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地圖 網友投稿

疾病大全

當前位置:首頁 > 疾病大全 > 頭部 > 腦蛛網膜炎

腦蛛網膜炎簡介

相關問答

      腦蛛網膜炎是常見的顱內非化膿性感染性疾病,主要病變是局限或多發的蛛網膜增厚與粘連。炎症變化還見於軟腦膜、室管膜、腦組織和腦血管。

 

【詳情】

01腦蛛網膜炎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腦蛛網膜炎的病因複雜,感染、顱內手術等都可導致本病的發生。腦蛛網膜炎常見的病因如下:

  一、感染

  1、顱內感染:由細菌、病毒和寄生蟲等感染所致的各種類型腦膜炎、腦脊髓膜炎、膿腫等均可能引起蛛網膜炎。其中,結核性腦膜炎是最常見的病因。

  2、顱外感染:中耳炎、乳突炎、鼻旁竇炎是比較常見的病因。另外,顏麵感染、盆腔炎、口腔炎等也可以成為致病因素。

  二、顱腦損傷或手術也是腦蛛網膜炎的重要病因。

  三、顱內原發性病變。如腦腫瘤、脫髓鞘疾病和腦血管硬化等均可並發局部蛛網膜炎。

 

02腦蛛網膜炎容易導致什麼並發症

  因蛛網膜炎本身即炎症反應病變,因此,行腦室-腹腔分流手術,有感染的可能。感染可能是手術感染,術後亦可感染,而且大多感染在術後6個月左右,少數可發生在1年後。感染可能由遠端的腹腔、胸內逆行感染,也有血源性感染或腦內炎症擴散。總之,一旦出現感染即須暫時取出分流管,進行抗炎治療。取出管內腦脊液送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及離心作塗片,作為以後治療的依據。分流術感染的細菌多為葡萄球菌,其次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其他如革蘭氏陰性杆菌、鏈球菌等。

 

03腦蛛網膜炎有哪些典型症狀

  腦蛛網膜炎臨床可表現為急性,亞急性或慢性病程,病人出現程度不同的發熱和全身症狀,由於腦蛛網膜炎主要侵犯的部位是後顱凹,視交叉和大腦半球凸麵等處,有如下臨床特點:

  一、視交叉部蛛網膜炎 是腦底部蛛網膜炎最常見的類型,炎症主要侵犯視神經顱內段及視交叉周圍,形成致密或微細的結締組織網將其包圍,視神經常顯蒼白,缺血,萎縮狀態,與周圍結構難以分離,在視交叉部形成壓迫神經的蛛網膜囊腫者也不少見,病人常有鼻旁竇炎病史,少數有前顱凹骨折病史,一般顱內壓增高征不明顯,最早期和主要的症狀是慢性頭痛和視力障礙,頭痛多在額,顳部或眼眶部,常伴有一側緩慢進行性視力減退,數月後波及對側,少數兩側同時減退,僅累及一側視神經者較少,視力減退大多早期出現並發展較快,往往有反複,經抗炎等藥物治療後可好轉,而在勞累,感冒,鼻旁竇炎發作,過量飲酒後又再發而逐漸加重,嚴重者1~2周內失明,視缺損方麵,由於粘連損害視神經的部位和程度不同,視野可出現多樣化和不典型改變,其特點是早期出現中心暗點或旁中心暗點,周邊視野不規則,如向心性視野縮小,兩顳側偏盲和鼻側視野縮小等不典型改變,眼底檢查早期可無改變,逐漸出現原發性或繼發性視神經萎縮,視盤炎和一側原發性視神經萎縮與另一側視盤水腫等改變,較廣泛的腦底部蛛網膜炎,還可出現Ⅰ~Ⅵ腦神經損害的征象,少數下丘腦受累者可有尿崩症,嗜睡症,肥胖,性功能減退等症狀。

  二、顱後凹蛛網膜炎 此區蛛網膜粘連很常見,大約占所有蛛網膜炎的三分之一,與顱後凹腫瘤的比例大約為7∶1,顱後凹蛛網膜炎容易使腦脊液循環障礙,引起顱內壓增高症狀,按病變的不同部位,又可分為三種類型:

  1、中線型:在顱後凹中最常見,主要粘連病變在正中孔,側孔,枕大池和枕骨大孔區,最易引起梗阻性腦積水和早期顱內壓增高症狀,病人早期頭痛顯著,繼而出現嘔吐和視力減退等症狀,神經係統檢查除視盤水腫或繼發性萎縮,展神經麻痹,頸項強直等顱內壓增高的症狀和體征外,局限病征多不明顯,但發病較快,病情較重,少有緩解。

