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形細胞瘤可發生在中樞神經係統的任何部位,一般成年多見於大腦半球和丘腦,底節區,兒童多見於幕下。星形細胞瘤又分為多種類型,不同種類的細胞瘤發病原因也多不相同。
1.星形細胞瘤:腫瘤主要位於白質內,呈浸潤性生長,實性者無明顯邊界,多數不限於一個腦葉,向外生長可侵及皮質,向內可破壞深部結構,亦可經過胼胝體越過中線侵犯對側大腦半球,肉眼觀察質地灰紅色或灰白色,質地多較硬,半數左右的腫瘤呈部分囊性變,囊液淡黃透明,蛋白質含量較高,靜置易自凝,稱為Froin征陽性,有囊性變的腫瘤可稱為“囊在瘤內”,而位於小腦的星形細胞瘤常為一個大囊,囊壁上有腫瘤結節,囊壁為纖維結締組織及神經膠質纖維構成,因此隻切除腫瘤結節即可達到根治腫瘤的目的,此種腫瘤稱之為“瘤在囊內”,少數小腦星形細胞瘤為實質性,呈浸潤性生長,無明顯邊界,預後較囊性者差。
2.間變性或惡性星形細胞瘤:主要見於大腦內,瘤體較大,有時侵犯幾個腦葉或者越過中線侵犯對側大腦半球,瘤組織色灰紅,質地較軟,在腦內呈浸潤性生長,與周圍腦組織有一定的邊界,腫瘤細胞可向皮質浸潤生長,形成圍繞神經元周的“衛星現象”,有囊性變和小灶性出血壞死灶,與星形細胞瘤不同,腫瘤細胞豐富,形態多樣,細胞核呈多形性,核分裂象較多見,核質比增大,可見單核或多核巨細胞,纖維型,原漿型及肥胖細胞型星形細胞瘤可於若幹年後變為惡性,神經膠質纖維較星形細胞瘤少見,9%腫瘤內可見少量鈣化,有時瘤內可見增生明顯的纖維結締組織,形成所謂的“間變性膠質纖維瘤”,腫瘤無壞死或血管增生現象,此可與多形性膠母細胞瘤相鑒別,由於腫瘤各部位細胞分化程度不同,在分化好的地方表現為上述腫瘤的形態,因此本腫瘤的診斷要在全麵的組織學觀察後做出的結論,僅對部分腫瘤,尤其是活檢組織進行觀察時,診斷可能有誤差,並注意與膠質母細胞瘤的邊緣組織相區別。
3.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生長緩慢,來源於神經上皮組織腫瘤,腫瘤好發於中線結構的腦白質部位和小腦半球,以發生在漏鬥部位者最為典型,有時稱漏鬥瘤;發生於視神經稱為視神經膠質瘤,發生於前視路,下丘腦與腦幹的腫瘤邊界欠清,多呈實質性,血供豐富,而小腦型與大腦型腫瘤邊界清,90%有囊性變,囊壁常有一硬實的灰紅色結節,與囊性星形細胞瘤不同,其遠離結節的囊壁上無腫瘤細胞,少數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可沿神經軸播散。
由於星形細胞瘤患於腦部,這給治療帶來很大不便,且由於其特殊性,該疾病的治療方法尚無定論。但當該疾病病情非常嚴重時,則必須進行手術治療。如進行手術治療,可能發生以下並發症:
1.顱內出血或血腫:與術中止血不仔細有關,隨著手術技巧的提高,此並發症已較少發生。創麵仔細止血,關顱前反複衝洗,即可減少或避免術後顱內出血。
2.腦水腫及術後高顱壓:可用脫水藥物降低顱內壓,糖皮質激素減輕腦水腫。
3.神經功能缺失:與術中損傷重要功能區及重要結構有關,術中盡可能避免損傷,出現後對症處理。
星形細胞瘤為一種生長於腦部的慢性腫瘤,生長緩慢,病程較長,自出現症狀至就診時平均2年,有時可長達10年。由於腦部腫瘤會造成顱內壓增高,可引起一般性症狀,也於病變的部位和腫瘤的病理類型及生物學特性的不同,其也比引起局部性症狀。
1.一般症狀
腫瘤的不斷生長占據顱腔內空間,腫瘤阻塞腦脊液循環通路造成腦內積水和(或)腦水腫,腦脊液的回吸收障礙等均可造成顱內壓增高,正常顱腔容積比腦組織約大10%,當腦組織的體積增加8%~10%時尚可能無顱高壓症狀的出現,而當顱內占位病變占據150ml以上的容積時即可能產生相應的顱高壓症狀,大腦半球的星形細胞瘤發病緩慢,病程較長,多數先出現由於腫瘤直接破壞所造成的定位體征和症狀,隨後又出現顱內壓增高的症狀,小腦星形細胞瘤由於較早的影響腦脊液循環通路,多先出現顱內壓增高症狀,腦幹的星形細胞瘤進展較快,病程較短,早期出現腦神經損害和錐體束征,而顱內壓增高的症狀常見於晚期,顱內壓增高的症狀主要包括頭疼,嘔吐,視盤水腫,視力視野改變,癲癇,複視,頭顱擴大(兒童期)和生命體征的改變等。
