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地圖 網友投稿

疾病大全

當前位置: 首頁> 疾病大全> 頭部> 瞀瘛

瞀瘛簡介

相關問答

  瞀瘛是指瞀,指視物模糊昏花。瘛,指手指筋脈拘急抽搐。多由於火熱上擾心神,引動肝風所致,相當於西醫學的癲癇發作性疾病。

【詳情】

01瞀瘛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本節症狀“熱”、“瞀”、“瘛”,病因為“火”。

  1、熱為發熱;瞀,河間謂昏也,如酒醉而心火熱甚,神濁昧而瞀昏;瘛,動也,惕跳動瘛。

  2、發熱昏昧與抽搐症狀同時存在,屬於火邪所致。熱者火之漸,火者熱之極,熱之與火,質本一體,程度不同而已。

  3、外感溫熱之邪,表邪內傳,陷入厥少,每每出現發熱、神昏、抽搐等危症。

02瞀瘛容易導致什麼並發症

  瞀瘛可以並發哪些疾病:

  1、心藏神,主神明,中醫把屬於意識、思維、記憶等部分大腦活動功能歸屬於心,當熱病(不論傷寒、溫病)極期,發熱不退,營陰內耗,正虛邪陷,熱入營血,邪犯厥少,除高熱不退,口乾舌焦,尿少色赤以外,熱傷心神,神無所主,神誌昏瞀,熱盛生風,風淫四末,四肢抽搐,甚者肢體僵直,角弓反張,歸入痙厥範疇。

  2、瞀瘛症狀多見於外感熱病的極期。一般來說,溫病初期,葉氏曰:“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邪在上焦肺衛,不致於出現發熱與瞀瘛並見的危重症狀。

  3、亦有例外者,如高年營陰久虛,嬰幼稚陰未充,或因所感邪熱特甚,以致發病未幾,隨即內傳,陷入心包,熱擾心神,風因熱起,此為逆傳心包之證,屬於熱病之反常傳變,證見高熱、神昏,幼兒與年老體弱者也可出現四肢抽搐。

  4、邪陷營血與逆傳心胞均屬重證,症狀有所類同,其病程的長短與營陰耗傷的程度具有明顯的區別,治療時,在祛邪與扶正的藥物的應用上,孰主孰次,孰輕孰重,迥然不同。

  5、熱病發展至熱入心包或邪陷厥少的時候,熱勢已熾,熱之極便是火,因此曰:“皆屬於火”,這也符合五氣俱從火化的道理。

03瞀瘛有哪些典型症狀

  諸熱瞀瘛,皆屬於火。見於《素問-至真要大論》中。瞀瘛是指神誌不清、抽搐痙攣。諸熱瞀瘛是在發熱、惡熱、瘟暑等壯熱過程牛,火邪傷人神誌,則神誌昏蒙,陽亢傷血則出現抽搐痙攣。臨床中發熱、神昏、抽搐的患者,屬火邪的居多,如《醫宗金鑒》兒科門中,火鬱生風的急驚風,以及溫病逆傳心包、舌絳神昏出之至寶丹、牛黃丸證等,都是屬於諸熱瞀瘛皆屬於火的一類。但並非所有瞀瘛皆屬於火,如中風證的中髒,出現無熱而瞀,是神機頓阻所致。慢脾風出現瘛、肢厥、便溏等是因脾土虛寒不能溫運四傍。宜加審別。

04瞀瘛應該如何預防

  瞀瘛應該如何預防:

  語出《素問.至真要大論》前人把疾病某些類同的症候,歸納於某一病因或某一肺的範圍內,作為辨證求因依據,列為十九條,其中屬於六淫的十三條,屬於五髒的六條掌握這些病機,對一些比較複雜的症狀起有執簡馭繁的作用,但它隻是一種粗略的分類歸納,臨證必須聯係具體病情,全麵分析,才能切合實際病機十九條是:

  1、諸風掉眩,皆屬於肝本條涉及的症狀為“掉眩”,病因為“風”,病位所在的髒腑是“肝”肝屬木,木生風,肝為風髒,風氣通於肝,肝病可以生風,發生以動為特征的證候本條所論屬於內傷,所指乃肝病生風引發的掉眩症狀,屬於內風範疇,如:肝熱生風,肝陽化風,鬱勃生風,此為肝髒本身的病證,又腎者水髒,主水藏精,真陰所寄,陰即水也,木賴水涵,精化為血,血能養肝,若腎陰內虛,水不涵木則木燥而生風,精虛血少,血不養肝則血虛而生風,此乃病在腎而證在肝,乙癸同源,腎病及肝常用的如辛涼化風、清熱熄風、疏肝平肝、養血柔肝、滋陰平肝,或參介類以潛,石類以鎮,或佐通絡治掉等治法,俱按上述不同的證候與病機辨證以進,肝病如此,他髒之病亦如此,推此及彼,舉一反三,細細推敲,必有所獲掉眩也有病不在肝者,如《內經素問》有上氣不足,頭為之苦暈,目為之眩的記載,在《金匱要略》中亦有鬱冒證的論述治療方麵,上氣不足所致眩暈,我常用黃風湯、補中益氣湯為主方,至於鬱冒證,《金匱要略》已有澤瀉湯成法

