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陰浸潤性鱗癌一般治療
外陰浸潤性鱗癌西醫治療
原發性外陰鱗狀上皮癌目前的治療以手術為主,對癌灶組織分化較差和中晚期病例可輔以放射治療或藥物化療。對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功能受損者應輔以提高機體免疫力的治療,以提高療效。
1.手術治療
經典的術式為廣泛外陰切除加雙側腹股溝淋巴結清掃術。外陰切除範圍後部包括3/4會陰、前部應達陰蒂上3~4cm。腹股溝淋巴結清掃時應將腹股溝區域的脂肪,包括深淺淋巴結全部清除之。皮膚切開後,將皮膚與皮下脂肪向上、下、左、右分離各3cm,然後切除此範圍內的脂肪中含有腹股溝淋巴結。切開腹壁淺筋膜淺層,淺淋巴結恰好位於筋膜下麵的脂肪層內,在篩狀筋膜及闊筋膜的前麵。切除部位的上界應達腹股溝韌帶,下界達收肌管(huntercanal)開口的近端2cm左右,外側達縫匠肌,內側達內收長肌筋膜。此塊脂肪及淋巴結清除後,即暴露出股三角,其中包括股動、靜脈及神經。將股動、靜脈周圍的淋巴結清除時,操作必須小心,謹防損傷血管及神經。
作為一種標準的手術方式,廣泛外陰切除加雙側腹股溝淋巴結清掃術,一直被作為外陰鱗狀上皮浸潤性癌的主要治療手段沿用著,但近來此傳統的根治性術式正在受到極大的挑戰。主要原因是外陰鱗狀上皮癌的發生越來越年輕化,患者對治療要求的多樣性需要得到充分的體現。另外,通過不斷的較深入的臨床研究,對癌細胞的生物學行為——淋巴結轉移規律的相關危險因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因此,手術治療所采用的術式趨向於個體化,在製訂個體化的手術方案時,應考慮下列各因素:患者的年齡、患者的意願、癌灶的大小和位置、和鄰近器官的關係;癌灶基底浸潤的深度、細胞分化程度、有無淋巴管及血管的侵犯、腫瘤細胞的分化程度、有無腹股溝淋巴結轉移、有無並發下生殖道其他部位的鱗狀細胞癌等。
外陰癌灶基底浸潤深度超過2mm以上,淋巴轉移率可達11%~28%。癌灶周圍有淋巴管或血管受累(VSI)者,淋巴轉移率可高達75%。癌灶組織分化不良者,淋巴轉移率亦高,G1為15%,G2為35%,G3為55%。因此,凡癌灶基底浸潤深度超過2mm、淋巴管受累或癌灶組織分化差者,均應根據前述原則行外陰癌聯合根治術。
如外陰癌灶位於中線時,尤其是陰蒂部,其生長方式多為浸潤型的,淋巴轉移率高,且常為雙側性,此類患者應行廣泛外陰切除術加雙側腹股溝深淺淋巴結清除術。
浸潤性外陰鱗癌應行外陰根治術及腹股溝深淺淋巴結清除術。術後一般不需盆腔深淋巴結清掃術,除非腹股溝淋巴結已有癌轉移。如腹股溝淋巴結無轉移,盆腔深淋巴結一般不會有轉移,故盆腔淋巴結清除術不應作為常規手術。當腹股溝淋巴結可疑陽性時,應作冰凍切片,以決定是否需切除盆腔淋巴結。也可等術後常規病理診斷證實後行二期手術。腹股溝淋巴結及盆腔淋巴結清掃術同時進行,手術範圍廣,時間長,創傷多,肯定會增加手術後的患病率及並發症。如腹股溝淋巴結陽性,約25%的患者盆腔淋巴結為陽性。
Ⅱ~Ⅳ期浸潤性外陰鱗癌癌灶均超過2cm,淋巴結轉移率在30%以上,均應行標準的外陰癌聯合根治術,即外陰廣泛切除及雙側腹股溝淋巴結(有時盆腔淋巴結)切除術。
凡癌灶侵犯尿道口者,可將前段部分尿道與外陰一起切除。尿道括約肌功能良好者,前尿道切除在2cm以內,不會產生術後尿失禁。
凡癌灶侵犯陰道前下壁、尿道中、後段或膀胱頸者,在作外陰癌聯合根治術時,應行全尿道或和膀胱頸的切除及部分陰道切除和尿道重建術。尿道重建術均利用部分膀胱壁代尿道。尿道口可置於下腹壁,或置於外陰原尿道部出口。也有將全尿道切除後的膀胱與切斷的直腸吻合,使尿液從肛門排出,再於肛門後作一橫切口,將充分遊離並保持血運的乙狀結腸斷端,於肛門外括約肌內拉出,縫合於肛門後切口。凡癌瘤侵犯陰道下後壁、肛管或直腸者,應考慮在作外陰癌聯合根治術的同時,行部分陰道後壁、肛管或直腸切除術和人工肛門重建術。
