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顱骨折的發生是因為暴力作用於頭顱所產生的反作用力的結果,如果透露隨暴力作用的方向移動,沒有形成反作用力,則不致引起骨折。由於顱骨抗牽拉強度恒小於抗壓縮強度,故當暴力作用時,總是承受牽張力的部分先破裂。如果打擊麵積小,多以顱骨局部形變為主;如果著力麵積大,可引起顱骨整體變形,常伴發廣泛腦損傷。
顱骨局部形變
顱蓋受打擊後,著力部分先發生凹陷。若暴力速度快,作用麵積小,未超過顱骨彈性範圍,則顱骨隨即回彈;如果超過彈性範圍,則著力中心區向顱腔錐形陷入,引起先內後外的骨質破裂。若破裂止於內板,則為單純內板骨折,後期可有慢性頭痛;若外板也折裂,則形成局部凹陷及外周環狀及線形骨折。若致傷暴力作用仍未耗盡,可使骨折片陷入顱腔,形成粉碎凹陷性或洞形骨折。
顱骨整體變形
顱骨可簡化為半球模型,顱蓋為半球麵,顱底為底麵。受到壓力後,可使顱骨整體變形。暴力方向橫向作用時,骨折常垂直於矢狀線,折向顳部和顱底;暴力是前後方向,骨折線常平行於矢狀線,向前至顱前窩,向後可達枕骨,嚴重可引起矢狀縫分離性骨折。此外,當暴力垂直作用於身體中軸時,可沿脊柱傳至顱底,輕者造成顱底線形骨折,重者可致危及生命的顱基底環形骨折,陷入顱內。
顱骨骨折的規律性
暴力作用的方向、速度和著力麵積等致傷因素對顱骨骨折影響較大,暴力作用的力軸及其主要分力方向多與骨折線延伸方向一致,但遇到增厚的顱骨拱梁結構時,常折向骨質薄弱的部分。暴力作用麵積小而速度快時,常形成洞形骨折,骨片陷入顱腔。若打擊麵積大而速度快時,多引起局部粉碎凹陷骨折;若作用點麵積較小而速度較緩時,則常引起通過著力點的線狀骨折;若作用點麵積大而速度較緩時,可致粉碎骨折或多發線形骨折。垂直於顱蓋的打擊易引起局部凹陷或粉碎骨折;斜行打擊多致線形骨折,並向作用力軸的方向延伸;往往折向顱底;枕部著力的損傷常致枕骨骨折或伸延至顳部及顱中窩的骨折。
顱骨結構改變大多不需要特殊處理,但如果伴有受力點附近的顱骨內的組織結構損傷,如血管破裂、腦或顱神經損傷、腦膜撕裂等,則需要及時處理,否則可引起顱內血腫、神經功能受損、顱內感染及腦脊液漏等嚴重並發症,影響預後。
頭顱骨折按骨折部位分為顱蓋與顱底骨折;按骨折形態分為線形骨折、凹陷骨折、粉碎骨折、洞形骨折及穿透性骨折;按骨折與外界是否相通,分為開放性與閉合性骨折。開放性骨折包括顱底骨折伴有硬腦膜破裂而伴發外傷性氣顱或腦脊液漏。
一、線形骨折(Linearfractures)
單純的線形骨折本身並不需處理,但其重要性在於因骨折而引起的腦損傷或顱內出血,尤其是硬膜外血腫,常因骨折線穿越腦膜中動脈而致出血,尤以兒童較多。當骨折線穿過顳肌或枕肌在顳骨或枕骨上的附著區時,可出現顳肌或枕肌腫脹而隆起,這一體征亦提示該處有骨折發生。
二、凹陷骨折(Depressedfractures)
凹陷骨折多見於額、頂部,一般單純性凹陷骨折,頭皮完整,不伴有腦損傷,多為閉合性損傷,但粉碎凹陷骨折則常伴有硬腦膜和腦組織損傷,甚至引起顱內出血。
三、閉合性凹陷骨折
兒童較多,尤其是嬰幼兒顱骨彈性較好,鈍性的致傷物,可引起顱骨凹陷,但頭皮完整無損,類似乒乓球樣凹陷,亦無明顯的骨折線可見。患兒多無神經機能障礙,但當凹陷區較大較深,可有腦受壓症狀和體征。
