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惡性淋巴瘤與病毒的感染有關,幽門螺杆菌感染在其發生過程中起重要的作用,具體發病原因及機製如下敘述。
一、胃惡性淋巴瘤的發病原因
胃惡性淋巴瘤的病因尚不清楚。有學者認為可能與某些病毒的感染有關;惡性淋巴瘤病人被發現有細胞免疫功能的低下,故推測可能在某些病毒的感染下,出現細胞免疫功能的紊亂和失調而導致發病。另外,胃淋巴瘤起源於黏膜下或黏膜固有層的淋巴組織,該處組織不暴露於胃腔,不直接與食物中的致癌物質接觸,其發病原因與胃癌不同,因而更可能與全身性因素引起胃局部淋巴組織的異形增生有關。
近年來胃惡性淋巴瘤與幽門螺杆菌(Hp)感染的關係受到廣泛關注。Parsonnet等發現胃惡性淋巴瘤,包括胃黏膜相關性淋巴樣組織(MALT)患者其HP感染率為85%,而對照組僅為55%,提示Hp感染與胃淋巴瘤的發生相關。臨床微生物學與組織病理學研究表明胃黏膜MALT的獲得是由於Hp感染後機體免疫反應的結果。Hp的慢性感染狀態刺激了黏膜內淋巴細胞聚集,由此而引發的一係列自身免疫反應激活免疫細胞及其活性因子如IL-2等造成了胃黏膜內淋巴濾泡的增生,為胃淋巴瘤的發生奠定了基礎。MALT的發生與Hp感染有關,而根除Hp的治療能使MALT消退,引起了人們的關注。BayerdorfferE等報道對33例同時有原發性低度惡性MALT淋巴瘤的Hp胃炎病人進行了根治Hp的治療,結果發現80%以上的病人在根除Hp感染後,腫瘤可完全消失。而進展期腫瘤或向高度惡性移行的腫瘤對治愈Hp感染無反應,進而提示原發性低度惡性MALT淋巴瘤的發展可能與Hp慢性感染有關。但單純根除Hp治療對於胃MALT淋巴瘤的遠期療效尚待長期隨訪研究,關於胃酸低下或缺乏與胃淋巴瘤的關係仍不確定。
二、胃惡性淋巴瘤的發病機製
胃惡性淋巴瘤可發生於胃的各個部位,多見於胃體和胃竇部、小彎側和後壁。病變通常較大,有時可呈多中心性。開始常局限於黏膜或黏膜下層,可以逐步向兩側擴展至十二指腸或食管,亦可逐漸向深層累及胃壁全層並侵及鄰近的周圍髒器,並常伴胃周淋巴結轉移,因反應性增生可以有明顯的區域性淋巴結腫大。
1、大體形態特征其肉眼所見與胃癌不易區別。Friedma把原發性胃淋巴瘤的大體形態分為下列幾種:
(1)潰瘍型最為常見。淋巴瘤可以呈多發潰瘍,潰瘍較表淺,直徑數厘米至十餘厘米不等。潰瘍底部不平,可有灰黃色壞死物覆蓋,邊緣凸起且較硬,周圍皺襞增厚變粗,呈放射狀。
(2)浸潤型胃壁表現胃局限性或彌漫性的浸潤肥厚,皺襞變粗隆起,胃小區增大呈顆粒狀。黏膜和黏膜下層極度增厚,成為灰白色,肌層常被浸潤分離,甚至破壞,漿膜下層亦常被累及。
(3)結節型胃黏膜內有多數散在的小結節,直徑半厘米至數厘米。其黏膜麵通常有淺表或較深的潰瘍產生。結節間的胃黏膜皺襞常增厚,結節位於黏膜和黏膜下層,常擴展至漿膜麵,呈灰白色,境界不清、變粗,甚至可形成巨大皺襞。
(4)息肉型較少見。在胃黏膜下形成局限性腫塊,向胃腔內突起呈息肉狀或蕈狀。
(5)混合型在一個病例標本中,同時有以上2~3種類型的病變形式存在。
2、組織學特征