外陰癌聯合根治術及盆腔內髒切除術的術式可用於晚期病例,手術難度大,創傷麵極大,術後並發症多,死亡率較高,因此此手術指征應較嚴格。毫無疑問,有一部分晚期外陰癌患者,經過努力可獲得較長的生存期或治愈。
外陰癌的根治手術並不困難,因為手術野比較表淺,暴露好,容易止血。但主要的關鍵是如何促使手術後傷口迅速愈合,因為皮膚已遊離,皮下脂肪被清除,留有較大的無效腔,影響傷口的愈合。外陰癌患者手術後常因傷口愈合慢而延長住院時間。促使傷口加快愈合的基本原則是:①手術時妥善止血;②皮膚縫合後要緊壓,盡量使皮膚與下麵的組織緊貼,不留無效腔;③放置橡皮片或小橡皮管引流,以便及時清除留在皮膚下麵的滲血或液體;④負壓引流,將引流的橡皮管接上負壓瓶,經常或定時拍吸,將滲血及滲液盡量全部吸出,一般引流放置10天左右;⑤預防感染。如按上述原則處理,一般在手術後7~14天傷口即能愈合。⑥支持療法,促進創口愈合。
2.放射治療
外陰浸潤性鱗狀細胞癌的放射治療,包括應用高能放射治療機(60Co、137Cs、直線加速器和電子加速器等)行體外放射治療和用放射治療針(60 Co針、137Cs針、192Ir針和Ra針等)行組織間質內插植治療。外陰鱗狀細胞癌雖然對放射線敏感,但由於外陰正常組織不能耐受使外陰癌組織得以治愈的最佳放療劑量,一般外陰組織僅能耐受40~45Gy,而鱗癌有效的治療劑量為55~60Gy,因此療效不佳。目前,放射治療在外陰鱗狀細胞癌中是處於輔助地位,外陰鱗癌放射治療總的5年生存率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在25%左右,近些年的報道有所提高,Ⅰ~Ⅱ期外陰浸潤性鱗狀細胞癌的5年生存率甚至可達70%。
外陰鱗狀細胞癌采用放療的指征可歸納為:①不能手術的病例,如手術危險性大,癌灶太廣泛,不可能切除或切除困難者;②先采用放療後可以作較保守的手術;③複發可能性大的病例,例如淋巴結已轉移,標本切緣找到癌細胞,病灶靠近尿道、直腸近端,如要徹底切除病灶但又要保留這些部位有困難者。④術後對有淋巴結陽性者補充體外放療可能提高生存率。
放射治療外陰鱗狀細胞癌的主要並發症有:嚴重外陰放射性皮炎、外陰放射性壞死、尿瘺和尿路梗阻。
3.化療
外陰鱗狀細胞癌的抗癌化療的臨床經驗非常少,這是由於目前所有的抗癌藥對鱗狀細胞癌的療效不理想,而手術的治愈率高;同時外陰鱗癌多見於年邁患者,治療的要求不高等原因所致。因此,目前抗癌化療在外陰鱗癌的治療中處於輔助地位,應用於較晚期癌或複發癌。
(1)單一抗癌藥的療效:
臨床應用於治療外陰鱗癌的單一抗癌藥物有:多柔比星(阿黴素)、博萊黴素(bleomycin)、甲氨蝶呤(methotrexate)、順鉑(順氯氨鉑)、依托泊苷(足葉乙甙)、絲裂黴素(mytomycin C)、氟尿嘧啶(5-FU)和環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等。它們中以博萊黴素、多柔比星(阿黴素)和甲氨蝶呤療效較好,有效率在50%左右。
(2)聯合抗癌化療方案與療效:
臨床治療外陰鱗癌聯合抗癌化療方案有:博萊黴素 絲裂黴素、氟尿嘧啶(5-FU) 絲裂黴素和博萊黴素 長春新堿(vincristine) 絲裂黴素 順鉑(順氯氨鉑)等。聯合化療方案治療的外陰鱗癌病例尚少,但目前以博萊黴素 絲裂黴素和氟尿嘧啶(5-FU) 絲裂黴素的療效較好,有效率達60%左右。
對晚期或複發的外陰鱗癌采用抗癌化療和(或)放射治療和手術治療有機地配合,可望提高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