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脈瘤發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動脈瘤形成的病因,概括有以下幾種:
先天性因素
腦動脈管壁的厚度為身體其他部位同管徑動脈的2/3,周圍缺乏組織支持,但承受的血流量大,尤其在動脈分叉部。管壁中層缺少彈力纖維,平滑肌較少,由於血流動力學方麵的原因,分叉部又最易受到衝擊,這與臨床發現分叉部動脈瘤最多、向血流衝擊方向突出是一致的。管壁的中層有裂隙、胚胎血管的殘留、先天動脈發育異常或缺陷(如內彈力板及中層發育不良)都是動脈瘤形成的重要因素。先天動脈發育不良不僅可發展成囊性動脈瘤,也可演變成梭形動脈瘤。
後天性因素
(1)動脈硬化動脈壁發生粥樣硬化使彈力纖維斷裂及消失,削弱了動脈壁而不能承受巨大壓力。硬化造成動脈營養血管閉塞,使血管壁變性。40~60歲是動脈硬化發展的明顯階段,同時也是動脈瘤的好發年齡,這足以說明二者的相互關係。
(2)感染感染性動脈瘤約占全部動脈瘤的4%。身體各部的感染皆可以小栓子的形式經血液播散停留在腦動脈的周末支,少數栓子停留在動脈分叉部。顱底骨質感染、顱內膿腫、腦膜炎等也會由外方侵蝕動脈壁,引起感染性或真菌性動脈瘤。感染性動脈瘤的外形多不規則。
(3)創傷顱腦閉合性或開放性損傷、手術創傷,由於異物、器械、骨片等直接傷及動脈管壁,或牽拉血管造成管壁薄弱,形成真性或假性動脈瘤。
(4)其他此外還有一些少見的原因如腫瘤等也能引起動脈瘤。顱底異常血管網症、腦動靜脈畸形、顱內血管發育異常及腦動脈閉塞等也可伴發動脈瘤。
除上述各原因外,還有一個共同的因素是血流動力學的衝擊。動脈壁在上述先天因素、動脈硬化、感染或外傷等破壞的基礎上,加上血流的衝擊是動脈瘤形成的原因。在臨床上有時可見到下列情況發展成動脈瘤:①殘餘的動脈瘤蒂:即夾閉動脈瘤時剩下一小部分薄壁。②動脈分叉處的膨隆:如頸內動脈後交通支交界處的膨隆。③動脈壁的一部分向外突出。這些可在2~10年演變成動脈瘤。
顱內動脈瘤,病人在破裂出血之前,90%的病人沒有明顯的症狀和體征,隻有極少數病人,因動脈瘤影響到鄰近神經或腦部結構而產生特殊的表現。除了其臨床表現外,還可引起其他疾病。患者可能出現呼吸道、泌尿道、皮膚,肢體、關節的強直等並發症。
顱內動脈瘤病人在破裂出血之前,90%的病人沒有明顯的症狀和體征,隻有極少數病人,因動脈瘤影響到鄰近神經或腦部結構而產生特殊的表現。動脈瘤症狀和體征大致可分為破裂前先兆症狀、破裂時出血症狀、局部定位體征以及顱內壓增高症狀等。
先兆症狀
40%~60%的動脈瘤在破裂之前有某些先兆症狀,這是因為動脈瘤在破裂前往往有一個突然擴張或局部少量漏血的過程。其中動眼神經麻痹是後交通動脈動脈瘤最有定側和定位意義的先兆破裂症狀。
出血症狀
80%~90%的動脈瘤病人是因為破裂出血引起蛛網膜下腔出血才被發現,故出血症狀以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的表現最多見。
(1)誘因與起病:部分病人在動脈瘤破裂前常有明顯的誘因,如重體力勞動、咳嗽、用力大便、奔跑、酒後、情緒激動、憂慮、性生活等。部分病人可以無明顯誘因,甚至發生在睡眠中。多數病人突然發病,通常以頭痛和意識障礙為最常見和最突出的表現。
(2)出血引起的局灶性神經症狀:蛛網膜下腔出血引起的神經症狀為腦膜刺激症,表現為頸項強硬,克氏征陽性。大腦前動脈動脈瘤出血常侵入大腦半球的額葉,引起癡呆、記憶力下降、大小便失禁、偏癱、失語等。大腦中動脈動脈瘤出血常引起顳葉血腫,表現為偏癱、偏盲、失語及顳葉疝等症狀。後交通動脈動脈瘤破裂出血時可出現同側動眼神經麻痹等表現。