四、開放性凹陷骨折
常係強大打擊或高處墜落在有突出楞角的物體上所致,往往頭皮、顱骨、硬腦膜與腦均同時受累,而引起的開放性顱腦損傷。臨床所見開放性凹陷骨折有洞形骨折及粉碎凹陷骨折兩種類型。
1、洞形凹陷骨折多為接觸麵小的重物打擊所致,多為凶器直接穿透頭皮及顱骨進入顱腔。骨折的形態往往與致傷物形狀相同,是法醫學認定凶器的重要依據。骨碎片常被陷入腦組織深部,造成嚴重的局部腦損傷、出血和異物存留。但由於顱骨整體變形較小,一般都沒有廣泛的顱骨骨折和腦彌散性損傷,因此,洞形骨折的臨床表現常以局部神經缺損為主。
2、粉碎凹陷骨折伴有著力部骨片凹陷,常為接觸區較大的重物致傷,不僅局部顱骨凹曲變形明顯,引起陷入,同時顱骨整體變形亦較大,造成多數以著力點為中心的放射狀骨折。硬腦膜常為骨碎片所刺破,腦損傷均較嚴重,除局部有衝擊傷之外,常有對衝性腦挫裂傷或顱內血腫。
五、顱底骨折
顱底骨折絕大多數是線形骨折,多為顱蓋骨折延伸到顱底,個別為凹陷骨折,也可由間接暴力所致。按其發生部位分為:顱前窩、顱中窩、顱後窩骨折。
1、顱前窩骨折
累及眶頂和篩骨,可有鼻出血、眶周廣泛瘀血斑(熊貓眼)以及廣泛球結膜下出血等表現。其中“熊貓眼”對診斷又重要意義。若腦膜、骨膜均破裂,則合並腦脊液鼻漏及/或氣顱,使顱腔與外界交通,故有感染可能,應視為開放性損傷。腦脊液鼻漏早期多呈血性,須與鼻衄區別。此外,前窩骨折還常有單側或雙側嗅覺障礙,眶內出血可致眼球突出,若視神經受波及或視神經管骨折,尚可出現不同程度的視力障礙。
2、顱中窩骨折
中窩骨折往往累及岩骨而若累及蝶骨,可有鼻出血或合並腦脊液鼻滑,腦脊液經蝶竇由鼻孔流出。若累及顳骨岩部,可損傷內耳結構或中耳腔,病人常有第Ⅶ、Ⅷ腦神經損傷,表現為聽力障礙和麵神經周圍性癱瘓,腦膜、骨膜及鼓膜均破裂時,則合並腦脊液耳漏,腦脊液經中耳由外耳道流出;若鼓膜完整,腦脊液則經咽鼓管流往鼻咽部,可誤認為鼻漏。若累及蝶骨和顳骨的內側部,可能損傷垂體或第Ⅱ、Ⅲ、Ⅳ、Ⅴ、Ⅵ腦神經。若骨折傷及頸動脈海綿竇段,可因動靜脈瘺的形成而出現搏動性突眼及顱內雜音;破裂孔或頸內動脈管處的破裂,可發生致命性的鼻出血或耳出血。
3、顱後窩骨折
累及顳骨岩部後外側時,多在傷後1—2日出現乳突部皮下瘀血斑(Battle征)。若累及枕骨基底部,可在傷後數小時出現枕下部腫脹及皮下瘀血斑;枕骨大孔或岩尖後緣附近的骨折,可合並後組腦神經(第Ⅸ一Ⅻ腦神經)損傷。
顱骨是容納和保護腦組織的器官,骨質較厚,一般小的暴力不會造成顱骨骨折,較大的暴力或作用點在顱骨薄弱區才會導致顱骨的骨折預防措施有礦業、建築業等行業的從業人員,應佩戴安全頭盔,嚴格遵守從業規範;在遭遇暴力時,應注意保護頭部,特別是顳部因顳部骨骼較薄,且有腦膜中動脈走行,這裏骨折容易導致腦膜中動脈破裂,引起急性的硬膜外血腫,出血量大,有出現腦疝的風險
生長性顱骨骨折(Growingskullfracture,GSF)是顱骨骨折中較特殊的類型,常繼發於嬰幼兒急性分離性顱骨骨折後,發生率占嬰幼兒顱腦損傷的0.05-1%以頭部囊性腫塊、局部顱骨缺損、神經功能障礙和癲癇為主要臨床表現,早期預防非常重要對於急性顱腦外傷的病人,應在早期判斷是否會進展為生長性顱骨骨折,如果有進展為生長性顱骨骨折的風險,應進行手術治療是日後形成生長性顱骨骨折的病理基礎,原則上應在生命體征平穩後,於傷後第3至5天行手術治療,以預防生長性顱骨骨折的發生