  2、諸寒收引,皆屬於腎本節致病之因為“寒”,出現的症狀是“收引”,病在五髒之“腎”腎主北,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屬陰中之陰而內藏元陽《靈樞本髒篇》曰:“經脈者,所以行氣血而營陰陽,濡筋骨而利關節”《靈樞調經論》雲:“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而不流,溫則消而去之”經脈喜溫而惡寒,血氣在經脈中,寒者泣澀,溫者通利若腎中元陽不足,內生陰寒,不能正常地溫煦經脈,則經脈不利,氣血行泣而失其暢行同時“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陽氣既虛,血行不暢,局部經脈缺少血氣的正常涵養,則寒邪乘隙襲入,寒主收引,寒邪痹阻經脈,初則關節疼痛,活動不利,久而出現經脈攣急,關節拘攣難以曲伸按以上病機分析,本節所病之寒邪,既有陽虛之內寒,又有外寒之襲入,正虛邪客,內外合邪,虛實夾雜如若病程冗長,除了陽氣之虛,還有氣血之損,以及久病所生之瘀,寒鬱所釀之痰,陳寒不除,痰瘀難消,寒、痰、瘀三邪互結而成痼疾,已不能單純應用溫腎祛寒為治,宜以化瘀祛痰為主,佐入溫經補虛,也許尚能減輕症狀以上所說的證候以經脈攣急,關節曲伸不利為主症,臨床中也有因經脈攣急而出現局部肌肉、經脈疼痛者,如常見的腓腸肌痙攣,中醫稱之為轉筋證,同樣可以應用本節原文的理論指導治療所以讀《內經》不能死啃,必須活解,要結合臨床去思考、去理解、去引伸,否則,真所謂: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3、諸氣(fèn)鬱,皆屬於肺張景嶽解釋:“月賁,喘急也鬱,痞悶也”肺主氣,司呼吸,主肅降,因多種不同的原因造成肅降無權,肺氣上逆,氣結胸中,則出現胸部塞悶、呼吸急促的病症,故曰其病在肺本節描述的症狀類似以胸悶氣急為主症的喘證,若兼有咳嗽痰多則為肺脹,伴以胸痛則與胸痹相近,兼有汗出肢冷脈微即為虛喘重證臨床所見如肺氣大虛,氣無所主,或如痰濁壅肺,氣降受阻,均可出現呼吸失常,胸悶喘息的臨床症狀,皆屬病在於肺之例又腎為氣之根,腎主納氣,大凡腎氣大虛者肺氣亦虛,下則攝納無權,氣不歸根,上則肺氣耗散,主氣無力,以致氣浮於上,胸悶喘息,肢冷汗泄,其病在腎,由腎及肺,此為虛喘之重者尚有病起大怒,怒者氣上,肝氣迫肺而致胸悶喘息者,其病在肝,由肝及肺,這是實喘之一所以出現月賁鬱症狀,除了肺髒本身以外,涉及肝腎二髒,病在的髒腑不同,病因病機亦不同,還有疾病性質的屬虛屬實、屬寒屬熱的區別,治法迥異,必須詳為辨析

