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食管狹窄一般治療
一、治療
確診後可先作胃造瘺術。經口咽下一根粗絲線,從胃造瘺口將絲線遠端提起後,將絲線兩端連接在一起,後循此線進行擴張術。開始1~2次/d,1周後改為隔天1次,持續3~4周,再繼續用橄欖頭形探條擴張數次即可獲得良好療效。也有人主張手術治療,經右胸暴露食管,縱行切開食管壁,將造成梗阻的蹼或膜形結構切除,但其療效不佳。如術中發現造成梗阻的原因為環狀軟骨結構,可將此段食管切除,然後作食管端端吻合。
不同類型的狹窄可采用不同的治療方法。肌層肥厚型和氣管迷入型視病變長度采用不同術式。狹窄段長度不超過1cm時,行狹窄處食管縱切橫縫法。狹窄段界於1~2cm長時,有人主張行狹窄段切除食管端端吻合術,但術後有再狹窄之可能。尹興家 (1988)主張采用類似改良的Hellers術式,即縱行切開狹窄段食管壁肌層,遊離狹窄處黏膜下層,將黏膜縱切橫縫,缺損處肌層用帶蒂大網膜覆蓋修補。當狹窄段長於2cm時,將狹窄段食管切除行食管胃吻合術。此時若狹窄段切除不徹底,術後仍有再狹窄的可能。該研究中有1例術後半年再發嘔吐,雖多次行氣囊導管擴張術仍不緩解,再次手術發現吻合口狹窄,施行吻合口處前壁縱切橫縫,並切除狹窄處瘢痕環,將胃前壁包埋於縫合處。因此,應充分切除狹窄段食管,並注意吻合技術,以減少術後再狹窄的發生。另外,由於切除了胃食管連接部,術後易發生反流性食管炎,可采用食管胃套入吻合術或附加抗反流性措施,如幽門成形術或胃底折疊術。蹼型狹窄可在食管鏡直視下行擴張術,效果滿意,但操作繁瑣,存在穿孔危險。近年采用氣囊導管擴張治療效果較好,其優點是對嬰幼兒不需全身麻醉,操作簡便,無穿孔危險,且一次性插入,擴張持續緩慢,可反複擴張3~4次,一般擴張2~5次可解除食管梗阻症狀。
二、預後
先天性食管狹窄,經食管擴張治療,大部分可獲得滿意的效果。手術治療的長期效果也是滿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