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髒是由結締組織支架、淋巴組織、血管和淋巴管以及造血和單核-巨噬細胞係統的細胞所共同組成。脾髒分為白髓和紅髓兩部分,中間有過度區,即邊緣帶,為紅髓接受動脈血區域。白髓是由密集的淋巴組織構成,是T淋巴細胞的主要分布區,與淋巴小泡的結構相似,但其血循環豐富。從小梁動脈分出的小動脈,其周圍有大量的淋巴硝,稱為淋巴鞘的中央動脈。淋巴鞘內有密集的淋巴細胞和漿細胞。中央動脈與其分支小動脈呈垂直位,因此分支小動脈內大部分是血漿,血細胞很少,有利於脾髒發揮免疫作用。血液中的抗原物質經過分支小動脈和毛細血管直接與淋巴鞘內的淋巴和漿細胞接觸,刺激生成更多的免疫活性細胞。由於抗原刺激,白髓中可出現生發中心,其內部有分化增殖的B細胞,可產生相應抗體。
脾腫瘤除了一般腹部手術後並發症外,尤需注意下列並發症:
1.腹腔內大出血 一般發生在術後24~48小時內。常見原因是脾窩創麵嚴重滲血,脾蒂結紮線脫落,或術中遺漏結紮的血管出血。短時間內大量出血並出現低血壓甚至休克者,應迅速再次剖腹止血。術前注意糾正可能存在的凝血障礙,術中嚴格止血是防止此類並發症的關鍵。
2.膈下感染 術中嚴格止血,避免損傷胰尾,術後膈下置管有效引流,是有效的預防措施。
3.血栓-栓塞性並發症 這種情況並不多見。但如發生在視網膜動脈、腸係膜靜脈、門靜脈主幹等,會造成嚴重後果。一般認為其發生與脾切除術後血小板驟升有關,故多主張術後血小板計數>1000×109/L時應用肝素等抗凝劑預防治療。脾切除術後凶險性感染(OPSI)是脾切除術後遠期的一個特殊問題。脾切除後機體免疫功能削弱和抗感染能力下降,不僅易感性增高,而且可發生OPSI,主要是嬰幼兒。故對脾損傷和某些脾疾病而有保留部分脾適應證者,有選用部分脾切除術或部分脾動脈栓塞治療的。OPSI臨床特點是起病隱匿,開始可能有輕度感冒樣症狀。發病突然,來勢凶猛,驟起寒戰高熱、頭痛、惡心、嘔吐、腹瀉,乃至昏迷、休克,常並發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等。OPSI發病率雖不高,但死亡率高。50%病人的致病菌為肺炎球菌。治療應及早應用大劑量抗生素,維護支持重要髒器功能等。
脾腫瘤的臨床症狀有:
1、脾腫大多數伴有左上腹不適、疼痛及壓迫症狀,如腹脹、惡心、便秘、呼吸困難等。
2、脾功能亢進與脾腫大有一定關係,但症狀與脾腫大程度並不成比例,對於難以解釋的脾功能亢進伴脾腫大應高度懷疑腫瘤的存在特別是血管瘤。
3、全身症狀多見於脾髒惡性腫瘤,表現為低熱、貧血、乏力、周身不適、消瘦、惡病質等。
4、脾腫瘤自發性破裂臨床少見,表現為突發腹痛、腹膜炎,可有出血性休克甚至死亡,如果脾破裂伴有早期轉移則是預後最差的影響因素。自發性脾破裂有繼發於嗜血細胞綜合征、血管外皮瘤和漿膜多發血管瘤、T細胞白血病等。一部分可伴發腹腔種植性轉移,多見於脾血管瘤、血管肉瘤自發性破裂。
積極預防各種不同病因引起的肝硬化(尤以血吸蟲病性肝硬化),慢性感染如瘧疾、結核病、惡性腫瘤如淋巴瘤、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骨髓纖維化以及慢性溶血性貧血和少見的網狀內皮細胞病,對脾腫瘤的預防有意義
脾腫瘤檢查主要包括超聲波檢查和血液檢查,具體如下:
1、超聲波檢查:幾乎大部分病例的脾髒均腫大。但脾髒腫大與脾功能亢進的程度並不一定成比例。對於肋下未觸到脾髒者,應進一步通過其它檢查,證實是否腫大。應用99m锝、198金或113m銦膠體注射後脾區掃描,有助於對脾髒大小及形態的估計。電腦斷層掃描,也能測定脾大小及脾內病變。
2、外周血檢查:外周血中紅細胞、白細胞或血小板可以單獨或同時減少。一般早期病例,隻有白細胞或血小板減少,晚期病例發生全血細胞減少。血細胞減少與脾髒腫大不成比例。
脾腫瘤患者宜吃營養豐富、易消化、性平味甘的食物。患者的飲食以清淡、易消化為主,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注意營養充足。此外,患者還需注意忌辛辣、油膩、生冷的食物。
若確診為脾腫瘤,切除脾髒及X線放射治療並不能解除引起脾亢的原發病,所以一般應先治療原發疾病,若不能收效,則在切脾後再積極治療原發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