(3)全身性症狀:破裂出血後可出現一係列的全身性症狀:
A.血壓升高:起病後病人血壓多突然升高,常為暫時性的,一般於數天到3周後恢複正常。
B.體溫升高:多數病人不超過39℃,多在38℃左右,體溫升高常發生在起病後24~96h,一般於5天~2周內恢複正常。
C.腦心綜合征:臨床表現為發病後1~2天內,一過性高血壓、意識障礙、呼吸困難、急性肺水腫、癲癇,嚴重者可出現急性心肌梗死(多在發病後第1周內發生)。意識障礙越重,出現心電圖異常的幾率越高。
D.胃腸出血:少數病人可出現上消化道出血征象,表現為嘔吐咖啡樣物或柏油樣便。
(4)再出血:動脈瘤一旦破裂將會反複出血,其再出血率為9.8%~30%。據統計再出血的時間常在上一次出血後的7~14天,第1周占10%,11%可在1年內再出血,3%可於更長時間發生破裂再出血。
(5)局部定位症狀:動脈瘤破裂前可有直接壓迫鄰近結構而出現症狀,在診斷上這些症狀具有定位意義。常見的局部定位症狀有:
①顱神經症狀:這是動脈瘤引起的最常見的局部定位症狀之一,以動眼神經、三叉神經、滑車神經和展神經受累最常見。
②視覺症狀:這是由於動脈瘤壓迫視覺通路引起的。Willis環前半部的動脈瘤,例如大腦前動脈動脈瘤、前交通動脈動脈瘤可壓迫視交叉而出現雙顳側偏盲或壓迫視束引起同向偏盲。
③偏頭痛:動脈瘤引起的典型偏頭痛並不多見,其發生率為1%~4%。頭痛多為突然發生,常為一側眼眶周圍疼痛,多數呈搏動性疼痛,壓迫同側頸總動脈可使疼痛暫時緩解。
(6)顱內壓增高症狀:一般認為動脈瘤的直徑超過2.5cm以上的未破裂的巨大型動脈瘤或破裂動脈瘤伴有顱內血腫時可引起顱內壓增高。巨大型動脈瘤引起的眼底水腫改變,與破裂出血時引起的眼底水腫出血改變有所不同,前者為顱內壓增高引起的視盤水腫,後者多為蛛網膜下腔出血引起的視盤水腫、視網膜出血。
(7)特殊表現:動脈瘤有時會出現一些特殊表現。例如,頸內動脈動脈瘤或前交通動脈動脈瘤可出現頭痛、雙顳側偏盲、肢端肥大、垂體功能低下等類鞍區腫瘤的表現。個別病例亦可以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為主要表現;少數病人在動脈瘤破裂出血後可出現急性精神障礙,表現為急性精神錯亂、定向力障礙、興奮、幻覺、語無倫次及暴躁行為等。
(8)臨床分級:Hunt及Hess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將顱內動脈瘤患者分為五級,用以評估手術的危險性:
Ⅰ級:無症狀,或輕微頭痛及輕度頸強直。
Ⅱ級:中度至重度頭痛,頸強直,除有腦神經麻痹外,無其他神經功能缺失。
Ⅲ級:嗜睡,意識模糊,或輕微的灶性神經功能缺失。
Ⅳ級:木僵,中度至重度偏側不全麻痹,可能有早期的去皮質強直及自主神經係統功能障礙。
Ⅴ級:深昏迷,去皮質強直,瀕死狀態。
顱內動脈瘤的預防
一級預防指促進健康及減少危險因素,這種第一道防線的作用是促進一般人群的健康生活方式,減少接觸環境中的有害因素,以此來完全避免癌症的發生,據目前所知,除了要防止空氣,飲水,食物和工作場所的致癌劑和可疑致癌劑外,改變生活方式中的吸煙,飲酒以及其他不良習慣等都是一級預防的內容
注意動脈粥樣硬化的預防,防止感染性疾病對血管的損害,加強顱腦外傷時血管損傷的救治
1.發病急,典型的蛛網膜下腔出血的症狀與體征。
2.可有動眼神經麻痹等局源症狀。
3.頭部CT可顯示血腫、蛛網膜下腔出血情況,CT及磁共振血管造影可顯示動脈瘤。
4.腦血管造影能確診動脈瘤的部位與形態。
確定有無蛛網膜下腔出血(SAH)
出血急性期,CT確診SAH陽性率極高,安全迅速可靠。腰穿壓力升高伴有血性腦脊液常是診斷動脈瘤破裂後蛛網膜下腔出血的直接證據。但顱內壓很高時,腰穿要慎重進行。