(1)高分化淋巴細胞型:成熟的淋巴細胞增生,通常不具有惡性細胞的組織學特征。
(2)低分化淋巴細胞型:淋巴細胞顯示不同程度的未成熟性。
(3)混合細胞型:含有淋巴細胞和組織細胞,這些腫瘤通常呈結節狀。
(4)組織細胞型:有組織細胞不同時期的成熟與分化的腫瘤增生。
(5)未分化型:沒有按組織細胞或淋巴細胞係統明顯分化的原始網織細胞的腫瘤增生。
3、病理組織學分類
(1)組織學分類:胃惡性淋巴瘤主要分為3型,即淋巴肉瘤、網織細胞肉瘤與霍奇金病。以淋巴肉瘤為最多見。
(2)免疫學分類(lukesandcollins):惡性淋巴瘤分為U細胞型(非B非T細胞、即未定型細胞)、T細胞型、B細胞型、M細胞型(單核細胞、組織細胞)。大部分非霍奇金淋巴瘤屬B細胞型,大多數低度惡性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也屬B細胞型;T細胞型多為高度惡性,且具很強的侵犯性,霍奇金病多屬此型;U細胞型則惡性程度更高,對化療不敏感。
4、臨床分期:確定胃惡性淋巴瘤的臨床分期對選擇治療方案及預測病人的預後有重要意義。
胃惡性淋巴瘤由於胃腸道浸潤可引起腹痛、腹脹、腸梗阻和出血。當腫瘤侵犯到黏膜時造成糜爛、潰瘍、出血或穿孔。惡性淋巴瘤缺乏纖維成分,質地柔軟,腫瘤巨大時也不易造成梗阻。
胃惡性淋巴瘤主要表現為腹痛、體重減輕、嘔吐、貧血等症狀,上腹部觸痛和腹部包塊是最常見的體征,具體症狀及體重具體如下敘述。
一、胃惡性淋巴瘤的症狀
1、腹痛:胃惡性淋巴瘤最常見的症狀是腹痛。資料顯示,腹痛發生率在90%以上。疼痛性質不定,自輕度不適到劇烈腹痛不等,甚而有因急腹症就診者,最多的是隱痛和脹痛,進食可加重。最初的印象一般是潰瘍病,但製酸劑常不能緩解,腹痛可能是惡性淋巴瘤原發性損傷周圍神經或腫大淋巴結壓迫所致。
2、體重減輕:約占60%,為腫瘤組織大量消耗營養物質和胃納差攝入減少所引起,重者可呈惡病質。
3、嘔吐:與腫瘤引起的不全幽門梗阻有關,以胃竇部和幽門前區病變較易發生。
4、貧血:較胃癌更常見,有時可伴嘔血或黑便。
二、胃惡性淋巴瘤的體征
上腹部觸痛和腹部包塊是本病最常見的體征。有轉移者可發生肝脾腫大,少部分患者可無任何體征。
臨床初診時誤診率極高,文獻報道達80%以上,究其原因主要有二:
1、本病發病率低,致使臨床醫生缺乏足夠的警惕性。
2、臨床表現和輔助檢查中特異性征象不多。
胃惡性淋巴瘤主要是通過疫苗接種預防病毒的感染,日常生活習慣對本病的預防也至關重要,具體的預防控製措施如下:
1、嚴防病毒侵襲
可通過接種疫苗(如肝炎疫苗等)、促進睡眠、勤上運動場等舉措,在體內建立起一道防線,不給病毒入侵以任何可乘之機
2、強化體內免疫係統
吃好三餐,攝足與免疫力有關的養分,防止營養不良;合理用藥,盡量避開抗生素、皮質激素等有損免疫係統的藥物
3、重視食品衛生
不吃黴變食品,少吃醃製、煎炸以及高脂食物,戒煙(包括二手煙),可適當飲酒,但絕不能過量
4、淨化環境
居室裝修力求環保,正確使用手機、電腦,將電離輻射控製在允許的範圍
5、避開有害化學物質
如不用或少用染發劑,對果蔬等進行去除農藥等抗汙染處理
6、適度日光浴
