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外傷性癲癇為傷後24h內發生的癲癇,常見原因為腦挫裂傷,顱內血腫,凹陷性骨折片,局部腦組織的缺血,水腫,生化改變等;中期癲癇為傷後24h~1個月內發生的癲癇,常見原因為腦挫裂傷,顱內血腫,腦水腫,腦缺血軟化,顱內感染,異物等;晚期癲癇為受傷1個月之後發生的癲癇,常見原因為腦退行性病變,腦膜腦瘢痕,腦穿通畸形,顱內異物,骨折征,晚期腦膿腫等。
外傷性癲癇的並發症主要集中在兩方麵,癲癇的並發症和顱腦外傷的並發症。
1、晚期癲癇常有加重的趨勢,可由局部性發作而演變為全身性發作,嚴重時並有記憶力減退,人格障礙,智力低下等表現。
2、可能並發穿透性顱腦損傷,硬腦膜下血腫及腦內血腫、腦挫傷、顱骨骨折等疾病。
關於外傷性癲癇的臨床表現,除小發作與雙側嚴重肌陣攣以外,任何類型的癲癇均可出現。
額極腦膜腦癲癇常引起無先兆的大發作型;額頂中央區病灶常引起對側肢體運動或感覺性局限性發作;顳葉病灶引起精神運動性發作,枕葉病灶多有視覺先兆,多數病人的發作類型較固定,少數可有改變,早期及中期癲癇隨著時間的推移約有25%的病人在2年或稍長的期間內自行緩解而停止,但晚期癲癇常有加重的趨勢,可由局部性發作而演變為全身性發作,嚴重時並有記憶力減退,人格障礙,智力低下等表現。
早中癲癇病人多有腦挫裂傷,顱內血腫,顱骨骨折,晚期癲癇病人多有腦退行性變,瘢痕形成,病人可有局灶性神經缺失征象,腦膿腫亦有其特殊臨床表現。
對於外傷性癲癇的預防主要是在顱腦發生損傷時及時準確的治療,避免由損傷導致癲癇
1、開放性顱腦損傷應爭取盡早徹底的清除術,清除血腫,失活腦組織,異物,碎片,凹陷性骨折的骨片予以整複或去除,縫合破裂的硬腦膜,預防性應用抗生素以防顱內感染
2、閉合性顱腦損傷有手術指征者,及早手術,以減少腦缺血缺氧而出現腦退行性變的機會,手術應細致,盡量減少對周圍腦組織的損傷
3、預防性用藥,可單獨使用苯妥英鈉0.1g,3次/d或與苯巴比妥合用
對外傷性癲癇的臨床檢查主要集中在頭部,檢查的目的是為了檢查外傷部位,確定外傷性癲癇發病原因。
1、頭顱X線平片檢查:疑有顱骨骨折者應攝正,側位片,枕部著力傷加攝額枕位(湯氏位)片,凹陷性骨折攝切線位片,疑有視神經損傷攝視神經孔位片,眼眶部骨折攝柯氏位片。
2、腰穿:了解蛛網膜下腔出血程度及顱內壓情況,重型傷顱內高壓明顯或已出現腦疝征象者禁忌腰穿。
3、CT掃描:是目前輔助診斷顱腦損傷的重要依據,能顯示顱骨骨折,腦挫裂傷,顱內血腫,蛛網膜下腔出血,腦室出血,氣顱,腦水腫或腦腫脹,腦池和腦室受壓移位變形,中線結構移位等,病情變化時應行CT複查。
4、MRI:急性顱腦損傷患者通常不作MRI檢查,但對病情穩定的彌漫性軸索損傷,大腦半球底部,腦幹,局灶性挫裂傷灶和小出血灶,等密度亞急性顱內血腫等,MRI常優於CT掃描。
5、腦電圖:源於大腦皮質的癲癇波常為高波幅的尖波,棘波,尖慢波或棘慢波綜合,位相一般為陰性;病灶深在者,其波形多為尖波或尖慢波綜合,波幅較低,位相有時陰性,有時陽性,癲癇灶的定位,除根據波形,波幅及位相之外,尚應注意癇波出現的同步性,兩個以上同步的癲癇波,有時來自同一病灶,呈現雙側同步的陣發性慢波,一般認為中央係統發作,或陳舊性癲癇。
