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1、感染
為本病的主要原因。起病前常有感冒發熱以及癤腫、結核、闌尾炎、盆腔炎、腦膜炎等周身感染史,有人認為係病毒感染所致。
2、外傷
也是比較常見的原因,如脊柱骨折和脫位以及脊柱脊髓手術後,有報道54例脊柱戰傷的椎根切除中,發現23例有蛛網膜粘連。
3、脊柱和脊髓本身的病變
硬脊膜外膿腫、硬脊膜下膿腫、脊髓內膿腫、椎管內腫瘤、脊髓血管畸形破裂蛛網膜下腔出血、椎間盤突出、脊柱結核、骨髓炎等脊柱病變均可並發蛛網膜炎或治療後遺有蛛網膜炎。
4、化學藥物的刺激
如椎管內抗生素和各種造影劑、麻醉劑及其他化學藥物等。
5、原因不明
盡管病因較多,但相當一部分病例仍找不到病因,其比例可高達44%~66%。
二、發病機製
蛛網膜本身少有血管供應,缺乏炎症反應能力,在病原刺激下,血管豐富的硬脊膜與軟脊膜可發生活躍的炎症反應。病變範圍常可累及幾個脊髓節段,在慢性期蛛網膜的纖維增厚、顏色灰白、失去透明度而呈混濁,有時出現大小不等的白色斑點,這些病變常與硬脊膜、軟膜、脊髓或神經根相粘連。早期脊髓表麵血管充血擴張,晚期血管壁增厚,使血管腔縮小。脊髓發生繼發性變化和軟化或空洞形成,空洞邊緣為結締組織,周圍有膠質細胞增生、蛛網膜粘連及形成囊腫可直接壓迫脊髓,致使脊髓局部缺血萎縮變性,嚴重時可產生脊髓軟化壞死。炎性粘連可分為局限性及彌漫性,由於蛛網膜粘連,形成一個或多發性囊腔,增厚的蛛網膜構成囊腔,囊內液體逐漸增多,構成對脊髓的壓迫。因此,蛛網膜粘連和囊腫形成所產生的脊髓缺血和受壓是本病的病理基礎。
1、並發症包括繼發感染,繼發感染以肺炎最為常見,尤多見於老年和嬰幼兒。其他有褥瘡、角膜潰瘍、尿道感染。
2、在敗血症散播散至其他髒器而造成的化膿性病變,化膿性遷徙性病變有全眼炎、中耳炎、化膿性關節炎(常為單關節炎)、肺炎、膿胸、心內膜炎、心肌炎、睾丸炎、附睾炎。
3、脊髓蛛網膜炎對腦及其周圍組織造成的損害,腦及周圍組織因炎症或粘連而引起的損害中有動眼肌麻痹、視神經炎、聽神經及麵神經損害、肢體運動障礙、失語、大腦功能不全、癲癇、腦膿腫等。在慢性病人,尤其是嬰幼兒,因腦室間孔或蛛網膜下腔粘連以及腦膜間的橋靜脈發生栓塞性靜脈炎,可分別發生腦積水或硬膜下積液。
4、變態反應性疾病,在病程後期可出現血管炎、關節炎及心包炎等。後遺症可由任何並發症引起,其中常見者為耳聾(小兒發展為聾啞)、失明、動眼神經麻痹、癱瘓、智力或性情改變、精神異常和腦積水。
1、病史及病程
多為亞急性或慢性起病,病程可由數月至數年,症狀時輕時重,也常有緩解期,可有感冒,發燒或外傷史,有些無明顯原因即出現脊髓的刺激或麻痹症狀,時常在發燒,受傷,勞累後症狀加重,而在休息,理療或應用抗炎治療後症狀得到緩解。
2、神經根激惹症狀
是最常見的首發症狀,係病變發生於脊髓背側的緣故,表現為自發性疼痛,往往範圍較廣而又局限在1~2個神經根,有的沿神經根分布區放射或有束帶樣感覺,當咳嗽,噴嚏或運動時可使症狀加重,腰骶段及馬尾病變可引起腰痛並向下肢放射,表現為坐骨神經痛,夜間症狀加重,並常為雙側性。
3、感覺障礙
為第2位的常見症狀,但脊髓傳導束損害症狀多在脊髓後根激惹症狀後數月或數年才出現,感覺障礙平麵多不明顯,分布也不規則,與運動障礙也常不一致,有時還可出現痛,溫覺消失而觸覺正常的感覺分離現象。
4、運動障礙
表現為進行性肌力減退,頸胸段病變表現為下肢痙攣性癱瘓,腱反射亢進,出現陣攣及病理反射,腰骶部病變常出現雙下肢弛緩性癱瘓並有不同程度的肌肉萎縮。
1、早期發現病人,早確診,早報告,就地隔離、治療
