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急性感染期未能徹底,反作演變成骨髓炎;係低毒性細菌感染,在發病時即表現為骨髓炎。
2、細菌學:以金黃色葡萄球菌為的致病菌,然而絕大部分病例為多種細菌混合感染,最常檢出的是A型與非A型鏈球菌,綠膿杆菌,變形杆菌和大腸杆菌。近年來革蘭陰性細菌引起的骨髓炎增多。在,還可有嗜血屬流感杆菌骨感染。
腦源性暈厥最常見的是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管腔狹窄或閉塞,其次是頸部疾患(包括頸椎及其關節的增生、頸肌疾患、頸部軟組織病變、顱底畸形)所引起的椎動脈受壓,如動脈本身的、外傷、腫瘤、畸形,或椎動脈周圍的交感神經叢受累引起反射性椎動脈痙攣等。
1、在病變不活動階段無。骨失去原有的形態,肢體增粗及變形。皮膚菲薄色澤暗;有多處瘢痕,稍有破損即引起經久不愈的潰瘍。或有竇道口,長期不愈合,竇道口肉芽組織突起,流出臭味膿液。因肌肉的纖維化產生關節攣縮。急性感染發作表現為有疼痛,表麵皮膚轉為紅、腫、熱及壓病。體溫可升高1~2℃。原已閉塞的竇道口可開放,排出多量膿波,有時掉出死骨。在死骨排出後竇道口自動封閉,逐漸消退。急性發作約數月、數年一次。體質或抵抗力低下下誘發急性發作。長期發作使骨骼扭曲畸形,增粗,皮膚色素沉著,因肌攣縮出現鄰近關節畸形,竇道口皮膚反複受到膿液的刺激會癌變。往往因骨髓破壞而骨骼生長發育,使肢體出現縮短畸形。偶有發生病理性骨折的。
2、放射學變化:早期階段有蟲蛀狀骨破壞與骨質稀疏,並逐漸出現硬化區。骨膜掀起並有新生骨形,骨膜反應為層狀,部分呈三角狀,狀如骨腫瘤。新生骨逐漸變厚和致密,壞死脫落成為死骨。周圍骨質致密,死骨在常規正側位X線片上被顯示,需要改變體位。在X線片上死骨表現為完全孤立的骨片,骨小梁結構,濃白致密,邊緣不規則,周圍有空隙。CT片顯示出膿腔與小型死骨。部分病例可經竇道插管注入碘水造影劑以顯示膿腔。
1、首先,肥胖的病人應限製主食的攝入量,將體重降至正常或接近標準體重一般控製在每天300克左右的主食量
2、少吃或不吃動物脂肪和動物內髒
3、多吃優質蛋白質,如牛奶、雞鴨(最好是野生的柴雞)、魚類、蛋類(蛋黃應少吃)、豆製品,少吃豬、牛、羊肉,且以瘦肉為好
4、多吃富含維生素的食品
5、飲食應以清淡為主,避免過鹹,最好不吃鹹菜因為吃得過鹹,容易引起高血壓
6、多吃纖維素多的食物
腦源性暈厥根據病史和臨床表現,一般診斷不難。如果有經竇道及經竇道排出過死骨,更易診斷。拍攝X線片證實有無死骨,了解形狀、數量、大小和部位,以及附近包殼生長情況。病例一般不需要作CT。因骨質濃白難以顯示死骨者可作CT或者核磁共振檢查。
1、大蒜5~10克,去皮搗爛,加涼開水500亳升,泡水取汁,放適量白糖,分2~3次服用,連有5~7天。可以防治流腦。
2、銀耳30克,紅棗10枚,加冰糖燉,每日1劑。
3、核桃仁00克,紅棗12枚,加冰糖燉服,每日1劑,直至病情全部好轉止。
4、山楂15枚泡水飲服,有利於疾病的緩解和治愈。
5、豆漿500毫升,蜂蜜2湯匙,分兩次服用。
6、綠豆50克,紅棗10枚,加水煮至豆爛,放白糖。
1、腦源性暈厥是指供血於腦部的血管(包括頸動脈係統、椎-基動脈係統、主動脈弓及其分支如鎖骨下動脈、無名動脈等)發生一時性廣泛性缺血所出現的暈厥,注意與癲失神發作(小發作)、眩暈發作和癔症發作等相鑒別。
2、腦源性暈厥最常見的是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管腔狹窄或閉塞,其次是頸部疾患(包括頸椎及其關節的增生、頸肌疾患、頸部軟組織病變、顱底畸形)所引起的椎動脈受壓,如動脈本身的、外傷、腫瘤、畸形,或椎動脈周圍的交感神經叢受累引起反射性椎動脈痙攣等。
3、懷疑腦源性暈厥,應在下行頭顱CT、腦血管造影、頸動脈和椎動脈血管B超等,對因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