  4、諸濕腫滿,皆屬於脾本節病證的症狀是“腫滿”,“腫”在全身皮膚,“滿”為腹內脹滿,腫者現於外而醫者可見,滿者病於內唯患者自知引發的病因為“濕”,病在的髒腑是“脾”脾屬太陰,為卑濫之濕土,屬陰中之至陰,性喜溫燥而惡寒濕,號稱陰土,脾居人體之中,轉運上下,又稱樞軸但坤軸之旋運,賴陽氣之溫煦如若脾陽內虛,一則土德不振,旋運失職,水穀精氣不能依賴脾氣散精而上歸於肺,二則土不生金,肺虛則無力行其通調水道,下輸膀胱之職能,於是水津不能四布,五經焉得並行,揆度失其常態,導致清者難升,濁者失降,水穀之濕鬱而不化,積於腹中則氣行受阻而發為脹滿,外溢皮膚則積於肌腠而成浮腫,這是腫滿之證生於脾病之正局也有脾虛土不生金,肺虛衛失固密,外邪乘隙襲入,邪鬱肌腠,肺失宣達,三焦失利,水道不通,以致水濕泛濫,發為浮腫,濕乘於脾,而致脹滿,此屬《金匱要略》之風水證,其病在肺,但細究病機,脾病亦包括在內,故立方用越婢加術湯、黃芪防已湯再者腎為水髒而內寄元陽,元陽即真陽,亦稱少火,少火生氣,脾土有賴腎陽之溫煦,腎陽不足,脾陽亦虛,旋運隨之失職,脾不製水,腎難主水,氣不化水,水濕停滯,溢於外則浮腫,鬱於內則中滿,治用《金匱要略》八味腎氣丸合春澤湯之類,如若氣為水阻,氣水互結而水腫脹滿嚴重者,治用實脾飲,此方以附子溫腎,幹薑溫脾,白術健脾,茯苓滲濕,草果燥濕,木瓜化濕,大腹皮、木香、厚樸行氣散滿,再加一味甘草調和諸藥,以上二種,乃腫滿之證生於脾病的變局按本條所雲,水濕內停而生腫滿,雖首責脾土,實非局限在脾

  5、諸痛癢瘡,皆屬於心本節原文應改為“諸瘡痛癢,皆屬於心”這樣與前麵四句的文法相符以上證候在初起時患處皮膚微紅而癢,疼痛尚輕,此後迅速加重,則局部皮膚掀紅灼熱,疼痛日益加重,李中梓雲:“熱輕則癢,熱重則痛”瘡瘍初起病輕,病輕則熱輕,熱輕則癢,延久病重,病重則熱熾,熱熾則痛,進而熱極化火,血受火灼,腐而成膿,此類病證屬於陽毒熱證,陰疽不在其例我治療瘡癤癰毒初起,常用《本草從新》所載之忍冬藤酒一方,該方由忍冬藤、生草與黃酒三味藥物組成,藥味少而藥量大,符合《內經》“大方”的組方要求,方中忍冬藤用量特大為每劑五兩(舊製),加入黃酒一碗同煎,忍冬藤與黃酒二味有清熱解毒、活血通絡的功用治療疔癰瘡癤時一般不用涼血清心之品,這也印證了本節心字的涵義所在,雖然個別疔瘡、發背重證,熱毒熾盛時也可出現邪陷血分、高熱不退、神識不清的症狀,屬於邪入營血、熱傷心神,這屬於疾病反常發展的個例因此本節“皆屬於心”的“心”字不能死扣,必須活解

  6、諸痿喘嘔,皆屬於上病機十九條中“上”、“下”二條的內容與其它各條不同,隻有症狀,沒有病因,隻有上下的部位,未點明確切的髒腑,因此學習時的思維空間與思考的廣度更大本節症狀為痿、喘、嘔吐,病變所在為上上指上焦,即胸中,內藏心肺,其中的心與痿、吐二症無直接的關聯,惟有肺與痿、喘、嘔三症的關係密切,如《素問痿論》曰:“五藏因肺熱葉焦,發為痿芴”又痰壅於肺則病喘、飲邪迫肺亦病喘、肺氣大虛亦能病喘再則肺主氣之降,肝氣主氣之升,一升一降,合為和平,若其人肺虛,金不平木,以致肺降不及而肝升太過,肝逆犯胃,胃氣上逆而病嘔吐與喘息,此類證候,治不在胃而在乎肺,或肺胃同治,葉香岩應用麥冬、沙參、枇杷葉、石斛、竹茹等治療惡心嘔吐的佐金平木法,臨床中應用旋覆代赭湯治療嘔吐、氣喘,俱屬此類以上痿、喘、嘔三證發生皆係乎肺,故曰“皆屬於肺”但臨床所見亦非盡然,舉痿證而言,按《內經素問》太陰陽明論“四肢皆稟氣於胃,而不得至經,必因於脾乃得稟也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穀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與《素問生氣通天論》中“因於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軟短,小筋弛長,軟短為拘,弛長為痿”的理論,筆者治療痿證圍繞清濕熱、理中焦、補中虛、複中運的原則展開,重點在中焦脾胃,而非本條所講的上焦肺臨床中下肢痿軟無力的患者,表現為肺陰不足或肺腎陰虛、肝腎陰虛者也非罕見,但采用相應的清養肺陰、滋養肺腎、滋補肝腎的治法,療效明顯的不如清濕熱、理中焦、補中虛、複中運的治法

