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膜瘤屬於腦膜內皮細胞腫瘤,可能來源於蛛網膜絨毛或胚胎殘餘。包括11種類型,腦膜內皮型、纖維型、混合型、砂粒體型、血管型、微囊型、分泌型、透明細胞型、脊索樣型、淋巴漿細胞型、化生型。其中最常見的是腦膜內皮型,約占腦膜瘤的53.5%。
腦膜瘤有球形和扁平形兩種。球形多見,表麵完整或呈結節狀,有色膜,常有一“臍”與硬膜相連;扁平形厚度常不超過1cm,廣布於硬膜上,以顱底部多見。腦膜瘤血管豐富,多由頸外與頸內(或椎基底)動脈雙重供血。腫瘤切麵呈暗紅色,可有片狀脂質沉積的奶黃色區,常見編織狀結構,有時見鈣化砂粒,少數有囊性變。腦膜瘤的組織形態有多種表現,但各類型都多少具有腦膜瘤的基本結構,含有腦膜內皮細胞成分,細胞排列也常保留蛛網膜絨毛及蛛網膜顆粒的一些特點,呈漩渦狀或同心圓狀,這些同心圓的中部容易發生透明變性或鈣化。瘤組織中可見纖維組織、血管組織、脂肪、骨或軟骨以及黑色素等。腫瘤惡性度為Ⅰ級。
神經上皮組織腫瘤有兩類。一類由神經係統的間質細胞(即膠質細胞)形成,稱為膠質瘤。另一類由神經係統的實質細胞(即神經元)形成,沒有概括名稱。由於從病原學和形態學上,現在還不能將這兩類腫瘤完全區別,而膠質瘤常見的多,所以將神經元腫瘤包括在膠質瘤中。神經上皮起源的腫瘤是最常見的顱內腫瘤,約占顱內腫瘤總數的44%。腦膜腫瘤包括腦膜內皮細胞腫瘤、間葉性非腦膜內皮性腫瘤、原發黑色素細胞病變和組織來源不明的腫瘤4類。
小兒腦膜瘤以5~14歲為好發年齡,嬰兒期極為罕見,病程較長,甚至可達10餘年,是顱內最常見的良性腫瘤。本病患兒可並發腦積水、視力和視野障礙以及抽搐。
兒童腦膜瘤以5~14歲為好發年齡,嬰兒期極為罕見。最常見的症狀是顱內壓增高,可表現為頭痛,嘔吐和視盤水腫。多由側腦室內或後顱凹腫瘤導致的梗阻性腦積水引起,也可由腫瘤的占位效應引起。其次是視力、視野障礙,可因腫瘤壓迫視通路或梗阻性腦積水造成繼發性視神經萎縮而引起。側室內的腫瘤可壓迫顳葉深部的視放射引起同向性偏盲,腫瘤沿顱底匍匐生長時可造成腦神經的障礙,以麵聽神經最常見。有8%~31%的患兒表現為抽搐發作,但癲癇的發生率較成人低。
本病可參照一般腫瘤預防方法,了解腫瘤的危險因素,製定相應的防治策略可降低腫瘤的危險預防腫瘤的發生有2個基本線索,即使腫瘤在體內已經開始形成,它們也可幫助機體提高抵抗力,這些策略如下所述:
1.避免有害物質侵襲(促癌因素)就是能夠幫助我們避免或盡可能少接觸有害物質
腫瘤發生的一些相關因素在發病前進行預防很多癌症在它們形成以前是能夠預防的1988年美國的一份報告詳細比較了國際上惡性腫瘤相關情況,提出許多已知的惡性腫瘤其外部因素原則上是可以預防的,即大約80%的惡性腫瘤是可以通過簡單的生活方式改變而預防繼續追溯,1969年Higginson醫生所作的研究總結出90%的惡性腫瘤是由環境因素造成的“環境因素”、“生活方式”即是指我們呼吸的空氣、喝的水、選擇製作的食品、活動的習慣和社會關係等
2.提高機體抵禦腫瘤的免疫力能夠幫助提高和加強機體免疫係統與腫瘤鬥爭
