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發熱一般治療
新生兒發熱西醫治療
一、治療
新生兒發熱時,不要隨便使用退熱藥,以免產生各種毒性反應。給新生兒退熱既安全有效而又很方便的方法就是物理降溫。
1、多通風,注意散熱。保持室內溫度在21℃~23℃。
2、讓患兒臥床休息,多睡覺,保證充足的睡眠可益於疾病的恢複。敞開包被或脫去過多的衣服,衣著寬大,忌用棉被包裹。
3、給患兒頻頻喂溫開水或維C果汁,一晚250毫升。
4、用冰袋敷額頭。
5、高燒你可以用酒精檫寶寶關節處、洗個溫水澡,將患兒置於比體溫低4℃~6℃的溫水中浸浴5~10分鍾,然後用大毛巾將全身擦幹並輕輕按摩皮膚至發紅為止;還可用32℃~34℃的溫水,以大人手腕內側皮膚不燙為宜,給患兒洗澡,重點擦洗前額、頸部、腋窩、腹股溝及四肢,整個擦浴時間10~15分鍾,直至患兒體溫降到38℃便可等,這種物理降溫法效果很好。
6、補充水分 脫水熱時,應喂5%或10%的糖水,必要時可靜脈補液。
7、慎用退熱藥 各種退熱藥如阿司匹林、非那西丁等在新生兒期易產生毒性作用,或藥物劑量稍大,引起虛脫,在新生兒期應慎用。
新生兒發熱辨證論治
新生兒發熱中醫治療
一、中醫治療
1 清熱解表、涼血解毒
辛涼解表法、清熱瀉火法合用涼血解毒法,通過以上組合,使熱邪由裏達表,層層外出。營血熱分透熱轉氣、氣熱得以清解、表邪輕宣而出。具體用藥上選用生薑、淡豆豉等輕宣風熱;淡竹葉、蘆竹根、龍膽草、梔子等清熱瀉火;金銀花、連翹、蒲公英、大青葉、青黛等涼血解毒。
2 鎮肝潛陽、熄風止痙
“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肝風內動以肝陽化風為多見,且熄風止痙藥多兼具平肝陽的作用,平肝與熄風配合,相得益彰。具體用藥選用青黛、地龍、重樓、白僵蠶等涼肝鎮驚、熄風止痙之品。萬氏提出小兒“五髒之中肝有餘,脾常不足,腎常虛。心常有餘而肺常不足”的觀點更貼切的說明小兒心火旺盛,易於肝火上炎,熱甚灼筋,出現抽搐動風驚厥的症候。
3 養陰生津、透邪除熱
陰液不足則熱不可退、餘熱未盡,易死灰複燃,熱勢反複,療效不鞏固。加用養陰生津、清退虛熱藥,苦寒清熱,辛香透散,清透陰分伏熱,滋陰降火,益陰除熱。具體用藥選用青蒿、白薇、地骨皮、蘆根竹根、石斛等。小兒“稚陰未長”,體內精、血、津液相對不足。熱邪易於耗傷營陰,煎熬津液,陰不製陽,陽熱更盛,使其餘熱難清,或退而複熱。臨床上還未傷陰出現陰液不足時即於退熱藥中適當加入養陰清虛熱藥,既可防止營陰受損,又可辛香透熱,清解餘熱,鞏固療效。
4 健脾化濕、清熱燥濕
濕性粘滯,膠著難解,濕邪致病多易反複。時起時伏,纏綿難愈,病程長。“諸濕腫滿,皆屬脾土”。健脾化濕清熱燥濕從多方麵給邪以出路。具體用藥選用香薷、龍膽草、黃芩等清熱燥濕。生二芽、檳榔等健脾化濕。不同的地域地勢有高下、氣候、水質、土質等各異,因而,在不同的地域生活的人們,其生活、工作、習慣各不相同。其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亦各在特點。《內經》概括為“異法方宜”。如四川地處盆地,氣候潮濕,其病多兼夾濕邪,故臨床上應“因地製宜”,適當選用既能清熱、透熱又能健脾、化濕燥濕之品,使濕熱合邪得以分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