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隱睾症一般治療
一、治療
隱睾常在新生兒體檢時發現,一經診斷,即應隨訪。生後6個月,如睾丸仍未下降,則自行下降的機會已經極少。
1.激素治療 隱睾的發生可能與內分泌失調有關,激素用於治療隱睾受到普遍重視。用於治療隱睾的激素,主要有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黃體生成激素釋放激素(LHRH)和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GnRH)。絨毛膜促性腺激素主要成分是黃體生成激素(LH),LH刺激間質細胞,產生睾酮。應用時可出現陰莖增大、睾丸脹痛,如果劑量掌握不當,或較長期使用,可導致骨骺早期愈合。目前已有報道提出,在1~3歲的小兒中使用HCG反而引起睾丸發育不良。我們一般使用1個療程,總計量5000~1萬U,分10次,間隔1~3天注射完成。從效果來看,並不如文獻報道的那樣好,尤其是睾丸完全降入陰囊的病例很少。在小嬰兒中我們已不做常規應用。 LHRH作用於腺垂體,促使垂體釋放LH和FSH,被釋放的LH發揮與HCG相同的作用。LHRH的優點是已可采用鼻黏膜噴霧給藥,每側鼻孔200μg,3次/d,每天總量1.2mg,連續28天,鼻黏膜噴霧給藥無任何痛苦,即使感冒流涕仍可繼續治療。對經術前應用LHRH治療,睾丸未能下降的隱睾進行活檢,結果顯示其組織學表現較之未接受激素治療者有明顯改善。但臨床效果並不突出。總之,激素治療隱睾,由於目前對隱睾尚無統一的分類,療效也缺乏統一客觀的評價標準,各報告者之間有很大差異。激素治療的效果與隱睾所處的位置密切相關,位置越低,療效越好。腹內隱睾的激素治療幾乎無效。碰到HCG注射時睾丸下降,注射一結束,睾丸又回縮的情況。綜上所述,對隱睾患者的治療方案如下:
(1)凡男性新生兒都須檢查有無隱睾。
(2)小兒屈腿坐位檢查最準確。
(3)如隱睾小兒智力遲鈍,須除外其他有關綜合征。
(4)小兒10月齡時開始用HCG 1500U/周,共3周。
(5)如內分泌治療失敗,須於1周歲後手術。
(6)如並發“疝”或睾丸異位,均須手術。
2.手術治療 隱睾經確診後均可接受手術治療,手術應在2歲之前進行,為睾丸下降固定術。一般可在腹股溝管及其附近找到睾丸,在結紮鞘狀突後充分遊離精索,使其能無力地降入陰囊,固定於陰囊肉膜外。如在腹股溝管附近未能發現睾丸,可切開鞘狀突,於腹膜腔內探查。或於內環部切開腹內斜肌和腹橫肌2~3cm,於腹膜後去探查輸精管和睾丸。如經上述步驟仍未發現睾丸,在做出無睾的診斷前一定要明確看到精索,並其末端為盲端。廣泛遊離精索時,要保護好睾丸動、靜脈,以避免睾丸缺血萎縮。如果對輸精管周圍組織做過多剝離,則可能引起輸精管蠕動障礙而失去輸送精子的能力。精索經廣泛遊離後,幾乎都能將睾丸無張力地置入陰囊。少數病例雖經廣泛遊離,精索長度仍不足以將睾丸無張力放入陰囊,可先將睾丸固定於當前所能達到的最低位置,0.5~1年後再次手術,期間可應用HCG,絕大多數病例可將睾丸放入陰囊。另一可考慮的手術是Fowler-Step Hens術,盡可能高位切斷精索血管,使高位隱睾能一次性降入陰囊,但保留輸精管與精索血管間係膜樣結構,通過側支血供來供應睾丸。未觸及隱睾的腹腔鏡治療近來有了廣泛地開展。估計不能一期睾丸下降固定者,可於腹腔鏡下鉗夾精索血管,再擇期進行睾丸固定術,效果比較滿意。不能觸及的隱睾,在腹股溝管內未能找到睾丸,但如發現有精索盲端,則提示已無睾丸,不必再作廣泛探查。如果隻發現盲端輸精管或附睾,應考慮輸精管、附睾可能與睾丸完全分離,必須繼續在腹膜後探查,直至睾丸原始發育的部位。睾丸原始發育雖為腹膜後器官,但不少高位隱睾在腹膜腔內,精索周圍常有腹膜包裹,形成係膜,在探查時應加以注意。
二、預後
隱睾症所帶來的問題如下:
①腹股溝後壁比陰囊堅硬而無彈性,故位於腹股溝內的睾丸,因接近表麵,易受創傷。
②66%~93%合並腹股溝斜疝,可有腹痛或嵌頓。
③合並其他泌尿生殖係畸形,如尿道下裂,膀胱外翻。
④易發生精索扭轉。
⑤雙側隱睾由於溫度較陰囊內高,睾丸上皮萎縮,阻礙精子形成,可導致不育。
⑥隱睾發生腫瘤的機會較正常下降者高,既往雖在5~6歲後做睾丸固定術,並不能防止惡變。
⑦患者因有睾丸位置反常,常有自卑感。
⑧由於睾丸間質細胞功能不受影響,故不影響第二性征。
⑨單側隱睾也可影響對側睾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