我們目前所麵臨的腫瘤防治工作重點應首先關注和改善那些與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的因素,例如戒煙、合理飲食、有規律鍛煉和減少體重任何人隻要遵守這些簡單、合理的生活方式常識就能減少患癌的機會
提高免疫係統功能最重要的是:飲食、鍛煉和控製煩惱,健康的生活方式選擇可幫助我們遠離癌症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和適宜的體育鍛煉可以使身體的免疫係統處於最佳狀態,對預防腫瘤和預防其他疾病的發生同樣有好處另外有研究顯示適當活動不僅增強人體免疫係統,而且通過增加人體腸道係統蠕動而降低結腸癌的發病率在這裏我們主要認識飲食在預防腫瘤發生方麵的一些問題
小兒腦膜瘤通常腫瘤較大而無明顯臨床表現,一般實驗室檢查時無特異性,采取的輔助檢查通常如下。
一、頭顱平片
1、局限性骨質改變:多為骨質增生,出現內板增厚、骨板彌漫增生、外板骨質增生呈針狀放射。腦膜瘤引起顱骨局限性變薄和破壞的發生率較少,僅為10%左右。
2、血管壓跡增多:可見腦膜動脈溝增粗迂曲,最常見於腦膜中動脈溝,局部板障靜脈異常增多。
3、腫瘤鈣化:多見於砂粒體型腦膜瘤,鈣化較密實,顯出整個腫瘤的團塊影。
二、CT
平掃呈邊緣清晰略高密度影,增強掃描腫瘤均勻著色,強化明顯,周圍常有水腫帶。CT檢查基本可對腦膜瘤做出定性診斷。
三、MRI
在T1加權像上可為等信號或高信號,T2加權像上通常為稍高信號,也可為等信號。MRI的定位診斷優於CT,但對腦膜瘤的定性常不如CT。
四、腦血管造影
現在已經不再用於定性定位診斷,隻是用於了解腫瘤的供血以及與周圍血管的關係,同時可對腫瘤的供血血管進行栓塞,為手術治療提供便利。
本病患兒的飲食應清淡為主,宜吃富含維生素E和B的食物。患兒還要注意衛生,合理搭配膳食,多吃有利水、降壓作用的食物,如冬瓜和蜂蜜等。
本病采取手術切除是取得良好療效的最佳選擇。因為腫瘤多體積較大、位於側室或後顱凹、肉瘤樣變和浸潤生長較多,因此手術全切比較困難且死亡率高。據報道兒童腦膜瘤手術死亡率為10%。對於未能切除的殘餘腫瘤應行放射治療,以減少複發率。血供極豐富的腫瘤也可術前放療為手術創造條件。腦膜瘤的複發率為5%~21%,血管外膜細胞瘤的複發率可達80%,腦膜肉瘤還可發生遠處轉移,複發率與手術切除程度和腫瘤的組織類型有關。兒童腦膜瘤的預後較成人差,但手術全切除後輔助放療可使部分兒童存活相當長一段時間。Simpson1957年將腦膜瘤手術分為5級。
Ⅰ級:肉眼全切除腫瘤及其附著的硬膜、異常顱骨和腫瘤起源的靜脈竇。
Ⅱ級:肉眼全切除腫瘤,電凝附著的硬膜。
Ⅲ級:全切硬膜內的腫瘤。
Ⅳ級:部分切除腫瘤。
Ⅴ級:隻做減壓術和(或)活檢。
大腦凸麵腦膜瘤應做到SimpsonⅠ級切除,可將受累的矢狀竇壁切除,做竇的重建。顱底的腦膜瘤要做到SimpsonⅡ級切除。腦膜瘤對放療和化療均不敏感,放療僅能作為手術切除不徹底的一種補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