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管直腸周圍膿腫一般治療
肛管直腸周圍膿腫西醫治療
1.非手術治療
(1)全身使用抗生素:主要針對革蘭陰性杆菌和厭氧菌。一般使用氨基糖苷類和青黴素類加甲硝唑或林可黴素,後二者對厭氧菌的療效較好。
(3)臥床休息,靜脈補充能量及維生素。
(4)局部療法:如理療、外敷中藥或用抗生素作局部注射等。
2.手術治療
肛周感染除非是早期,否則一般治療難以奏效。因此手術治療實際上是治療肛周感染的主要手段。有學者認為手術切開對治療肛周感染並不存在時機問題,因為切開不僅僅可以排出膿液,還可以對並不完全化膿的化膿性感染有減壓引流作用,有利於炎症的消除。也有學者對時機問題作出這樣評價,認為多半是治療醫師對本病診斷不清和手術切開技術沒有把握的托詞而已。喻德洪等認為所謂時機問題實際上還是存在的,這是因為並非所有肛周感染一旦發生就需手術切開,這裏還有個體化問題。以下幾點可作為手術切開時的參考:
①感染症狀持續2~3天經治療無好轉或進一步加重,此時膿腫往往已開始形成,即使無波動感也應考慮切開;
②經穿刺抽出膿液者;
③感染處有波動感者;
④深部膿腫B超或CT提示有液化者。
手術切開的原則是排出膿液,清除壞死組織,保持引流通暢。不同部位的膿腫,其手術操作不盡相同。
(1)肛周皮下膿腫:
切開方式有2種,可在局部麻醉下進行。
①單純膿腫,做放射狀切口,排出膿液,衝洗膿腔,示指伸入膿腔分離間隙,最後放置碘仿或凡士林紗布條作引流;
②膿腫與肛隱窩相通,膿腫切開後應用探針仔細尋找內口,敞開引流,如內口較深可同時行掛線治療。
(2)坐骨直腸窩膿腫:
手術一般在骶麻下進行,穿刺抽得膿液後,距肛門約2.5cm作一前後方向的切口,切口要求有足夠的長度,伸入示指分離膿腔間隔,置油紗布條引流。
(3)骨盆直腸間隙膿腫:
手術切口如同坐骨直腸窩膿腫,術者用彎血管鉗經坐骨直腸間隙穿過肛提肌進入膿腔,手指分開肛提肌纖維,膿腔內置入膠管引流。也可采用直腸內徑路,用窺器顯露膿腫部腸壁並切開,置入蕈狀導尿管。術後用抗生素液衝洗膿腔,3~5天後拔除引流管。
肛管直腸周圍膿腫的治療在於早期切開引流,這是控製感染及減少肛瘺形成的關鍵。術中注意:
①定位要準確:一般在膿腫切開引流前應先穿刺,抽出膿液後,再行切開引流。
②切口:淺部膿腫行放射狀切口,深部膿腫行直切口,避免損傷括約肌。
③引流要徹底:切開膿腫後要用手指去探查膿腔,分開膿腫內的纖維間隔,以利引流。
④預防肛瘺形成:術中應仔細尋找有無內口,即原發性肛隱窩,若能同時切開,常可防止肛瘺形成,但此方法應限於有經驗的醫生進行。
⑤術中應行膿液培養,協助判斷有無肛瘺,若為白色葡萄球菌,肛瘺機會極少,若為大腸埃希杆菌及混合感染,則肛瘺機會多。對複雜的肛周化膿性疾病,臨床無法明確的膿腫,可用肛管超聲(AUS)檢查,有助於確定膿腫和瘺與括約肌的解剖關係,偶爾還能識別內口。Ferguson醫院(1987~1990)對24例術前診斷為直腸周圍膿腫和瘺者,術中采用AUS檢查,采用的儀器為焦距2~5cm的7MHz的肛內超聲儀。24例中術中發現19例直腸周圍膿腫,其中12例(63%)AUS提供了膿腔與括約肌之間的關係,都經手術證實。5例AUS未發現有膿腫,其後在麻醉下檢查也未發現。說明AUS對複雜的肛周感染,提供了重要的輔助手段。
(4)直腸後膿腫:
切開引流與坐骨直腸窩膿腫基本相同,但其切口更偏向後方。經皮膚穿刺抽出膿液後,用彎血管鉗經切口向直腸後方插入膿腔排淨膿液。衝洗膿腔後置橡皮管或卷煙引流。
(5)高位肌間膿腫:
在腰麻或骶麻下,用兩葉張開式肛門鏡顯露膿腫,一般不直接在膿腫處切開引流,以防出血。最好在齒狀線上先找到內口,然後自內口處插入一有槽探針,向上約2~2.5cm,自黏膜外穿出;再用另一細探針,一端先係緊兩根粗絲線,沿有槽探針處進入,用該絲線將兩側的黏膜及肌層結紮,這可致組織壞死。約4~5天膿腫完全開放。若內口未找到,則在膿腫下端黏膜處作一小的刺傷,然後用上法切開。若膿腫已破裂,開口能容納一指尖,常已達到引流目的,若開口小則需擴大引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