確定病因及病變部位
腦血管造影是確診顱內動脈瘤的“金標準”,能夠明確判斷動脈瘤的部位、形態、大小、數目、是否存在血管痙攣以及最終手術方案的確定。首次造影陰性,應在3~4周後重複造影。CTA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代替腦血管造影檢查,為動脈瘤的治療決策提供更多的資料。
(1)腫瘤手術或放、化療後或晚期腫瘤患者食欲下降,倦怠乏力,食後腹脹等氣虛證為主者。可選用:黨參、白術各30克(紗布另包),茯苓、懷山藥、去心蓮子、苡仁米各50克,紅棗15枚,糯米100克,白糖適量。製法:諸藥加水約1000ml,煮沸後文火煮30分鍾,去布包黨參、白術,加糯米、白糖、適量水煲粥。
(2)放化療後或晚期腫瘤貧血、白細胞下降陽虛患者,表現為體弱氣虛,畏寒肢冷,四肢無力,精神不振,麵白舌淡等。可選用龜肉500克,西洋參10克,鹿茸3克,苡米50克。製法:將龜肉洗淨、切塊,諸藥紗布包同放入鍋中,加生薑5片、清水適量共煮,水開後去浮沫,加黃酒、食用油適量等,文火煮至肉熟,調入食鹽等調料。
(3)手術、放化療後貧血或、白細胞下降氣血兩虛者,表現為麵色蒼白,咽幹口燥,動則氣喘,心悸失眠等。可選用:母雞1000克,當歸、白芍、熟地、川芎、白術、甘草各10克,黨參、茯苓各15克,生薑5片。製法:將雞肉洗淨,切塊,放砂鍋中,加生薑,諸藥(沙布包)及清水適量,急火煮沸後,文火燉至雞肉爛熟,去藥包,調入食鹽等調料。
顱內動脈瘤破裂出血後的非外科治療
(1)防止再出血:包括絕對臥床休息、鎮痛、抗癲癇、安定劑、導瀉藥物使患者保持安靜,避免情緒激動。應用抗纖維蛋白溶解劑(氨基己酸、抗凝血酸、抑酞酶等)。在動脈瘤處理前,控製血壓是預防和減少動脈瘤再次出血的重要措施之一,但血壓降得過低會造成腦灌注不足而引起損害。通常降低10%~20%即可。
(2)降低顱內壓:蛛網膜下腔出血後可能出現顱內壓增高,可以應用甘露醇。然而應用甘露醇增加血容量,使平均血壓增高,也偶有使動脈瘤破裂的危險。
(3)腦脊液引流:動脈瘤出血後急性期在腦表麵及腦內可有大量積血使顱內壓增高,有的因小的血腫或凝血塊阻塞室間孔或大腦導水管,引起急性腦積水而出現意識障礙,需做緊急的腦室引流。腰椎穿刺和腰大池引流也可以作為腦脊液引流的方法,但在高顱壓狀態下可能造成病人出現腦疝危象。
(4)防治腦血管痙攣:動脈瘤破裂出血後,進入到蛛網膜下腔的血液容易導致腦血管痙攣發生。出血後3~4天開始出現腦血管痙攣,7~10天達到高峰,10~14開始消退。目前腦血管痙攣的治療主要圍繞三個方麵進行:鈣離子拮抗劑的應用;血性腦脊液的清除;適當的血壓提升。
顱內動脈瘤的手術治療
動脈瘤的手術治療包括開顱手術和血管內介入治療。
(1)動脈瘤頸夾閉或結紮:手術目的在於阻斷動脈瘤的血液供應,避免發生再出血;保持載瘤及供血動脈繼續通暢,維持腦組織正常血運。
(2)動脈瘤孤立術:動脈瘤孤立術則是把載瘤動脈在瘤的遠端及近端同時夾閉,使動脈瘤孤立於血循環之外。
(3)動脈瘤包裹術:采用不同的材料加固動脈瘤壁,雖瘤腔內仍充血,但可減少破裂的機會。目前臨床應用的有筋膜和棉絲等。
(4)血管內介入治療:對於患動脈瘤的病人開顱手術極其高危、開顱手術失敗,或因全身情況及局部情況不適宜開顱手術等,可用血管內栓塞治療。對於動脈瘤沒有上述情況者,也可以先選擇栓塞治療。血管內介入治療的手術目的在於:利用股動脈穿刺,將纖細的微導管放置於動脈瘤囊內或瘤頸部位,再經過微導管將柔軟的鈦合金彈簧圈送入動脈瘤囊內並將其充滿,使得動脈瘤囊內血流消失,從而消除再次破裂出血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