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潰瘍出血一般治療
胃潰瘍出血治療
多數胃潰瘍大出血者經過非手術治療多能控製,隻有對那些出血不止或雖暫時停止後又反複出血者才考慮手術治療。
1、非手術治療
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1)一般治療:
包括臥床休息,給予鎮靜劑,如巴比妥類藥物或嗎啡製劑,使其精神鎮靜,減少恐懼。密切觀察各生命體征的變化和檢查血紅蛋白與紅細胞計數,以作為進一步治療的依據。如患者一般情況穩定,可給予口服潰瘍病飲食,並可口服止血藥,如仙鶴草素、雲南白藥、漢三七或其他止血藥等。
(2)輸血和補液:
對病情較重的患者,應給予輸血或補液。常用液體有:
①平衡鹽液:
不但可補充失水且可代替部分輸血,對出血性休克暫無法輸血時可優先采用。每失血1ml可給予平衡鹽液3ml來補充,第1h內可按每公斤體重10ml輸入,以後每小時每公斤體重減為5ml。
②右旋糖酐:
包括低分子右旋糖酐和高中分子右旋糖酐,高分子者(分子量在10×103上)對凝血有影響,可引起微循環阻塞,且不易從體內排出,故臨床上現已不用。低分子者(分子量在4×103左右)有利於改善末梢循環,中分子者(分子量在7×103)可增加血容量,每克中分子右旋糖酐可增加血漿量15ml,如6%右旋糖酐500ml含右旋糖酐30g,可增加血漿量450ml,可維持6~12h。此類溶液大量使用時易造成出血和腎功能障礙,故每天用量勿超過1000ml。
③輸血:
補充血容量最有效的方法,故對大出血尤其是已有出血性休克的症狀時,應給予輸血。輸血量最好相當於出血量,但臨床上對失血量的估計難於精確,且機體對失血後所發生的一係列病理生理變化又非常複雜,大量輸血又可引起很多並發症,因此並不一定全部輸入全血。可將其中一部或大部用平衡鹽溶液或血漿代用品替代。一般在輸血後血壓升到13.3kPa(100mmHg)或以上,紅細胞比容升到40%左右,即可認為已經達到理想水平。如紅細胞比容下降10%,約需輸血1000ml左右;若下降5%,約需輸血300~500ml。輸血後血壓到13.3kPa(100mmHg)以上時,即應停止輸血,如停止輸血後血壓又行下降,則說明有持續性出血,應考慮手術。
(3)止血:
①胃低溫療法:
用一帶橡皮囊的特製胃管插入胃內(放管前先用冷鹽水清洗胃內殘血及血凝塊),然後用特製的循環泵由管端將冰水酒精連續注入和抽出,使胃保持低溫24~72h,保持回流管內的溫度為5~10℃。此法不但可減少出血,而且可降低胃液分泌。止血的有效率在80%以上,但此法設備較複雜,出血複發率較高,多適於出血不止而又合並嚴重並發症不宜手術之患者。
②冷生理鹽水洗胃法:
經胃管注入4℃冷生理鹽水,使胃內局部血管收縮,且可使局部溶解纖維素的能力降低,因而能達到止血目的。此法簡單易行,一般醫院均可采用。近幾年來亦有人用去甲基腎上腺素溶液由胃管注入,取得良好的止血效果。方法是插入胃管後,首先清洗胃內殘血,然後經胃管注入含有8mg去甲腎上腺素的生理鹽水溶液100ml,夾管30min,在夾管期間,可使患者變換體位,然後用生理鹽水衝洗,觀察有無持續出血,此法可每min重複1次,視出血情況可適當延長。由於去甲腎上腺素係經門靜脈吸收,在肝內滅活,故對心血管影響不大。
③經內窺鏡止血:
A.高滲鈉-腎上腺素溶液(HS-E)局部注射:通過內窺鏡檢查,確定出血部位後,經活檢孔插入-塑料管,洗淨表麵血塊,在出血血管周圍直接注射HS-E溶液3~4處,每處3ml,隻要注射確實即能止血。其機理為:高滲鈉可延長腎上腺素局部的作用時間,且可使周圍組織水腫,血管壁纖維蛋白變性及血栓形成。平尾雅紀等(1980)報道21例23人次上消化道出血性病灶,經行高滲鈉-腎上腺素溶液局部注射後,82%取得了永久性止血,9%暫時止血,9%無效。