  7、諸厥固泄,皆屬於下本節涉及的症狀有“厥”、“固”、“泄”,病變所在為“下”“下”即“下焦”,五髒中位於下焦的有肝、腎二髒厥,輕者四肢厥冷,重者人事不省,《素問厥論》分厥證為寒厥與熱厥,曰:“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陰氣衰於下則為熱厥”《內經》還有“腎氣虛則厥”之說,都屬於因虛至厥陽氣指元陽,陰氣指元陰,腎氣即元氣,腎陰即元陰,皆藏於腎,為生命之根,由此可見厥證與腎密切相關,故曰“皆屬於下”,“下”即“腎”也再如血氣奔逆之大厥,大怒血菀於上之薄厥,煩勞陽氣內張之煎厥,以上三種厥證,大怒與煩勞皆屬誘因,血氣奔逆乃引發厥證的病機,腎陰不足乃本證的主要病因良以腎陰大虛,水不製火,肝陽暴張,風火相煽,以致血氣奔逆,升而不降,而成厥證,其病在肝,亦在乎腎,乙癸同源,肝腎同處下焦,亦符合“皆屬於下”總之,厥證從性質講有虛寒、實熱之異,從標本論,有在腎、在肝之別,從致病的原因來說,主要在於下焦之腎固是前後不通,泄為二陰不固腎主二陰,前後二陰之不約或不利,與腎的關係密切,亦係“皆屬於下”之例如常用之四神丸治五更泄瀉,半硫丸治老年虛閉,右歸丸、縮泉丸治遺尿或尿後餘瀝不盡,以及濟生腎氣丸、滋腎通關丸治小便癃閉證等,都按照其病在腎,治亦在腎的機理處理

  8、諸熱瞀瘛,皆屬於火本節症狀“熱”、“瞀”、“瘛”,病因為“火”熱為發熱;瞀,河間謂昏也,如酒醉而心火熱甚,神濁昧而瞀昏;瘛,動也,惕跳動瘛發熱昏昧與抽搐症狀同時存在,屬於火邪所致熱者火之漸,火者熱之極,熱之與火,質本一體,程度不同而已外感溫熱之邪,表邪內傳,陷入厥少,每每出現發熱、神昏、抽搐等危症心藏神,主神明,中醫把屬於意識、思維、記憶等部分大腦活動功能歸屬於心,當熱病(不論傷寒、溫病)極期,發熱不退,營陰內耗,正虛邪陷,熱入營血,邪犯厥少,除高熱不退,口乾舌焦,尿少色赤以外,熱傷心神,神無所主,神誌昏瞀,熱盛生風,風淫四末,四肢抽搐,甚者肢體僵直,角弓反張,歸入痙厥範疇瞀瘛症狀多見於外感熱病的極期一般來說,溫病初期,葉氏曰:“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邪在上焦肺衛,不致於出現發熱與瞀瘛並見的危重症狀亦有例外者,如高年營陰久虛,嬰幼稚陰未充,或因所感邪熱特甚,以致發病未幾,隨即內傳,陷入心包,熱擾心神,風因熱起,此為逆傳心包之證,屬於熱病之反常傳變,證見高熱、神昏,幼兒與年老體弱者也可出現四肢抽搐邪陷營血與逆傳心胞均屬重證,症狀有所類同,其病程的長短與營陰耗傷的程度具有明顯的區別,治療時,在祛邪與扶正的藥物的應用上,孰主孰次,孰輕孰重,迥然不同熱病發展至熱入心包或邪陷厥少的時候,熱勢已熾,熱之極便是火,因此曰:“皆屬於火”,這也符合五氣俱從火化的道理

  9、諸禁鼓栗,如喪神守,皆屬於火本節症狀有“禁”、“鼓”、“栗”、“如喪神守”,病因是“火”禁與噤通,失語,不出聲也;鼓者鼓頷,戰齒也;栗為身體抖動,即寒戰;如喪神守,即神不守舍,輕度的精神失常一般的風熱外感與傷寒、溫病初起,其邪在衛表,不致出現上述嚴重見症,當外感熱病發病多日,高熱不退,邪熱熾盛,一則裏熱難以外達,陽鬱不伸,出現真熱假寒,寒戰、戰齒之假象,若兼見四肢厥冷,即為熱深厥深,二則熱傷心神,表現為失語及神不守舍這樣的證候在傷寒陽明證與溫病氣分證中亦可出現,屬於表邪傳裏,裏熱熾盛的外感熱病的劇期不爾,勢將入營劫液,直至耗血動血,昏昧狂亂,種種危象相繼迭現本條的症狀除了寒戰、戰齒、失語、神不守舍以外,應當與上條一樣具有發熱症狀,在原文中沒有提及,屬於省略諸熱瞀瘛與諸禁鼓栗,如喪神守二條的共同症狀都是發熱、神昏(失語),前者伴有抽搐,後者兼見寒戰、戰齒,病因都是火邪,症狀的差異,尤其後者出現了寒戰、戰齒的假象,隻有通過病機分析,才能不為假象所惑,避免診斷與治療失誤,這正是“病機十九條”所體現的強調辨證的核心思想,顯示了中醫學的客觀與科學

