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腎炎一般治療
放射性腎炎西醫治療
一、治療
1.一般治療 包括維護腎功能、降壓及對症治療。
(1)急性放射性腎炎 要控製高血壓,處理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治療尿毒症。
(2)慢性放射性腎炎 治療主要是對症處理和支持治療,對慢性腎功能衰竭進行常規治療。滴注腎上腺素能通過收縮組織血管而減輕損害,腫瘤血管對該藥缺乏反應性,因此放射治療的效果不受該藥影響。細胞增殖抑製劑可保護皮膚,但對腎髒無保護作用。
(3)控製高血壓 在急性階段或惡性高血壓中常用擴血管藥和利尿藥。高血壓對前述治療可能無反應,必要時需對腎炎和腎缺血發生在單側或雙側作出診斷(單側腎炎和腎缺血常無血漿腎素活性增加),對症處理。
2.其他治療
對心衰的處理,保持水、電解質平衡,保證營養;發現有原位腫瘤或纖維化導致的外來壓迫性梗阻時作相應處理;發生泌尿係感染時及時行抗感染治療。
3.手術治療
若為單側腎炎和腎缺血,且有惡性高血壓表現時可考慮單側腎切除,可消除惡性高血壓;有報道做病變側腎切除患者的高血壓症狀可痊愈。
4.透析治療 尿毒症時給予透析治療。
二、預後
預後一般良好,但接受射線照射後2.5~5年內可能出現良性高血壓,高血壓伴不同程度蛋白尿。
惡性高血壓者依其發生時間可分為早期惡性高血壓和晚期惡性高血壓。若在接受治療18個月所發生者稱晚期惡性高血壓,多由放射線所致的腎動脈狹窄引起,此類急性期病人病死率約50%,預後的優劣主要決定有無急進性高血壓。
放射性腎炎辨證論治
放射性腎炎中醫治療
一、中醫治療
中醫上對於腎炎的認知是肺、脾、腎三髒受病,三髒之中,重點在腎,須及時治療,當水腫消退後,尚須抓緊時機,善自調治,才能鞏固療效,免除後患。
據臨床體會,腎炎由於脾腎兩虛。水濕泛濫者為多,水腫消退後,餘邪未清,脾腎陽虛一時難以恢複,而蛋白尿長期不易消失,多數患者尚有腰部酸痛,食欲不振,麵黃體倦等諸多症狀。在治療用藥上,應著重培補脾腎為主,兼清餘邪。
1、腎炎
經過治療,水腫消退後,邪去正虛,脾氣受損,臨床常表現四肢倦怠、食欲不振、腹脹便溏、麵黃少華、苔白、脈細緩、尿檢異常。治以健脾益氣。藥用黨參、白術、山藥、黃芪、芡實、蓮子肉各15克,砂仁3克,苡仁30克,茯苓、陳皮各10克,紅棗15枚,水煎服。若脘悶腹脹,加厚樸花 10克,枳殼10克;四肢怕冷加桂枝10克。
2、溫補腎陽
腎炎的病位,主要在腎。腎主水,藏精,為先天之本,五髒六腑之精統藏於腎。慢性腎炎,當水腫消退後,常表現腎陽不足,尿檢有蛋白,症見麵色灰黯、腰膝酸軟、怯寒肢冷、夜尿頻多、舌淡苔白、脈細無力等。治宜溫補腎陽。藥用杜仲、補骨脂、山萸肉、菟絲子、覆盆子、仙靈脾、五味子、巴戟肉各10克,金櫻子、芡實、熟地各15克,水煎服。另用金匱腎氣丸(中成藥)。每次8粒,每日服3次。
3、滋陰益腎腎炎患者
常因利水太過,津液耗傷,腎陰受損,不少的患者,水腫消退後,往往出現傷陰症狀。常表現頭暈眼花、麵花潮紅、耳鳴目澀、虛煩失眠、腰膝酸軟、手足心熱、口燥唇幹、血壓增高、舌紅少苔、脈細數、尿檢有少量蛋白。治宜滋陰益腎。藥用生熟地、山萸肉、枸杞子、北沙參、麥冬、懷牛膝、丹皮、當歸、五味子各10克。方中酌加健脾調胃之藥,使滋而不膩,補而不滯。若尿中帶紅加小薊15克;血壓偏高加珍珠母30克、鉤藤10克。
4、驅邪化濕腎炎水腫消退後
濕熱雖除,而餘邪末清,濕未化。溫為陰邪,其性重濁黏膩,不易驟除。臨床常見胸中煩悶或有發熱、大便幹結、小便短赤,或混濁,或尿時澀痛,舌苔膩黃,脈濡數,尿檢有蛋白、紅細胞。治宜清化濕熱。驅除餘邪。藥用蒼術、黃柏、澤瀉、茯苓、滑石各10克,白茅根、苡仁、車前子各20克,蒲公英15克、木通5克,水煎服。若大便幹結或不暢加生大黃8克;嘔吐加法半夏、竹茹各10克;血尿加生地20克,小薊2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