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血性流行性感冒杆菌為革蘭染色陰性短小杆菌,長1~1.5mm,寬0.3~0.4mm,在患者腦脊液中呈球杆狀或雙球狀,有時呈短鏈狀排列,屬需氧菌。小兒嗜血性流行性感冒杆菌腦膜炎全年均有發病,但以冬春兩季多見,夏季極少。一家同時有2個小兒患病者,文獻中屢有報告,可見其有一定傳染性。
小兒嗜血性流行性感冒杆菌腦膜炎中,有10%的患兒治療10天後仍有發熱,係合並病毒感染所致。另有20%~50%患兒的發熱為其他因素,如藥物熱,不可忽視。
嗜血性流行性感冒杆菌腦膜炎,病前可先有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肺炎﹑中耳炎等疾患,經1~2周後出現發熱﹑頭痛﹑嘔吐﹑嗜睡﹑頸強直﹑角弓反張﹑前囟膨出﹑昏迷及驚厥。具體症狀視患兒年齡及就診早晚而異。患兒有明顯前驅症狀者較多,常見流涕、咳嗽等,經數天或1~2周方出現腦膜刺激征。具體表現如下:
1、兒童期腦膜炎
兒童期腦膜炎與成人臨床表現相似,起病急。患兒出現高熱、頭痛、嘔吐、食欲不振、精神萎靡。起病時神誌清楚,病情進展可發現嗜睡、譫妄、甚至驚厥、昏迷。嚴重者在24小時內出現頻繁驚厥、昏迷。體檢時可見意識障礙、頸強直、角弓反張,出現凱爾尼格征、布魯津斯基征、巴賓斯基征陽性。
2、嬰幼兒腦膜炎
由於嬰兒前囟未合,骨縫可裂開,顱內高壓及腦膜刺激征可不典型。患兒最先以激惹、煩躁、嘔吐、麵色蒼白為主要表現,繼之嗜睡、哭聲尖銳、眼神發呆、雙目凝視,最易發生頻繁驚厥。前囟飽滿,布魯津斯基征陽性是重要體征。
3、新生兒腦膜炎
新生兒腦膜炎常缺乏典型症狀和體征,有時表現與敗血症相似。發熱可有可無、甚至體溫不升,哭聲微弱、嘔吐、拒食、呼吸不規則、發紺、黃疸、嗜睡、局部或全身隱匿性驚厥。查體可見前囟飽滿、頸抵抗,少有其他腦膜刺激征。有時惟有腰穿檢查腦脊液才能確診。
小兒嗜血性流行性感冒杆菌腦膜炎預防主要措施為實施主動免疫的疫苗接種最初用單純b型菌的莢膜聚核糖磷酸鹽(PRP)做疫苗,免疫效果不理想後試用了多種結合疫苗,即PRP與白喉類毒素或破傷風類毒素,或百日咳、腦膜炎奈瑟菌B群的外膜蛋白等組成結合疫苗,明顯地提高了免疫效果,保護率提高到80%~90%另外提倡母乳喂養、減少與無症狀攜帶或侵襲性疾患者密切接觸、規範抗生素的使用、改善居住環境衛生等,也是需要重視的環節
小兒嗜血性流行性感冒杆菌腦膜炎在診斷時,除依靠其臨床表現外,還需借助化學檢查。主要的檢查方法有以下幾種:
1、血象檢查
檢查顯示輕症者白細胞可在正常範圍;重症者則可增高達10×109/L以上。
2、腦脊液檢查
腦脊液呈化膿性改變。塗片檢查可見極短小的革蘭陰性杆菌。
3、免疫學檢查
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檢測特異性IgM抗體,用反向血凝試驗檢測細菌抗原,可比細菌培養更快獲得結果。
4、常規檢查
應做X線胸片、心電圖、B超和腦CT檢查。
嗜血性流行性感冒杆菌腦膜炎比較多見,多見於3個月~3歲嬰幼兒。治療期間需要適當的增加蛋白質、維生素和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以滿足每天身體需求的營養成份。
小兒嗜血性流行性感冒杆菌腦膜炎的治療方法有以下幾種:
1、一般及對症治療
根據患者的不同疾病給予相應的對症處理,腦膜炎患者應降顱壓及防治腦水腫等。
2、病原學治療
既往主要應用氨苄西林和青黴素,因近年來耐藥菌株明顯增多,現改用敏感性較高的氯黴素、氟喹諾酮類藥、第三代頭孢菌素等。劑量和療程依據病情輕重而定。輕症者可口服用藥,重症者則應靜脈給藥。經正確治療大部分病兒第5天退熱。一般治療26~36min可見療效。如48小時仍不見好轉,則應複查腦脊液。若細菌培養仍為陽性,考慮耐藥,必須更換抗生素。若懷疑對多種抗生素耐藥,可試用甲氧苄啶(TMP)與磺胺甲惡唑(SM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