2.不同性質腫瘤的臨床表現
(1)星形細胞瘤:生長緩慢,病程常長達數年,平均3.5年,多數患者呈緩慢進行性發展,癲癇常為首發症狀,50%患者以癲癇起病,75%患者有頭痛,50%有精神運動性肌無力,出現嘔吐與明顯意識障礙分別為33%與20%,神經係統檢查多數患者有視盤水腫與腦神經障礙,均占60%,近半數患者出現肢體肌無力,而出現言語困難,感覺障礙,視野改變者也分別為20%。
(2)間變性星形細胞瘤:病程較星形細胞瘤短,平均6~24個月,大腦半球病灶主要臨床症狀為頭痛(71%),精神症狀(51%),肢體無力(40%),嘔吐(29%),言語困難(26%),視力改變(23%)及嗜睡(22%),癲癇發作少見,神經係統檢查可發現偏癱(59%),視盤水腫(47%),腦神經損害表現(46%),偏盲(32%),偏身感覺缺失(32%),發病呈進行性加重,部分可出現突然惡化,間腦腫瘤早期即可有顱內壓增高表現,有偏癱,神經性無力,記憶力減退,意識混亂及癲癇與內分泌紊亂症狀,前視路腫瘤病情發展迅速,自單側視力下降到雙側失明多不超過2個月,常伴有頭痛,發熱與尿崩,晚期可見眼底視盤腫脹及動靜脈阻塞表現。
(3)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一般病程較長,前視路型腫瘤位於眶內者主要表現為視力受損伴有無痛性突眼,可有不同類型的偏盲,斜視及視神經萎縮,腫瘤位於視交叉者則多以雙側視力受影響,有視盤水腫,斜視,視神經萎縮及頭痛,下丘腦型腫瘤多有內分泌紊亂,間腦綜合征,Fr?lich綜合征與早熟,直徑2cm以上的腫瘤可引起腦積水,腦幹型腫瘤以腫瘤平麵交叉性癱瘓為主要表現,大腦型腫瘤可出現癲癇,顱內壓增高症狀及局灶症狀,而小腦型腫瘤為走路不穩等共濟失調表現。
目前對星形細胞瘤尚無行之有效的預防方法,主要采取的手段便是增強自身免疫力,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合理飲食在日常生活中主要要做到以下幾點:
1. 有良好的心態應對壓力,勞逸結合,不要過度疲勞可見壓力是重要的癌症誘因,中醫認為壓力導致過勞體虛從而引起免疫功能下降、內分泌失調,體內代謝紊亂,導致體內酸性物質的沉積;壓力也可導致精神緊張引起氣滯血淤、毒火內陷等
2.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多在陽光下運動,多出汗可將體內酸性物質隨汗液排出體外,避免形成酸性體質
3. 生活要規律,生活習慣不規律的人,如徹夜唱卡拉OK、打麻將、夜不歸宿等生活無規律,都會加重體質酸化,容易患癌症應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從而保持弱堿性體質,使各種癌症疾病遠離自己
4. 不要食用被汙染的食物,如被汙染的水,農作物,家禽魚蛋,發黴的食品等,要吃一些綠色有機食品(別是綠色蔬菜類),特要防止病從口入
一般星形細胞瘤多表現不同程度的顱內壓增高,因此腰椎穿刺應被視為為禁忌。腦脊液檢查白細胞多數正常而蛋白含量增高,這在腫瘤接近腦室或蛛網膜下腔時尤為明顯,但腦脊液蛋白含量正常也不能排除腫瘤的存在。為了更好地確診需要對其進行影像學檢查。
1.神經電生理學檢查:腦電圖對以癲癇為首發症狀者有一定的幫助,主要表現為局灶性低幅慢波,部分表現為廣泛的中度或重度異常,視覺誘發電位(VEP)檢查對視神經膠質瘤、顳枕葉腫瘤有幫助,腦幹聽覺誘發電位(BAEP)則有助於腦幹、小腦等部位腫瘤的診斷。
2.X線檢查:多數患者頭顱X線平片表現顱內壓增高。部分可見到點狀或圓弧狀鈣化,視神經腫瘤可見視神經孔的擴大並可導致前床突及鞍結節變形而形成“梨形蝶鞍”。腦血管造影可見血管受壓移位,少見腫瘤染色和病理血管。腦室造影幕上腫瘤可見腦室的移位和充盈缺損;小腦腫瘤表現為第三腦室以上的對稱擴張,導水管下段前屈,第四腦室受壓及向對側移位。腦幹腫瘤表現中腦導水管及第四腦室上部向背側移位,變狹窄或拉長。