  2、小腦凸麵型:病程較緩慢,一般大約1~3年,蛛網膜炎所形成的囊腫可壓迫小腦半球出現一側小腦共濟失調和眼球震顫,但不如小腦腫瘤那樣顯著。

  3、小腦腦橋型:主要病變在腦幹腹側區,常有一側不同程度的腦神經損害,包括三叉神經,麵神經,聽神經的不全麻痹和麵肌痙攣,同側小腦性共濟失調和眼球震顫較輕或缺如,顱內壓增高症狀出現較晚,當炎症粘連波及頸靜脈孔區時,則可有同側舌咽,迷走和副神經損害的征象,此型病情發展較慢,症狀可有較長期緩解,病程可長達數年。

  三、大腦半球凸麵蛛網膜炎 炎症病變常在大腦外側裂周圍,少數在大腦半球之間,胼胝體前上方或大腦表麵其他部位,最早期的主要症狀是頭痛,癲癇發作或精神症狀,頭痛屬持續彌漫性鈍痛,程度較輕,癲癇多為局限性發作,很少出現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失語等病征,即使存在也較輕,視盤水腫較少見,一般病程較長,發展緩慢,時好時壞,長達數月至數年,顱內壓增高出現較慢,且遠比顱後凹型為輕。

 

04腦蛛網膜炎應該如何預防

  腦蛛網膜炎的預防辦法是及時治療和預防各種原發疾病控製顱內和顱外感染,積極防治各種顱腦損傷,減少鞘內注射藥物,均有助於對腦蛛網膜炎的預防

05腦蛛網膜炎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臨床上對腦蛛網膜炎一般采用CT或MRI掃描確診。具體的檢查手段如下:

  1、腰椎穿刺

  早期壓力正常,多數病人腦脊液壓力有輕度升高,有腦積水者壓力顯著增高。急性期腦脊液細胞數稍有增加(50×106/L以下),以淋巴細胞為主,慢性期可正常。蛋白定量稍增高。

  2、顱骨X線片

  顯示慢性顱內壓增高征或正常。

  3、CT掃描

  顯示局部囊性低密度改變,腦室係統縮小、正常或一致性擴大。通過掃描排除其他顱內占位性病變。

  4、MRI掃描

  對顱底、顱後窩顯示較CT更清晰。並排除其他顱內占位性病變。

06腦蛛網膜炎病人的飲食宜忌

  腦蛛網膜炎患者病情穩定後可以進流食,以後逐漸改為半流食和正常飲食。飲食要注意營養豐富均衡,並有利於消化吸收。患者的飲食以清淡、易消化為主,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注意營養充足。此外,患者還需注意忌辛辣、油膩、生冷的食物。

07西醫治療腦蛛網膜炎的常規方法

  一般早期或急性期病例應先采用各種藥物或措施進行綜合治療,其目的在於控製蛛網膜炎症、鬆解炎性粘連和降低顱內壓、,並對原發感染病灶進行治療。

  1、抗生素:對非特異性蛛網膜炎不是特效的,但在治療可能存在於顱內或身體其他部位的隱性或顯性細菌性感染,特別在蛛網膜炎活動期,可收到一定效果。

  2、腎上腺皮質激素:對防治蛛網膜粘連和炎症有較好的效果,初期應用效果較好。用藥期間應注意補充氯化鉀。如經過一個療程有效,必要時可重複使用。

  3、降低顱內壓力:可以采用20%的甘露醇、甘果糖(甘油果糖)、利尿藥等。

  4、其他藥物:如神經營養藥和血管擴張劑等。

  手術治療

  1、後顱凹探查術:對小腦半球和橋小腦角的蛛網膜粘連和囊腫進行剝離和切除,可收到一定效果。對中線型第四腦室正中孔和小腦延髓池的粘連和囊腫可行剝離和切除,並使中孔開放。如枕大池廣泛粘連影響腦脊液循環吸收,可先行枕肌下減壓術,以後再考慮做腦室腹腔分流術。

  2、視交叉部探查術:視交叉部蛛網膜炎視力減退和視野缺損,經積極對症治療不見好轉甚至不斷惡化時,可施行粘連與囊腫分離和切除。按常規垂體手術入路,最好在手術顯微鏡下小心地分離視神經和視神經交叉部的蛛網膜粘連,切除絞窄性的纖維帶和壓迫性的蛛網膜囊腫,使視神經和視交叉部得到緩解,但不可強行分離,以免增加損害。一般有效率大約30%~40%,故術後仍應繼續各種綜合治療。

  3、幕上開顱探查術:大腦凸麵蛛網膜炎經過長期的綜合治療,症狀無好轉,相反有進行性的顱內壓增高和視力逐漸減退、有失明危險者,可開顱分離粘連和切除囊腫,應用雙側顳肌下減壓或去骨瓣減壓,常可使顱內壓力得到緩解,視力獲得穩定或好轉。

  4、對不典型的彌漫性腦蛛網膜炎出現較明顯的梗阻性或交通性腦積水時,均可先行腦室腹腔分流術,術後繼續前述非手術療法。

相關文章

微信掃一掃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