頭部骨骼中的一塊或多塊發生部分或完全斷裂的頭顱骨折,多由於鈍性衝擊引起。需要做的主要檢查有X線平片和顱腦CT掃描。
1、X線平片
顱骨X線檢查可以確定有無骨折和其類型,亦可根據骨折線的走行判斷顱內結構的損傷情況,以及合並顱內血腫的可能性,便於進一步檢查和治療。
顱骨攝片時,一般應攝常規的前後位和側位片,有凹陷骨折時,為了解其凹陷的深度應攝以骨折部位為中心的切線位。當懷疑枕骨骨折和人字縫分離時,需攝額枕半軸位或湯氏(Towne)位。如前額部著力,傷後一側視力障礙時,應攝視神經孔位。眼眶部骨折拍柯氏位,疑診顱底骨折時,如病情許可,應攝頦頂位。
2、顱腦CT掃描
CT掃描采用觀察軟組織和骨質的兩種窗位,將有利於顱骨平片所不能發現的骨折,尤其是顱底骨折。CT掃描可顯示骨折縫隙的大小、走行方向,同時可顯示與骨折有關的血腫,受累腫脹的肌肉。粉碎性骨折進入腦內的骨片也可通過CT掃描三維定位而利於手術治療。CT掃描還是目前惟一能顯示出腦脊液漏出部位的方法。Bruce報道平掃定位率達50%,如采用碘劑腦池造影CT掃描則可達69%。掃描時應注意不同部位采用不同方法。額竇最好應用軸位,篩竇、蝶竇及中耳鼓室蓋部的骨折觀察一般采用冠狀掃描。應注意的是如果有損傷脊髓的情況存在,不易采用冠狀掃描。
頭顱骨折病人的飲食要多以清淡食物為主,注意飲食規律。不宜進食刺激性和堅硬、需用力咀嚼的食物,飲食要營養豐富、易消化,多食富含高蛋白和豐富的維生素食物、蔬菜和水果等,以保持大便通暢,防止便秘。忌盲目補充鈣質、多吃肉骨頭、偏食、不消化之物、少喝水、過食白糖和長期服三七片。
頭顱骨折約占顱腦損傷的15-20%,可發生於顱骨任何部位,以頂骨最多,額骨次之,顳骨和枕骨又次之。凹陷骨折或粉碎骨折的骨折片,既可損傷腦膜及腦又可損傷腦血管和顱神經。一般骨折線不跨過顱縫,如暴力過大,亦可波及鄰骨。由於骨折位置和形態不同,其治療及預後亦各不相同。骨折所造成的繼發性損傷比骨折本身嚴重得多。要警惕顱內血腫,48小時內應注意觀察病情。若病情加重,應及早行頭顱CT檢查,及時發現顱內血腫。若骨折片插入腦內或壓迫功能區,引起癲癇發作,應及早手術。
1、顱蓋骨折的治療
顱蓋骨折的治療原則是手術複位。手術指征是骨折片陷入顱腔的深度在1cm以上;大麵積的骨折片陷入顱腔,因骨性壓迫或並發出血等引起顱內壓增高者;因骨折片壓迫腦組織,引起神經係統體征或癲癇者。位於大靜脈竇部的凹陷骨折如引起神經係統體征或顱內壓增高者也應手術整複或摘除陷入之骨折。若缺損過大,則應留待日後擇期修補。術前必須作好充分的輸血設備,以防止骨折整複時大出血。術後應密切觀察以防出血。
2、顱底骨折的治療
顱底骨折多數無需特殊治療,而要著重處理合並的腦損傷和其他並發損傷。耳鼻出血和腦脊液漏,不可堵塞或衝洗,以免引起顱內感染。多數腦脊液漏能在兩周左右自行停止。持續四周以上或伴顱內積氣經久不消時,應及時手術,進行腦脊液瘺修補,封閉瘺口。對碎骨片壓迫引起的視神經或麵神經損傷,應盡早手術去除骨片。伴腦脊液漏的顱底骨折屬於開放傷,需給予抗生素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