B.激光光凝固療法:即通過內窺鏡確定出血部位後,用激光進行凝固止血。激光為一種非常密集和強有力的光能,當其光束擊中一個適當的吸收麵時,光能即轉為熱能,從而達到凝固止血目的。目前所用之激光有紅寶石激光、二氧化碳激光、氬離子激光和釹釔鋁石榴石(Nd∶YAG)激光等,以氬離子激光照射多用。動物試驗及臨床應用表明,單純激光照射常使胃或十二指腸壁受損,甚至穿孔,故有人主張用CO2同軸噴射法來進行激光照射。這樣可減少激光對胃壁深層的損傷,在激光照射前先在局部噴射CO2使血管破裂處產生一定的壓力而止血,隨後即作激光照射,便很快凝固止血。Laurence(1980)報道60例胃或十二指腸出血病人,在內窺鏡確定出血部位後,用氬離子激光通過可變曲的石英纖維進行凝固治療。在36例有動脈噴射性出血的病例中,25例(69%)出血被控製,但有3例(8.3%)出血複發;24例慢性滲血中,23例(95.8%)出血被控製,2例(8.3%)出血複發。
C.高頻電凝止血:另外尚有通過內窺鏡對潰瘍出血進行高頻電凝止血或用強磁場把含凝血酶的鐵磁合劑壓在出血病變處,以達到止血目的。這些方法臨床應用都有一定效果,但病例較少,尚待今後進一步研究。
D.動脈內藥物止血:當選擇性動脈造影證實出血部位後,即可經導管注入血管收縮藥物。常用藥為垂體後葉加壓素(pitressin),每分鍾注入0.1~0.3U,持續滴注20min後(用灌注泵滴注),可再行動脈造影。若顯示遠端動脈收縮,血流向前進入毛細血管,出現靜脈相,且無藥液外滲,則表示滴注速度適當,即可固定導管,用灌注泵持續滴注,至少維持18~24h,停用前逐漸減量。有時因出血量大,可將加壓素的劑量加大至每分鍾0.4U。導管一般在36~72h拔出,拔管前可先用5%葡萄糖滴注12~24h,然後拔管。
2.手術治療
經非手術治療不能止血的病人,應行手術治療。但臨床上手術治療的決定是十分困難的,因為此種病人往往因失血較多,全身情況差,手術風險大;反之如出血不能自行停止,手術時機延誤,失血必然更多,全身情況將更差,手術風險更大。處理上矛盾重重,所以,如何能在病人全身情況較好時判斷出血是否能自行停止,是決定手術時機的關鍵。
(1)手術適應證:
在下列情況下應考慮緊急早期手術:①出血極快,短時間內失血很多。症狀出現後,不久即休克,多係大動脈出血,不易自行停止出血。②6~8h內輸入中等量血液600~800ml,血壓脈搏及全身情況不見好轉,則很可能失血量多,或出血仍在繼續而且相當迅速。如經輸血後情況好轉,輸血停止或減慢後又迅速惡化,也證明出血仍在繼續。③在近期內曾發生大出血,雖然經非手術治療,出血已停止,但短期內又大量出血,出血多不易自止,即使暫時停止,複發可能性仍然很大,且再出血時病人耐受手術的能力更為降低。④在進行潰瘍病內科治療期內發生大出血,潰瘍侵蝕性大,出血不易自行停止,非手術治療的效果不滿意。⑤年齡>60歲,伴動脈硬化,出血很難自行停止。⑥有長久和屢次複發的潰瘍史,出血前曾檢查證實潰瘍位於十二指腸後壁和胃小彎,則出血來自較大的動脈可能性大,潰瘍基底瘢痕組織多,出血亦難自行停止。
臨床上的經驗是在出血48h內手術,病死率<5%,超過48h,病死率顯著上升。
(2)術前準備:
術前應準備大量血供,補充血容量,保持通暢的靜脈通路,糾正水電解質酸堿平衡。
(3)手術方式:
手術目的首先是止血,兼顧潰瘍病本身的治療。國內仍多采用包括潰瘍在內的胃大部切除術。如潰瘍難以切除,則行曠置,在曠置的潰瘍內需用不吸收縫線貫穿縫紮止血。潰瘍曠置而不貫穿止血,則術後近期再發出血可能性大。手術另一目的是防止複發出血。
手術中首先是探查尋找出血部位,如有活動性出血,先止血或結紮相應的血管。然後再根據情況是否行胃大部切除術。如病人情況差,也可以切開胃腔,縫紮出血點並結紮相應動脈血供,盡早結束手術,術後再行擇期手術。
對於DU出血,有學者認為可行縫紮止血後加作擴大壁細胞迷走神經切斷術,如李世擁等有11例病例行了該手術,術後隨訪11年,無一例複發出血亦無手術死亡。因此有人認為胃迷走神經切斷術加行縫紮止血或血管結紮術較胃大部切除術有更低的死亡率和再出血率。
而對GU出血,首選術式仍以胃大部切除,畢Ⅰ式吻合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