  10、諸痙項強,皆屬於濕本節症狀“痙”、“項強”,病因為“濕”痙為肢體強直,項強是頸項強直不能轉側,二者性質相同,惟有程度上的區別,以上症狀由濕邪所引發對於本節原文,先賢頗有爭議姑且存而不論

  11、諸逆衝上,皆屬於火本條涉及症狀為“逆”、“衝上”,病因是“火”逆為上逆,應降而反升為之逆,衝上即逆上,要注意這個衝字,它含有突然與相對嚴重的意思,與中風證的中字相近,衝上者,突然而較劇的逆上也臨床中突然出現而相對較重的逆上症狀如外風引動內風,風氣上逆,升而不降的中風;外感風熱,挾痰迫肺,肺氣上逆的咳喘,暑熱犯胃,胃氣逆上之嘔吐等火性炎上,暴病多實,李士材曰:“陽邪急速,其病必暴”以上病證發病驟急,證情相對較重,屬熱屬實者居多,熱之極謂之火,故曰“皆屬於火”治療方法,亦以清熱、瀉實、降逆為法

  12、諸腹脹大,皆屬於熱本條症狀“腹脹腹大”,病因為“熱”腹脹又兼腹大者,其證為臌,即現代醫學的腹水征按河間解釋,“陽熱氣盛,則腫脹也”李中梓曰:“大抵陽證必熱,熱者多實”可見本條中“皆屬於熱”的熱字不能單從字麵去解釋,它含有陽證、實證與熱證的意思,但畢竟熱證與實證、陽證不同,因此把它作陽證與熱證解釋也許更為恰當不論氣臌、水臌、血臌、蟲蠱,多屬於有餘之陽證與實證,有表現為熱證的,也有表現為寒證的臨床中治臌脹,如柴胡疏肝加吞蘇合香丸治氣臌,實脾飲、附子理中合五苓、已椒藶黃合四苓等治水臌,調營飲加減治血臌,以及十棗湯、舟車丸之攻逐等,用藥有溫有涼、有峻有緩,以消實積除脹滿為其共同功用

  13、諸躁狂越,皆屬於火本節症狀是“躁”、“狂越”,病因為“火”躁與狂越均由心神失治所至躁者自覺煩躁不安,神誌不昧,其證尚淺;狂越者,昏狂無製,或登高而歌,或棄衣而走,病已危篤躁與狂越皆係熱擾心神,神明失治所致臨床中常見外感熱病出現躁狂越症狀者,躁證多見於氣分無形熱盛與陽明實熱證中,為熱擾心神之輕者,表現為神情煩躁,躁動不安,有時譫語而問之能答,應用辛涼重劑以清熱,或投通腑瀉實以泄熱,熱清則神安,自然告愈狂者多見於邪陷厥少之候,熱傷營陰,邪熱熾盛,內陷心包,神明被擾,神識昏昧,胡言譫語,甚者登高而歌,棄衣而走,或伴肢痙項強,治用清營湯加吞安宮牛黃丸之類,以挽危急此為熱擾心神之極者,故曰“皆屬於火”

  14、諸暴強直,皆屬於風本節症狀“暴”、“強直”,病因為“風”暴,形容發病之突然與病勢之危重;強直,即頸項強直,四肢僵硬,角弓反張對於四肢強直,角弓反張症狀,在《金匱》稱為痙證,分剛痙與柔痙,剛痙由外風所致,柔痙係內風引發,剛痙屬外感,柔痙為內傷,外感之痙,起病急驟,內傷之痙,發展稍緩,但證情同樣嚴重,而且具備風的特征本條證候起病驟急,當屬外感所致,由外邪襲傷而驟發強直症狀者如小兒臍風(破傷風),亦包括熱病邪犯營血,病入厥少之熱極生風而致的痙搐者“風性動”、“風者善行而速變”,正由於本證發病驟急、病情進展迅速、症狀變化多端,具有動的特征,因此曰“皆屬於風”但臍風傷於外風襲入,熱病中出現之強直症狀為熱極生風所引發,屬於內風範疇,二者治法迥異,不可同日而語