3.CT檢查:纖維型和原漿型星形細胞瘤,因組織含水量達81%~82%,CT多呈低密度,較均勻一致,占位效應不明顯,瘤內無出血灶或壞死灶,瘤周無明顯水腫影。除少數病例外,一般注射造影劑不增強或稍有增強。因腫瘤所在的部位和大小而異,表現相應的占位效應。第三腦室星形細胞瘤可見阻塞第三腦室及Moro氏孔後,引起兩側腦室的擴張,梗阻性腦積水。腫瘤本身呈稍高密度或混雜密度,可見造影劑強化。視神經腫瘤可見視神經的梭形腫大,位於眶內和顱內,有時呈啞鈴狀。小腦星形細胞瘤在CT上腫瘤的實質部分呈低(或)混雜密度病灶,造影劑增強後可有輕度增強,而囊腔部分則始終保持低密度影。囊壁部分可呈環形或弧線形增強。腦幹部位的星形細胞瘤CT上可見腦幹的增粗,左右不對稱及出現低密度或混雜密度的腫瘤病灶影。CT顯示腦幹膠質瘤不如MRI理想。部分腫瘤CT上呈等密度,從而使腫瘤在CT上難以發現,此時MRI可明確顯示腫瘤影。
合理健康的膳食不僅可以避免很多胃腸類疾病的發生,還能有效地預防癌症,下麵特從膳食方麵提出一些預防星形細胞瘤的建議:
1.合理安排飲食。在每天的飲食中植物性食物,如蔬菜、水果、穀類和豆類應占2/3以上。
2.多吃蔬菜、水果。每天應吃400~800克果蔬,綠葉蔬菜、胡蘿卜、土豆和柑橘類水果防癌作用最強。每天要吃五種以上果蔬,且常年堅持,才有持續防癌作用。
3.每天吃600~800克各種穀物、豆類、植物類根莖,加工越少的食物越好。少吃精製糖。
4.食品中的添加劑、汙染物及殘留物的水平低於國家規定的限量即是安全的,但亂用或使用不當可能影響健康。
5.不吃燒焦的食物、直接在火上燒烤的魚和肉或醃肉、熏肉隻能偶爾食用。
6.對於飲食基本遵循以上建議的人來說,一般不必食用營養補充劑,營養補充劑對減少癌症的危險可能沒什麼幫助。
7.常吃海帶,海帶中藥名“昆布”。有報道海帶可以預防乳腺癌和甲狀腺腫瘤。海帶富含碘。海帶中的海藻酸鈉與具致癌作用的鍶、鎘有很強的結合能力,並將它們排出體外。海帶可選擇性殺滅或抑製腸道內能夠產生致癌物的細菌,所含的纖維還能促進膽汁酸和膽固醇的排出。海帶提取物對各種癌細胞有直接抑製-作用。
目前,星形細胞瘤的治療方法尚有爭論。有專家認為,由於由於腫瘤生長緩慢,在患者出現症狀前後的影像學上可長期無明顯改變,對星形細胞瘤治療的目的是以改善患者神經係統症狀為主,當患者出現明顯的神經係統症狀或影像學檢查發現腫瘤明顯增大,應積極治療。治療以手術為主,爭取做到腫瘤全切除。腫瘤經常自皮質表麵一直長向深部白質。在皮質處腫瘤常有清楚界限,而深部白質U纖維處腫瘤與正常組織界限不清。因此當深部腫瘤生長於丘腦、基底節、腦幹等重要結構處,全切腫瘤可導致嚴重的神經功能損害,僅可予大部切除腫瘤。星形細胞瘤的術後放療仍有爭論,至今為止尚無設計合理的完整研究提示術後放療對患者預後的有效性。放療另可產生放射性不良反應。腫瘤免疫組化染色BudR或Ki-67陽性,或PET檢查發現腫瘤內有高代謝區者。提示應行放療。我們同意這樣的觀點:在尚未對放療有研究結論之前,對手術未能全切腫瘤的患者,術後應進行放療。瘤床放射劑量應達到54Gy。部分患者在行腫瘤活檢後行放療也可有較滿意的治療效果。對於星形細胞瘤當前不建議行化療。
位於大腦半球的腫瘤一般可手術切除,如位於非功能區可連同腦葉一並切除,腫瘤位於深部可做部分切除加外減壓術。視神經膠質瘤和第三腦室腫瘤的手術要注意保護丘腦下部。浸潤性的實質性小腦星形細胞瘤手術原則與大腦半球表淺部腫瘤一致,囊性小腦星形細胞瘤若“瘤在囊內”隻要將瘤結節切除即可達到根治的目的。腦幹腫瘤可用顯微技術切除,如梗阻性腦積水未能解決時可做側腦室腹腔分流術。一般實質性星形細胞瘤難以達到根治性切除,術後應給予放療、化療等綜合治療,可延長生存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