日光浴對淋巴癌有著明顯的預防作用,但不能過分暴曬,反之會引發皮膚癌的可能
7、高危人群
如具備遺傳因素或年老體弱者,應酌情吃一些抗惡性淋巴瘤食物和含堿量高的堿性食品
胃惡性淋巴瘤由於較少見,其病史和症狀又缺乏特征性,因此診斷頗為困難,一旦診斷明確時病變常已較大。原發性胃淋巴瘤患者從發病到診斷明確的時間通常較長,有文獻報道約50%的病人超過6個月,約25%超過12個月。雖然診斷較困難,隻要通過仔細的檢查和分析,還是有可能及時做出正確的診斷,目前胃淋巴瘤診斷的主要檢查方法有:
一、組織病理學檢查及免疫組化檢查
1、大體形態
胃惡性淋巴瘤分為潰瘍型、多發性結節型、息肉型和混合型,與胃癌難以區別。晚期病例表現為巨大的腦回狀改變,類似肥大性胃炎。
2、組織學類型
多數原發性胃淋巴瘤為非霍奇金淋巴瘤,B細胞性、T細胞性淋巴瘤少見,霍奇金病則屬罕見。
3、分化程度
原發性胃腸道B細胞性淋巴瘤以黏膜相關組織(MALT)淋巴瘤最為常見,MALT淋巴瘤又分為低度惡性和高度惡性兩個亞型。
(1)B細胞性低度惡性MALT淋巴瘤:
①腫瘤主要由中心細胞樣細胞(CLL)組成。腫瘤細胞中等偏小,核稍不規則,染色質較成熟,核仁不明顯,很像小裂核細胞。
②腫瘤細胞侵犯和破壞被覆上皮細胞和腺上皮細胞,形成黏膜上皮損害。
③腫瘤內常見淋巴濾泡結構或反應性淋巴濾泡,腫瘤細胞浸潤固有膜、黏膜下層和肌層,並常累及腸係膜淋巴結。
④免疫組化示:CD21、CD35、CD20、bcl-2常陽性,CD5、CD10為陰性,低度惡性的MALT淋巴瘤首先要與胃良性淋巴組織增殖相鑒別。良性淋巴組織增殖除成熟的淋巴細胞以外,常混有其他炎症細胞,常出現具有生發中心的淋巴濾泡,往往有纖維結締組織增生,局部淋巴結無淋巴瘤改變,免疫組化顯示多克隆淋巴細胞成分。
(2)B細胞性高度惡性MALT淋巴瘤:在低度惡性MALT淋巴瘤內有較明顯的高度惡性轉化灶,表現為瘤細胞變大,核不規則增加和帶有核仁的轉化淋巴細胞樣細胞(中心母細胞),核分裂象多見,或可見Reed-Stemberg樣細胞。
二、X線鋇劑檢查
X線鋇劑檢查是診斷胃淋巴瘤的主要方法,雖然X線檢查常不能提供明確的惡性淋巴瘤診斷,但對於80%以上的胃部病變,可通過此項檢查而被診斷為惡性病變,從而作進一步檢查。
胃惡性淋巴瘤在X線鋇劑檢查下的表現常常是非特異性的。常累及胃的大部分,且呈彌漫型和浸潤型生長,多伴有潰瘍形成。如X線所見中有多數不規則圓形的充盈缺損,似鵝卵石樣改變,則有較肯定的診斷價值。此外,若見到以下跡象也應考慮胃淋巴瘤可能:多發性惡性潰瘍;位於胃後壁,小彎側大而淺的潰瘍;充盈缺損或龕影周圍出現十分肥大的黏膜皺襞;胃壁增厚,僵硬,但蠕動尚能通過;腫塊較大,胃外形變化不明顯,亦不引起梗阻;腫瘤擴展越過幽門累及十二指腸。
三、纖維內鏡檢查
為了在術前明確淋巴瘤的診斷,纖維胃鏡檢查被越來越廣泛地應用。胃鏡所觀察到的胃淋巴瘤的大體類型常與胃癌相似,因而不易從這些腫瘤的大體表現作出診斷,確診仍須依靠活組織檢查。如果是黏膜下病變,就難於從黏膜下方的腫瘤獲得陽性的組織標本,故其活檢的陽性率常不如胃癌高。胃鏡下可見胃惡性淋巴瘤有黏膜皺襞肥大及水腫或多發性表淺的潰瘍,須與肥厚性胃炎及凹陷性早期胃癌相鑒別。有時某些潰瘍型的惡性淋巴瘤可暫時愈合而與胃潰瘍病難以區別,如惡性淋巴瘤表現為潰瘍性病變,則可通過直視下的細胞刷法或直接鉗取腫瘤組織做活檢獲得確診。
