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腸子宮內膜異位症一般治療
直腸子宮內膜異位症西醫治療
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治療,應考慮病人年齡、病變部位和範圍、症狀輕重、對生育要求、有無並發症等選擇最適當的治療方法。
結直腸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治療是整個子宮內膜異位症治療的一個組成部分。
一、藥物治療:
1、目的:
緩解症狀,促進生育功能。
2、適用人群:
年輕有生育要求的輕度病人、已有子女的中重度病人、輸尿管、膀胱、腸道等部位的子宮內膜異位症,估計手術困難者。也可用於手術前後的輔助治療和手術後複發的治療。
(1)假絕經療法:
①達那唑(丹那唑):
適用於輕中度子宮內膜異位症痛經明顯或不孕病人,也可用於保守手術前藥物準備。
②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活劑(Gn-RHa):
Gn-RHa對垂體有雙相作用:短期應用時刺激垂體細胞合成,貯存並釋放促性腺激素;長期應用後Gn-RH受體數量明顯減少,促性腺激素分泌量減少,引起卵巢的雄激素下降,形成藥物絕經。
(2)假孕療法:
①孕激素:
長期應用孕激素模擬孕期內分泌變化,使異位內膜出現蛻膜樣變、局限性壞死和腺體萎縮消退。
②孕三烯酮(內美通):
一方麵通過抑製垂體促性腺激素,使LH、FSH下降,抑製卵巢功能,導致血雌激素、孕酮水平降低;
另一方麵直接抑製子宮內膜及異位病灶,導致閉經及異位病灶細胞的失活退化。
(3)高效孕酮類藥物:
對痛經明顯而病變較輕的無生育要求者或未婚女性適用。
(4)雄激素:
有抗雌激素作用,小劑量療法可緩解痛經而不抑製排卵。
(5) 他莫昔芬(三苯氧胺):
是非類固醇的抗雌激素複合物,通過進入靶細胞並與雌激素競爭性地結合細胞核內的雌激素受體蛋白,從而抑製子宮內膜異位病灶。
二、手術治療
1、腹腔鏡激光療法:
是目前國外最流行的治療方法。用C02激光燒灼病灶,分離粘連,切割內膜囊腫。
2、剖腹手術:
結直腸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手術治療目前仍存在著爭議。傳統治療是僅切除卵巢,大多數外科醫師因怕術後並發症,僅在出現腸梗阻症狀時方行腸切除術。
直腸子宮內膜異位症辨證論治
直腸子宮內膜異位症中醫治療
中醫認為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產生主要是血瘀所致,故在治療上始終不離活血化瘀。
針對瘀血這一實質,以活血祛瘀為主,再根據寒熱虛實分別施以疏肝理氣,溫經散寒,益氣補腎,清熱消症等法。並在治療時結合月經周期不同時期及不同體質分別論治,因勢利導,扶正祛邪。並可配合針灸,中藥外敷及灌腸等方法,以提高臨床療效。
一、中成藥:
1、婦女痛經丸:
(1)作用:
具有理氣活血,化瘀止痛之功效。
(2)適用人群:
主治痛經,適用於氣滯血瘀型痛經。
(3)用法:
每次30粒,日2次,口服。
2、少腹逐瘀丸:
(1)作用:
具有活血祛瘀,溫經止痛之功效。
(2)適用人群:
主治痛經,適用於寒凝血瘀型痛經。
(3)用法:
每次1丸,日2次,口服。
3、調經益母片:
(1)作用:
具有清熱散瘀之功效。
(2)適用人群:
主治痛經,適用於瘀熱型痛經。
(3)用法:
每次20~30粒或5~8片,日2~3次,口服。
二、驗方:
1、異位粉:
(1)用法:
地龍、土蟲、蟄蟲、蜈蚣、水蛭備等份,研粉末,裝瓶備用或裝入膠囊備用,每次2~3g,日2~3次。
(2)適用人群:
適用於子宮內膜異位症,配合口服藥治療。
2、活血化瘀方:
(1)用法:
三棱15g,莪術15g,生蒲黃12g,五靈脂12g,桃仁9g,水煎服,1 日1劑。
(2)適用人群:
適用於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痛經,不孕者。