  15、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於熱本節所述症狀是,在人體的某個部位,以手鼓之有聲,聲如鼓音,病因為熱人體各部以手鼓之有聲者,唯有胸腹中醫在診斷臌脹證時也采用以手扣腹的診法,聽其聲音,響亮如鼓聲者為無形氣滯,屬氣臌,音低而沉悶者乃有形邪積,為水臌、血臌、蠱臌之類本節症狀為扣之有聲,聲如鼓音,係中空無物之特征,常見於氣臌氣臌由肝失疏泄,氣滯失運,結於腹中,引起腹脹,甚者腹大,病邪為鬱結之氣,其證為實但未必屬熱,治療方藥如柴胡疏肝合沉香蘇合丸,藥性偏於辛溫,符合“藏寒生脹滿”之經旨,故“皆屬於熱”的熱字,也不宜純作熱邪、熱證解釋,姑且存而不論

  16、諸病瞄腫,疼酸驚駭,皆屬於火本文提到的症狀有“瞄腫”、“疼酸”、“驚駭”,病因為“火”張景嶽《類經》把瞄腫解釋為浮腫,似乎不妥《醫經精義》把瞄腫改為跗腫,跗者足跗,即足背浮腫,比較合適臨床中出現足部浮腫,伴有酸痛,同時因此而出現驚駭不安之狀者,如丹毒(急性淋巴管炎),熱痹(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急性風濕性關節炎)等,這些證候除了足部局部腫痛以外,往往兼有患處皮膚?紅,撫之灼熱,由於疼痛烈劇,怕按怕碰,往往會出現驚駭不安之狀上述證候,屬於陽證、實證,且為熱之甚者,熱之極便是火,故曰“皆屬於火”本節原文也不能死讀,不能被瞄(跗)字印定眼目,要舉一反三,不論肢體任何部位出現上述症狀者,同樣符合“皆屬於火”的病機特點,治則亦基本類同

  17、諸轉反戾,水液渾濁,皆屬於熱本節症狀有“轉”、“反戾”與“水液渾濁”,病因為“熱”轉為扭轉,反為角弓反張,戾為曲,即曲身,水液指小便凡出現肢體扭曲,角弓反張而尿黃混濁者,由熱邪所引發在病機十九條中論述肢體扭曲、四肢強直、角弓反張症狀者,有“諸痙項強,皆屬於濕”,“諸暴強直,皆屬於風”,與本條“諸轉反戾,水液渾濁,皆屬於熱”,涉及的病因有濕、風、熱三種濕為陰邪,熱為陽邪,風為百病之長,三者的屬性不同而引發的症狀相同,因此本節原文中水液渾濁的現象,是反映熱邪致病的症狀特點之一,也是與由風濕二邪致病相區別的辨證要點之一由此可見病機十九條十分強調辨證的重要,必須根據細微的症狀變化,通過辨證,才能進行正確的病機分析,進而確立恰當的治則方藥,獲取療效有人把水液渾濁作為一個並列的症狀進行詮釋,似乎欠妥

  18、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本節無具體症狀,隻指出“水液澄澈清冷”,病因為“寒”水液,泛指人體所有的排泄物,澄澈清冷即透明稀薄,與上條水液渾濁之稠厚濃濁相對照,作為鑒別證候之寒熱虛實的辨證方法例如:痰熱咳嗽者痰稠厚,風寒咳嗽者痰稀白;癰毒的膿液稠黃,陰疽的膿液清稀;經血色淡而稀多虛寒,稠厚色深為實熱;腹瀉之大便清稀多水為虛寒,稠厚惡臭屬實熱;外感鼻塞涕出稠厚者屬風熱,涕出清稀者多風寒;小便量多清澈為寒,量少混黃屬熱;帶下清稀如水為虛寒,濃稠色黃為實熱;嘔吐物完穀不化為寒,腐濁酸臭屬熱等,都是臨證時常用的辨證依據寒熱虛實之陰陽有別,治則方藥亦迥然不同,本條所指並非一個特定的證候,而是一種辨證的方法,病機十九條體現了辨證在中醫治療中的重要地位

