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側髕骨關節置換手術是指醫學手法來進行治療人體髕骨關節的置換,是通過人工所製造的一種假體來用醫學的手法進入人體內,並且用人工製作的假體來取代髕骨關節的病變位置,是屬於一種比較安全的手術方式,一般手術成功率較高,而且效果也比較好。
雙側髕骨關節置換手術效果好嗎?
置換術簡介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治療效果經過三十多年的臨床實踐,已經得到充分的肯定並已經發展成為一種可靠的治療手段。人工關節置換術主要目的是緩解關節疼痛、矯正畸形、恢複和改善關節的運動功能。
適用範圍
骨性關節炎是人工關節置換術的首選適應征,其它依次為骨無菌性壞死(如股骨頭壞死等)、某些髖部骨折(如股骨頸骨折)、類風濕性關節炎、創傷性關節炎、良性和惡性骨腫瘤、強直性脊柱炎等。總之,隻要有關節破壞的X線征象,伴有中度至重度持續性的關節疼痛和功能障礙,而且通過其他各種非手術治療都不能得到緩解的疾病,都有進行人工關節置換術的指征。
對於雙側股骨頭壞死、雙髖或雙膝骨性關節炎病人,有時需要同時或先後行雙髖或雙膝人工關節置換術。對於嚴重的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病人,由於全身多關節疼痛、僵直、功能障礙,有時往往需行多關節的人工關節置換。
人工置換
人工髖關節置換是指用生物相容性和機械性能良好的金屬材料製成的一種類似人體骨關節的假體,利用手術方法將人工關節置換被疾病或損傷所破壞的關節麵,其目的是切除病灶,清除疼痛,恢複關節的活動與原有的功能。人工關節置換具有關節活動較好,可早期下地活動,減少老年病人長期臥床的並發症等優點。
康複訓練
日即穿“丁字鞋”,術後第2天開始進行膝部按摩,可進行患側踝關節主動屈伸活動和抗阻活動。術後3~5天行患側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訓練,並且進行患側髖、膝關節被動活動。通過雙肘支撐,在他人幫助下或雙手握住床上方的吊環挺起上半身,臀部抬離床麵,保持10~15s,重複5~10次。術後第5天,在膝下墊枕使髖彎曲10°~20°,然後以膝部為支點做挺髖動作,即抬臀動作。
術後第2周鼓勵患者在無痛範圍下進行主動的患髖膝屈伸能力訓練;屈髖度數為45°~60°或<30°,可在患肢下放置一滑板,患側足跟置於空心圓墊上在滑板上做下肢屈伸運動,在無痛範圍內加強患側髖周圍肌群和股四頭肌的力量性訓練;可逐漸抬高床頭的高度,直至患者能在床上半坐位,外側入路切口的患者,半坐時間逐漸延長(30~60min)。一天可重複進行多次,為坐站練習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