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膿性骨髓炎一般治療
一、急性骨髓炎的治療
目的:中斷骨髓炎由急性期趨向於慢性階段,早期診斷與治療是主要的關鍵。
1.抗生素治療:早期,足量,敏感,聯合應用。發病5天內使用往往可以控製炎症。5天後使用或細菌對所用抗生素不敏感時,都會影響療效。應用時選用一廣譜抗生素和一針對革蘭氏陽性球菌的抗生素聯合應用,待檢出致病菌後再調整。治療後有以下四種結果:
(1)在x線片改變出現前全身及局部症狀均消失,骨膿腫未形成。
(2)在出現x線片改變後全身及局部症狀治療消失,說明骨膿腫已被控製,有被吸收的可能。這兩種情況不需要手術治療,但仍須連續用抗生素至少3周。
(3)全身症狀消退,但局部症狀加劇,說明抗生素不能消滅骨膿腫,需要手術引流。
(4)全身及局部症狀均不消退。說明A.致病菌對所用抗生素有耐藥性。B.有骨膿腫形成;C.產生遷徙性膿腫。為保全生命需切開引流。
2.手術治療
目的:(1)引流膿液,減少毒血症症狀。
(2)阻止急性骨髓炎轉變為慢性骨髓炎。手術治療宜早,最好在抗生素治療後48~72小時仍不能控製局部症狀時進行手術。治療延遲的手術隻能達到引流目的,不能阻止急性骨髓炎向慢性骨髓炎的演變。
1.手術的方法:(1)鑽孔引流(2)開窗減壓。
2.傷口的處理:(1)閉式灌洗引流(2)單純閉式引流。
二、慢性化膿性骨髓炎的治療
以手術治療為主,原則是清除死骨、炎性肉芽組織和消滅死腔,即病灶清除術。
1.手術指征:有死骨形成,有死腔及竇道流膿者均應手術治療。
2.手術禁忌證:(1)慢性骨髓炎急性發作時不宜作病灶清除術,應以抗生素治療為主,積膿時宜切開引流。
(2)大塊死骨形成而包殼尚未充分生成,過早取掉大塊死骨會造成長段骨缺損,須待包殼生成後再手術。但近來有感染下植骨成功的,為相對禁忌證。
3.手術方法:術前作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最好在術前2日開始應用抗生素。同時必須解決:a.病灶的清除;b.消滅死腔;c.傷口的閉合這三個問題。
(1)清除病灶:
(2)消滅死腔:a.碟形手術治療;b.肌瓣填塞;c.閉式灌流:灌洗持續時間一般為2~4周,待吸引液轉為清晰時即可停止灌洗並拔管;d.慶大黴素-骨水泥鏈珠填塞和二期植骨:2周後可拔珠。
(3)傷口的閉合:最好一期縫合,並留置負壓引流管。傷口不能閉合,竇道不能消滅的主要原因是病灶清除不徹底與不能消滅死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