作和生命的威脅,極易使病人產生各種負性心理表現;C.自身形象的改變:在艾滋病的後期,病人常會因極度消瘦、皮損而呈現所謂典型的“艾滋病外貌”(因治療手段的不斷進展,在發達國家已逐漸減少),使病人的自尊心受到傷害。
(4)軀體症狀:HIV感染後約經3~6周潛伏期可出現繼發性感染症狀。
①全身症狀:疲乏無力、消瘦、體重減輕、慢性腹瀉,發熱伴畏寒,也可出現低熱。
②淋巴結腫大:常為全身性,多在頸後、頜下或腋下淋巴結,並可伴發淋巴瘤。
④並發各種機會性感染疾病:如卡氏肺囊蟲性肺炎。
⑤中樞神經係統症狀:隨著疾病惡化,約有30%~40%的患者出現中樞神經病理改變,其特點是神經元減少,腦萎縮,神經膠質結節和小灶性脫髓鞘。
軀體感染伴發的精神障礙總的診斷根據是:
1.現病史中有明顯的急性感染史,在體檢或細菌免疫學檢查中可發現感染時的各種陽性所見。
2.精神症狀以意識障礙為主,其中尤以譫妄狀態更為多見。
3.精神症狀往往是繼發於感染之後,因而常隨軀體疾病的變化而變化。
4.符合原發感染疾病的診斷標準。例如:
(1)流行性出血熱所致精神障礙診斷依據:
①現病史中有明顯的急性感染史,在體檢或細菌免疫學檢查中可發現感染時相應的陽性所見。
②精神症狀以意識障礙為主,其中尤以譫妄狀態為多見。
③精神症狀繼發於感染之後,常隨軀體疾病的變化而變化。
(2)傷寒、副傷寒伴發的精神障礙診斷依據:
①現病史中有明顯的急性感染史,在體檢或細菌免疫學檢查中可發現感染時相應的陽性所見。
②精神症狀以意識障礙為主,其中尤以譫妄狀態為多見。
③精神症狀繼發於感染之後,常隨軀體疾病的變化而變化。
(3)HIV診斷:
①在具有適當診斷技術條件的情況下,通過可靠的方法,確診病人具有1種或幾種表明有細胞免疫缺陷的機會性感染及少見的惡性腫瘤,排除已知的其他能引起細胞免疫缺陷和機體抵抗力降低的原因,即完全符合艾滋病定義者。
②在診斷條件受限時,下列情況可做診斷。
A.至少具有2種主要病征和至少1種次要病征,而無已知的引起免疫抑製原因或其他已知原因。
B.主要病征:體重減輕超過標準體重10%以上;慢性腹瀉超過1個月以上;長期發熱,超過1個月。
C.次要病征:持久咳嗽超過1個月;全身瘙癢性皮炎;反複發作的帶狀皰疹。口咽部念珠菌病;慢性進行性及播散性單純皰疹感染;全身淋巴結病。
D.全身性卡波濟氏肉瘤或隱球菌性腦膜炎者可診斷為艾滋病。
③可做病毒分離及血清學檢查,病原及血清抗體試驗陽性。腦脊液檢查為非特異性蛋白增多,淋巴細胞增多,糖減低。
④腦成像檢查,CT檢查可見腦皮質萎縮。MRI檢查有典型的皮質萎縮及中央白質密度減低。
⑤腦電圖檢查可有異常。
⑥發病的高危人群,是同性戀者、靜脈藥物成癮者、血友病患者、及與艾滋病毒攜帶者有性接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