3、化瘀通腑丸:
(1)用法:
醋製生大黃,醋製炙鱉甲,琥珀、按2:2:1比例研粉製丸,每次2.5g,每日2次,飯前開水送服,月經期不停藥,連服3個月為1療程。
(2)適用人群:適用於子宮內膜異位症之實證者。
三、針灸治療推拿治療:
1、體針:
取穴關元、中極、合穀、三陰交,每日1次,連續7次,每次留針20分鍾,經前或經期治療。
2、耳穴壓籽:
取穴子宮、內分泌、肝,用磁粒或王不留行敷貼穴位,每日多次按壓刺激,用於治療痛經。
3、沿任脈上下按摩:
起於神闕,逐次按摩氣海、關元、天樞、四滿、歸來、子宮、氣衝穴,每穴按摩1分鍾,從經前7天開始,至經後3天止,適用於痛經為主者。
附:中醫辨證分型治療:
1、氣滯血瘀
(1)主證:
經前或經期小腹脹痛,拒按,經行不暢有塊,血塊排出後疼痛減輕,或不孕,經前乳房脹痛,兩脅脹痛,精神抑鬱或煩躁易怒,舌紫暗或有瘀點,脈弦或弦滑。
(2)治法:
疏肝理氣,活血祛瘀。
(3)方藥:
膈下逐瘀湯。當歸20g,赤芍15g,川芎10g,桃仁15g,紅花15g,枳殼15g,元胡15g靈脂15g,丹皮10g,烏藥15g,香附15g,炙甘草10g。若氣滯為主,脹甚於痛者加川楝子15g;血瘀為主,痛甚於脹,加用蒲黃15g,重用五靈脂20g;疼痛劇烈加全蠍3條,三棱15g,莪術15g;有症瘕加血竭15g,穿山甲15g,皂角刺20g,三棱15g,莪術15g;月經量多加蒲黃15g,茜草159,三七麵10g(衝服)。
2、寒凝血瘀
(1)主證:
經前或經期小腹冷痛,得熱痛減,經量少色暗黑有塊,塊下痛減,形寒畏冷,麵色蒼白,痛甚則嘔惡,或不孕,舌暗,苔白,脈弦緊。
(2)治法:
溫經散寒,活血祛瘀。
(3)方藥:
少腹逐瘀湯。小茴香15g,幹薑15g,元胡15g,靈脂15g,沒藥15g,川芎10g,當歸20g,蒲黃15g,官桂15g,赤芍15g。若腹痛甚劇,肢冷汗出者加川椒15g,製川烏10g,製草烏10g;陽虛內寒者加人參15g,熟附子15g,仙靈脾20g;濕邪較重,兼有胸悶腹脹,舌苔白膩者加蒼術15g,橘皮10g,澤蘭15g,茯苓20g。
3、氣虛血瘀
(1)主證:
經期或經後腹痛,喜按喜溫,肛門墜脹,大便不實,神疲乏力,麵色不華,月經量或多或少,色談暗質稀,有塊,舌體胖,舌質淡紫或有瘀點,苔薄白,脈細弱無力。
(2)治法:
益氣補陽,活血祛瘀。
(3)方藥:
補陽還五湯。黃芪3Og,當歸2Og,赤芍15g,地龍20g,川芎1Og,桃仁15g,紅花15g。汗出畏冷者加掛技15g,白芍15g;腹痛劇烈者加艾葉15g,小茴香15g,乳香15g,沒藥15g;惡心嘔吐加吳茱萸15g,幹薑10g,薑半夏10g;便溏者加肉豆蔻15g,葫蘆巴15g,補骨脂20g。
4、熱鬱血瘀
(1)主證:
經前或經期發熱,腹痛拒按,甚則經期高熱,直至經淨體溫逐漸恢複正常,月經色暗紅,質稠,有塊,周期提前或經期延長,量多,口苦咽幹,煩躁易怒,大便幹結,性交疼痛,舌質紅,或邊尖有瘀點,瘀斑,苔黃,脈弦數。
(2)治法:
清熱和營,活血祛瘀。
(3)方藥:
血府逐瘀湯加味。桃仁15g,紅花15g,當歸20g,生地30g,赤芍20g,川芎10g,柴胡10g,枳殼10g,牛膝10g,甘草10g,桔梗10g,丹參20g,丹皮15g。經行發熱者加黃芩15g,青蒿15g;大便幹結加大黃15g,枳實10g;腹痛者加魚腥草20g,地鱉蟲15g,五靈脂15g;口苦咽幹,煩躁易怒者加梔子15g,黃芩15g。
5、腎虛血瘀
(1)主證:
經期或經後腹痛,腰部酸脹,月經量或多或少或有血塊,不孕,頭暈目眩,大便不實,小便頻數,舌質淡暗或有瘀點瘀斑,舌苔薄白,脈沉細而澀。
(2)治法:
益腎調經,活血祛瘀。
(3)方藥:
歸腎丸合桃紅四物湯。熟地20g,山藥20g,山茱萸15g,茯苓20g,當歸20g,枸杞子20g,杜仲15g,菟絲子25g,桃仁15g,紅花15g,川芎10g,白芍20g。腰背酸痛甚者加仙靈脾20g,寄生15g,狗脊15g;大便不實加補骨脂20g,赤石脂2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