四、超聲內鏡檢查
通過超聲內鏡可清楚顯示胃壁各層組織,從而可見胃淋巴瘤之浸潤情況,該技術對上消化道惡性腫瘤之檢查可達83%的敏感率及87%的陽性率,同時可明確胃周淋巴結轉移情況。
五、灰階超聲和CT檢查
可見胃壁呈結節狀增厚,可確定病變的部位、範圍以及對治療的反應。表現為腹部腫塊的胃淋巴瘤超聲檢查可助診斷。
胃惡性淋巴瘤宜多進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生活中應注意幹淨衛生,具體如下敘述:
一、胃惡性淋巴瘤的飲食
1、飲食宜清淡
胃部惡性淋巴瘤患者應該堅持吃一些清淡、容易消化、營養豐富的食物,更要做到合理膳食、平衡調配、注意葷素搭配、粗細搭配、食物品種越多越好。
2、遠離刺激性食物
不要喝興奮性飲料,也不可以多吃蔥、蒜、薑、桂皮等辛辣刺激性食物,和肥膩、油煎、黴變、醃製食物、公雞、豬頭肉等發物以及海鮮。
二、胃惡性淋巴瘤的日常注意事項
1、注意起居,生活環境適宜,適當運動,不能過勞。
2、保持皮膚清潔,每日用溫水擦洗。
3、忌生冷、油膩、辛辣,戒煙酒。
對原發性胃淋巴瘤應采用以手術切除為主的綜合治療,具體治療方法簡述如下。
一、胃惡性淋巴瘤的治療
原發性胃淋巴瘤的手術切除率和術後5年生存率均優於胃癌,並且對放射治療和化學治療均有良好的反應,故對原發性胃淋巴瘤應采用以手術切除為主的綜合治療。
由於原發性胃淋巴瘤缺乏特異性臨床征象,術前診斷和術中判斷的正確率較低,主要通過手術探查時活檢明確診斷,並按病變大小及擴展範圍確定其臨床分期,以進一步選擇合理的、適當的治療方案。
1、手術治療:手術原則基本上與胃癌相似。大多數學者對切除胃淋巴瘤的原發病灶持積極態度。
對於ⅠE和Ⅱ1E期的病變,因病灶較局限以手術治療為主,盡可能地根治性切除原發病灶及鄰近的區域淋巴結,術後輔以化療或放療,達到治愈的目的。Ⅱ2E、ⅢE及Ⅳ期的病人則以聯合化療與放療為主,若患者情況許可,應盡可能切除原發病灶,以提高術後化療或放療的效果,並可避免由此引起的出血或穿孔等並發症。
胃淋巴瘤的胃切除範圍應根據病變大小、部位、大體形態特征而定。一般對局限於胃壁的息肉或結節狀腫塊,行胃次全切除術。有時局限的淋巴瘤的邊界可能難於辨認,因此需要術中將切除標本的遠端和近端邊緣作冰凍切片檢查,如活檢有腫瘤,則需作更廣泛的切除。若腫瘤浸潤或擴展範圍過廣,邊界不清或胃壁內有多個病灶時,應行全胃切除術。對於術前或術中懷疑惡性淋巴瘤時,即使瘤體較大或周圍有粘連,也不應該輕易放棄手術,可在術中做活組織檢查,如確係惡性淋巴瘤則應力爭切除,因不僅在技術上是可能的,而且常可獲得較好的療效。甚至腫瘤較大須作全胃切除的,術後5年生存率仍可達50%。