  19、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本條症狀有“嘔”、“吐酸”、“暴注下迫”,病因為“熱”嘔是嘔吐;吐酸即嘔酸,或曰泛酸;暴者形容起病急重;注,“一瀉如注,”形容瀉勢之甚;暴注即嚴重的急性腹瀉;下迫,肛門的窘迫症狀,如裏急後重急性腹瀉,一瀉如注,伴有裏急後重,以及嘔吐,泛酸者,屬於實熱證,如急性胃炎、急性腸炎之類胃統六腑,六腑以通為用,胃氣以降為順,今熱邪與宿食互結,壅積在胃,胃氣不降而反上逆,遂致嘔吐,吐酸熱壅腸道,小腸不能受承,大腸無以化物,傳導失其常度而腹瀉,暴注下迫凡此皆為實熱之證,故曰皆屬於熱如三黃瀉心湯,既治胃家實熱之嘔吐、泛酸,亦可通因通用治療實熱腹瀉

05瞀瘛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瞀瘛的診斷除了依靠臨床表現外,相關的檢查也是必不可少的。應該做腦電圖檢查,顱腦CT檢查,顱腦MRI檢查,血液電解質檢查。

06瞀瘛病人的飲食宜忌

  1、瞀瘛吃哪些食物對身體好

  宜清淡為主,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注意營養充足。

  2、瞀瘛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忌煙酒忌辛辣。忌油膩忌煙酒。忌吃生冷食物。

07西醫治療瞀瘛的常規方法

  一、內服方藥

  1、基本方藥

  (1)清瘟敗毒飲:本方適宜於溫病過程中,溫邪化毒化火,燔灼氣、營、血分諸症。

  (2)普濟消毒飲:黃芩(酒炒)15克、黃連(酒炒)6克、陳皮6克、玄參l0克、連翹10克、板藍根12克、馬勃5克、牛蒡子10克、薄荷5克、僵蠶6克、桔梗3克、升麻3克、柴胡3克、生甘草5克。本方適宜於感受風熱時毒所致的大頭瘟證。

  以上藥物研為細末,湯調,時時服之;鹹拌蜜為丸,噙化;或不研細末,以水適量,煎取汁200毫升,分2~3次服用,每日1劑。

  (3)清咽梔豉湯:生梔子10克、豆豉10克、金銀花10克、薄荷5克、牛蒡子10克、蟬衣3克、白僵蠶6克、犀角2克(磨衝)、連翹lo克、桔梗5克、馬勃5克、蘆根50克、燈芯6克、竹葉6克、生甘草5克。本方適宜於爛喉痧初起之證。

  (4)涼營清氣湯:犀角2克(磨衝)、鮮石斛25克、梔子6克、丹皮10克、鮮生地25克、薄荷5克、黃連3克、赤芍6克、玄參10克、生石膏25克、連翹10克、鮮竹葉12克、茅根50克、蘆根50克、生甘草5克、金汁50克(衝服)。本方適宜於爛喉痧病中部毒化火,燔灼氣血之證。

  以上2方,水適量,煎取汁200毫升,分2次服用,每日1~2劑。

  (5)代賑普濟散:金銀花8克、連翹8克、玄參10克、牛蒡子8克、荊芥8克、蟬衣8克、黃芩6克、大青葉10克、白僵蠶6克、薄荷5克、人中黃5克、馬勃6克、射幹6克、柴胡5克、大黃5克。本方通治風溫溫毒、喉痹、項腫、麵腫、斑疹病痧、麻痘、楊梅毒瘡。

  以上方藥,加開水適量,煎3~5沸,去渣,取汁200~300毫升,熱服,每日1~2劑。若喉痹滴水難下咽者,咽一口,仰麵浸患處,少頃有稀涎吐出,再咽再吐,至4~5次,喉自能開;取汁從鼻孔灌入亦可。

  加減變化:若大頭瘟初起表鬱較重者,可在方(2)中加入荊芥6克、防風l0克;若兼大便秘結者,可在方(1)、(2)、(3)、(4)中酌情加入生大黃l0克、或芒硝5克(衝服);若痰多者,可在方(1)~(5)中酌情加入竹瀝50克衝服;若爛喉痧病中兼見熱毒內陷心包者,可用方(4)送服安宮牛黃丸、或紫雪丹;若見大頭瘟病中熱毒極重者,方(2)中可去升麻,柴胡,加大青葉15克。

  2、辨證分型

  (1)肝陽化風

  【病機】多因肝陰虧虛,陰不潛陽,肝陽上升所致。

  【病理】風陽上逆,則頭痛不止;風動筋攣,則肢顫;足厥陰肝脈絡舌本,風陽竄擾絡脈,則語言蹇澀;肝陰虧損,筋脈失養,則手足麻木;風動於上,陰虧於下,上盛下虛,故步履不正,行走飄浮,搖擺不穩。若病情進一步發展,風陽暴升,氣血逆亂,肝風挾痰上蒙清竅,心神昏慣,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風痰竄擾脈絡,患側氣血運行不利,弛緩不用,則致半身不遂,口眼□斜,痰阻舌根,則舌體僵硬,不能語言。多見於眩暈、頭痛、中風及西醫的血壓高、腦血栓形成、腦溢血等疾病。