2、脊髓蛛網膜炎病菌對日光、幹燥、寒冷、濕熱及消毒劑耐受力很差,所以要注意個人和環境衛生,保持室內的清潔,勤洗勤曬衣服和被褥;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新鮮
3、注意保暖,預防感冒感冒時病人抵抗力會降低,容易受到流腦病菌的襲擊而發病因此,要隨天氣變化,隨時增減衣服在劇烈運動或從事勞動後,應及時把汗水擦幹,穿好衣服夜間睡覺時要蓋好被子,對兒童更應留意這個問題
4、在每頓進餐時,可吃上幾瓣生大蒜,這樣可以殺死口腔中的病菌飯後鹽水漱口,也有利於預防本病的發生
1、脊髓碘油造影
碘油分散或呈斑點狀,或呈不規則條狀,類似“燭淚”分布於椎管內較長的區域內碘油流動緩慢,當反複進行觀察時,碘劑柱的形成可不一致,一般缺乏明確的範圍界限,碘油阻塞平麵也不一定與臨床症狀相符合,可以出現局部驟然阻塞或充盈缺損,阻塞端的形態較不規則或呈鋸齒狀,部分病例阻塞呈所謂“杯口”狀,需與椎管內腫瘤相鑒別,一般不伴有脊髓移位的征象,脊髓碘油造影診斷價值較高,但一般不作此項檢查,因為可使病情加重。
2、CT與MRI檢查
CT平掃診斷價值有限,脊髓造影後CT掃描(CTmyelography,CTM)可顯示粘連的改變,早期在硬脊膜囊末端,顯示脊髓蛛網膜下腔的不規則狹窄,神經根相互粘連失去正常表現,與周圍硬脊膜囊粘連則表現為“空硬脊膜囊”征,硬脊膜囊內無神經根,僅有造影劑充盈,而囊壁與神經根粘連顯示增厚,粘連嚴重,則粘連在一起的神經根成管狀塊影,局部與硬脊膜囊粘連可顯示神經根與硬脊膜囊不規則,因粘連而形成的囊腫與脊髓蛛網膜下腔相通,延遲CTM可見造影劑進入囊腫內,MRI主要表現為矢狀位與軸位上可見髓腔內粘連肥厚的軟組織影,呈長T1與長T2信號,形態不規則,可時斷時續;局部囊腫型呈更長的T1與長T2信號,有占位效應,可壓迫脊髓與神經根,注射Gd-DTPA後一般不強化。
脊髓蛛網膜炎患者的飲食以清淡、易消化為主,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注意營養充足。此外,患者還需注意忌辛辣、油膩、生冷的食物。
一、治療
1、內科治療
首先要考慮使用非手術治療法,對早期輕症病例,經過治療症狀可以消失或減輕,一般采用綜合治療。
有急性感染症狀如發熱引起症狀加重時,可使用青黴素、鏈黴素或其他抗生素。雖然認為椎管內可以注射皮質激素治療蛛網膜炎,但其本身也可引起蛛網膜炎,因此,在臨床上多采用靜脈滴注的方法。氫化可的鬆每天100~200mg或地塞米鬆10~20mg。2~4周後逐漸減量,必要時重複使用。40%烏洛托品5mg加5%葡萄糖20mg靜脈注射,2次/d,10~20天為一療程。維生素:如口服碘化鉀,及使用維生素B1、維生素B12、煙酸等。
蛛網膜下腔注氣:對早期病例分離粘連或預防術後粘連有一定效果,每次注氣10~20ml,每周1~2次,4~6次為一療程。針刺、按摩、加強功能鍛煉。對行走不便的病人,應設計使用輪車或支具。
2、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的適應證僅限於局限性粘連及有囊腫形成的病例,在彌漫性粘連病例中,供應脊髓及神經根的血管和軟脊膜糾纏在一起,試圖分離這些粘連將會造成脊髓及血管進一步損害。病變晚期形成嚴重粘連,神經實質有了變性,也是手術很難解決的問題,即使勉強進行手術分離,又有重新粘連的可能。但有囊腫形成或不能排除椎管內有占位病變腫瘤時,應施行椎板切除及探查術。如有急性感染征象或腦脊髓細胞明顯增多時,則不宜手術。
二、預後
對於蛛網膜下腔無明顯梗阻且肢體僅為輕癱者,一般預後尚好,大多數經藥物等治療可有不同程度的恢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