胃惡性淋巴瘤可引起較嚴重的並發症,如梗阻、出血及穿孔等,若不能根治切除,也應爭取作姑息性切除;對不能根治病例的姑息性切除成功率約為50%。姑息性切除術不但有助於防止或解除並發症,而且其殘留的轉移瘤有自然消退的可能。亦有報道在姑息性切除術後輔以放療,部分病例仍可獲長期生存,因此對胃惡性淋巴瘤的姑息切除手術應較胃癌更為積極。對已不能施行姑息切除的病例,術中可將腫瘤定位後,予以術後放療,也常獲得一定的療效。淋巴結轉移是胃淋巴瘤的主要轉移途徑,約占50%,因此在根治手術中應注意對應區域淋巴結的清除。
2、放射治療:鑒於淋巴瘤對放射的敏感性,通常將放療作為手術切除後的輔助治療或作為對晚期病變不能切除時的治療。關於手術後放射治療的價值,人們意見不一,有些學者主張放射治療隻限於不能切除的病變及術後殘留或複發的腫瘤。而另一些學者則堅持認為不論腫瘤或淋巴結轉移與否都應接受術後放射治療,理由是外科醫生術中不可能正確估計淋巴結有無轉移或淋巴結轉移的程度。總之,放療成功的前提是需要精確的病灶定位及分期。一般照射劑量為40~45Gy,腫瘤侵犯的鄰近區域照射劑量為30~40Gy。
3、化學治療:原發性胃淋巴瘤有別於胃癌,其化療之敏感性已眾所周知。化學治療可作為術後輔助治療的一種手段,以進一步鞏固和提高療效。通常對惡性淋巴瘤采用聯合化療的方法。較常用且有效的聯合化療有MOPP、COPP及CHOP等方案。近年來,臨床或臨床實驗性治療所啟用的聯合化療方案亦相當多,除MOPP等方案外,主要有ABVD、CVB、SCAB、VABCD、M-BACOD等。據報道均獲較高的5年生存率。
化療前,應在全麵了解分析疾病的病理類型、臨床分期、病變的侵犯範圍及全身狀況等基礎上,製訂一個合理的治療方案,以增加療效,延長緩解期和無瘤生存期。
(1)MOPP方案:
氮芥6mg/m2及長春新堿1.4mg/m2第1、8天靜脈給藥。
丙卡巴肼(甲基苄肼)100mg/m2及潑尼鬆40mg/m2,第1~14天,每天口服給藥。
每28天為1個周期,連用6個周期以上。潑尼鬆(強的鬆)僅在第1、3、5周期給予。
(2)COPP方案:
環磷酰胺650mg/m2及長春新堿1.4mg/m2,靜脈給藥,第1、8天。
丙卡巴肼100mg/m2及潑尼鬆30mg/m2,口服,連續14天。
每28天為1個周期,共6個周期。
(3)CHOP方案:
環磷酰胺500mg/m2、多柔比星(阿黴素)40mg/m2及長春新堿1.4mg/m2,第1天靜脈給藥。潑尼鬆30mg/m2,第1~5天口服。
每21天為1個周期,共6個周期。
二、胃惡性淋巴瘤的預後
胃惡性淋巴瘤的預後與腫瘤的臨床分期(即具體包括腫瘤的大小、浸潤範圍、淋巴結轉移程度、有無遠處轉移)、腫瘤的病理組織類型以及治療方式等有關。
通常,腫瘤的臨床分期與預後的關係較腫瘤的組織類型更為密切。ⅠE期病人的5年生存率在75%以上,ⅡE期為50%左右,ⅢE期約31%,Ⅳ期約27%。
胃惡性淋巴瘤體積的大小與預後也有關,腫瘤直徑為5~8cm者,有80%可治愈,瘤體越大,治愈率就越低,直徑大於12cm者僅37%治愈率。
盡管有報道認為胃惡性淋巴瘤有淋巴轉移者手術後的5年生存率可達40%~50%,但一般認為以無淋巴轉移的療效顯著,其5年生存率較有淋巴轉移者約高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