  【治療】以鎮肝熄風為法。

  【方劑】常用天麻鉤藤飲、鎮肝熄風湯之類。

  (2)熱極生風

  【病機】多因溫熱病,熱邪鬱狂,熱盛燔灼肝經所致。

  【病理】熱邪亢盛,充斥肌膚,故高熱灼手;熱傳心包,心神憒亂,則神智昏糊,躁擾不安而如同發狂;熱灼肝經,津液受爍,筋脈拘急,故手足抽搐,頸項強直,角弓反張,兩目上視,牙關緊閉。熱邪內犯營血,則舌色紅絳;脈弦數,為肝經火熱之症。多見於溫熱病極期及西醫的腦炎、腦膜炎、中毒性痢疾、敗血症等疾患。

  【治療】以涼肝熄風為法。

  【方劑】常用羚羊鉤藤湯之類。

  (3)陰虛動風

  【病機】多因溫熱之邪久稽,耗傷陰液,或內傷久病,陰液虧損所致。

  【病理】肝陰不足,虛風內旋,故頭暈耳鳴;肝陰虧虛,筋脈失養,故見手足蠕動。肝開竅於目,肝陰不足,目失所養,故兩目幹澀;陰虛則內熱,虛熱內蒸,則五心煩熱;虛熱內擾營陰,則潮熱盜□。舌紅少津,脈細數或脈細無力,為陰虛內熱之象。多見於溫熱病後期、眩暈、虛勞及西醫的高血壓等病。

  【治療】以滋陰熄風為法。

  【方劑】常用大定風珠之類。

  (4)血虛生風

  【病機】多因素體血虛,或久病血虛所致。

  【病理】肝主筋,血虛則筋脈失養,故肢體麻木,手足震顫;肝血不足,不能上榮頭麵,則眩暈耳鳴,麵白無華;血虛則魂無所安,故夜寐多夢;婦女肝血不足,不能充盈衝任之脈,故月經量少,甚則閉經。多見於眩暈、失眠、月經不調及西醫的神經官能症、高血壓等病。

  【治療】以養血熄風為法。

  【方劑】常用四物湯之類。

  二、外敷藥物

  本證中若有表現為局部紅腫熱痛的,可配合外敷法、以利於緩解局部的疼痛。

  1、三黃二香散:黃連30克、黃柏30克、生大黃30克、乳香l2克、沒藥12克。

  研極細末,初用細茶葉汁調敷,幹則易之,繼用香油調敷。本方法適宜於大頭瘟、痄腮病。

  2、水仙膏:水仙花根不拘量,剝去老赤皮與根須,放入石臼中搗如膏狀,取適量敷腫處,中留一孔出熱氣,幹則易之,以肌膚上生黍米大小之黃皰瘡為度。本方法適宜於大頭瘟、痄腮病。

 3、如意金黃散:生南星、陳皮、蒼術各二斤、黃柏五斤、薑黃五斤、白芷五斤、甘草二斤、厚樸二斤、大黃五斤、天花粉十斤,研磨成粉末,用細絹籮篩,貯磁罐中,用時以醋調之敷腫處,幹則再以醋潤之。本方法適宜於大頭瘟病。

  三、藥物吹喉

  1、玉鑰匙:焰硝75克、硼砂25克、冰片5克、僵蠶5克,研極細末,調勻,以竹

  管吹1.5克入喉中。本方法適宜於爛喉痧初起,咽喉紅腫而未糜爛者。

  2、錫類散:象牙屑1克(焙)、珍珠1克(製)、青黛2克(飛)、冰片1克;西牛黃1克、焙指甲l克、壁錢20個。共研細末,密裝瓷瓶中,每用少許吹患處。本方適宜

  於爛喉痧病熱毒壅盛,咽喉糜爛者。

  四、含漱探吐法

  大頭瘟之咽痛喉痹者,急用生桐油和皂莢末少許,白鵝翎(或棉纖)蘸以掃喉,探

  吐痰涎以開痹,繼以加味冰硼散以退腫,終用土牛膝根搗汁2瓢,開水1碗,調入製月石6克、紫雪丹l克,烊化之,頻頻含漱以祛腐。

相關文章

微信掃一掃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