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蟲和細菌性腸炎

作者:kunkun  時間:2018-10-08 22:52:09  來源: 大眾養生網

寄生蟲和細菌都容易引起腸炎,我們知道腸炎是一種比較嚴重的腸道疾病。引起的原因比較多,除了寄生蟲和細菌以外,真菌病毒都可能會引起這種症狀,在臨床上經常會導致患者出現腹痛腹瀉的症狀,嚴重的還會引起粘液性的膿便,有些患者還會引起發熱的情況,寄生蟲和細菌性腸炎,在治療方法方麵也會有一定的不同。

寄生蟲和細菌性腸炎

寄生蟲性腸炎

寄生蟲性腸炎見鞭毛蟲、球蟲、弓形蟲、蛔蟲、鉤蟲等引起的腸炎。寄生蟲引起的腸炎以溶組織內阿米巴較為常見。建議口服腸蟲清片,2片,進行治療。並在今後注意飲食衛生,做好手衛生。

細菌性腸炎

細菌性腸炎見大腸杆菌、沙門菌、耶爾森菌(引起小腸結腸炎)、毛樣產芽胞杆菌、空腸彎曲杆菌、梭菌(犬出血性胃腸炎)等引起的腸炎。細菌性腸炎的致病菌以痢疾杆菌最常見,其次為空腸彎曲菌和沙門菌。

臨床表現

1.急性腸炎

在我國以夏、秋兩季發病率較高,無性別差異,一般潛伏期為12~36小時。惡心、嘔吐、腹瀉是急性腸炎的主要症狀。

寄生蟲和細菌性腸炎

2.慢性腸炎

臨床表現為長期慢性、或反複發作的腹痛、腹瀉及消化不良等症,重者可有黏液便或水樣便。

腹瀉程度輕重不一,輕者每日排便3~4次,或腹瀉便秘交替出現;重者可每1~2小時一次,甚至出現大便失禁。部分患者可有夜間腹瀉和(或)餐後腹瀉。直腸嚴重受累時,可出現裏急後重感。糞質多呈糊狀,混有大量黏液,常帶膿血。

部分患者便鮮血,其病變限於直腸,稱出血性直腸炎,血液或大便分開排出,或附著於正常或燥糞表麵,常被誤認為是痔出血。直腸炎患者亦常排黏液血便,甚至出現大便失禁。病變若擴展至直腸以上,血液往往與糞便混合或出現血性腹瀉。

查體可見臍周或下腹部輕度壓痛、腸鳴音亢進、脫肛。

寄生蟲和細菌性腸炎

治療方法

1.病原治療

病毒性腸炎一般不需病原治療,可自愈。細菌性腸炎,最好根據細菌藥物敏感試驗結果選用抗菌藥。患細菌性痢疾時,因痢疾杆菌對常用抗菌藥廣泛耐藥,一般可選用複方磺胺甲基異唑(複方新諾明)、吡呱酸、慶大黴素、丁胺卡那黴素等。空腸彎曲菌腸炎可用紅黴素、慶大黴素、氯黴素等治療。耶爾森小腸結腸炎杆菌腸炎一般應用慶大黴素、卡那黴素、複方磺胺甲基異唑、四環素、氯黴素等。沙門菌腸炎輕型病人可不用抗菌藥,重型病人可用氯黴素或複方磺胺甲基異唑。侵襲性大腸杆菌性腸炎用新黴素、粘菌素和慶大黴素等治療,可獲良好效果。阿米巴痢疾、雅爾氏鞭毛蟲和滴蟲引起的腸炎,可用甲硝噠唑(滅滴靈)治療。血吸蟲病可用吡喹酮治療。白色念珠菌腸炎以製黴菌素口服,療效較好。伴有全身性真菌感染者,則需應用二性黴素B治療。

2.對症治療

補充液體及糾正電解質和酸中毒。輕度脫水而且嘔吐不重者,可口服補液,WHO推薦的口服液配方為氯化鈉,碳酸氫鈉,氯化鉀,葡萄糖或蔗糖,加水。脫水或嘔吐較重者,可靜脈輸入生理鹽水、等滲碳酸氫鈉和氯化鉀溶液以及葡萄糖。

減少腸道蠕動和分泌性藥物。可小量應用阿托品、顛茄、普魯本辛以減輕腸道蠕動,可止痛及止瀉。也可應用氯丙嗪,有鎮靜作用,並可抑製腸毒素引起的腸黏膜過度分泌,使大便次數及便量減少。

  • 男科醫院
  • 婦科醫院
  • 皮膚科醫院

猜你喜歡


相關文章

相關問答


養生食療




一周熱門


熱點排行

  • 飲食
  • 偏方
  • 減肥
  • 美容

熱門精選


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