外傷性癲癇患者人常有腦外傷後綜合征,以及長期服用鎮靜藥史,故容易出現脫水、貧血、白細胞減少、營養不良等,嚴重者可出現電解質代謝紊亂(高血鉀症)。應用低鉀飲食,鉀每日攝入量不可超3g。應用含鉀鹽低的蔬菜、水果如油菜心、小紅蘿卜、白蘿卜、天津蘿卜、芹菜、南瓜、西紅柿、茄子、蔥頭、黃瓜、冬瓜、絲瓜、西葫蘆等。水果如鴨梨、蘋果、葡萄、煙台梨、菠蘿等。糧食如稻米、標準粉等,其它如雞蛋、鴨蛋、牛奶、肥瘦豬肉、豬心、口條(舌)等食品含鉀亦較低。
外傷後早期1周以內的短暫的抽搐,多無重要臨床意義,此後也不再發作,故無特殊治療。對反複發作的早期或中期癲癇則應給予係統的抗癇藥物治療。一般應根據發作類型用藥,如大發作和局限性發作,選用抗癇藥物的順序為苯妥英鈉、苯巴比妥、卡馬西平、撲米酮(撲癇酮)或丙戊酸鈉;小發作則常用丙戊酸鈉、乙琥胺、地西泮(安定)或苯巴比妥;精神運動發作則首選卡馬西平,其次為苯妥英鈉、苯巴比妥、撲米酮、丙戊酸鈉或地西泮;肌陣攣發作則宜選用地西泮、硝西泮(硝基安定)或氯硝西泮(氯硝基安定)。用藥的原則是使用最小劑量,完全控製發作,又不產生副作用,故應從小劑量開始,逐漸增加到完全控製發作,並根據病人發作的時間,有計劃地服藥。所選定的藥物一旦有效,最好是單一用藥,不輕易更換,並行血藥濃度監測,維持血藥濃度直至完全不發作2~3年,再根據情況小心逐步緩慢減藥,若達到完全停藥後仍無發作,則可視為臨床治愈。
對少數晚期難治性癲癇經係統的藥物治療無效時,則需行手術治療,約有半數以上的病人可獲得良好效果。術前根據腦電圖、CT掃描、MRI等確定致癇灶部位,術中用皮質腦電圖進一步精確定位,切除腦膜、腦癲痕及致癇灶,病灶在額極者可行額極切除術。異物、碎骨片、腦膿腫亦可采取開顱手術或立體定向術以清除或切除。
手術方法:
術前應認真進行癲癇源灶定位,因為腦損傷後的瘢痕雖為外傷性癲癇的病因,但引起癲癇發作,卻往往是位於病變附近的(偶爾是遠離的)癇性放電灶,有時甚至是多源性的,故手術時不僅要切除腦瘢痕組織,同時,還必須切除貌似正常的癇灶,否則癲癇不能控製。手術宜在局部麻醉或靜脈麻醉下施行,以便術中描記皮質電圖及電刺激。如果頭皮留有較大的瘢痕,手術切口應考慮到頭皮的血運供應及整形修複設計。
開顱方法以骨瓣開顱為佳,暴露充分,有利於癇灶的測定。若有顱骨缺損,應先將頭皮與硬腦膜的粘連小心銳性分離,如常環狀切開硬腦膜,同樣小心分離硬腦膜與腦組織,以免損傷過多的正常腦皮質。然後在皮質腦電圖指引下,切除腦瘢痕及癲癇源灶,切除時應注意保護腦重要功能區,將已瘢痕化的膠樣組織盡量予以切除,深部到腦室膜為止,應避免穿通腦室。皮質上的癲癇放電灶則宜采用軟膜下灰質切除的方法,按皮質腦電圖監測的範圍,小心沿腦回中線電凝後剪開軟腦膜,再用小括勺或吸引器,將該腦回的灰質切除,把保留的軟腦膜蓋回原處。繼而再測定皮質腦電圖,直到所有癇性放電灶均消失為止。最後,充分止血,完善修複硬腦膜,顱骨缺損應視具體情況同期或擇期修補,如常縫合頭皮各層,皮下引流24h。術後繼續抗癇藥物治療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