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先天性胃憩室一般位於胃後壁賁門附近小彎側食管胃連接點下2~3cm內,多為真性憩室,占胃憩室70%左右,通常不伴有潰瘍、肉芽腫或腫瘤,因該處縱行肌薄弱而形成。繼發性胃憩室既有真憩室也有假憩室,大多由潰瘍、肉芽腫、腫瘤、手術等因素引起,多位於幽門前區。由於胃內壓力增加,如幽門梗阻而形成的憩室也稱為內壓性胃憩室,如因胃周圍粘連所致者,亦稱為牽引性憩室。胃底、胃體憩室相對少見,多由於胃外牽拉所致。胃憩室的發生與消化道其他部位憩室無關。
二、發病機製
真性憩室包括胃壁各層,即胃黏膜層、肌層及漿膜層,外形呈袋狀突出於胃壁,觸之柔軟,直徑2~4cm,也有直徑達9~10cm者。胃憩室黏膜半數正常,可有充血、糜爛、出血。因炎症使憩室壁增厚,或與周圍組織粘連,穿孔者少見。憩室也可發生黏膜壞死及癌變但罕見。少數憩室內有異位胰腺組織使黏膜不規則,應歸為先天性憩室,多見於胃小彎及幽門前區。假性憩室僅有胃黏膜及漿膜層,如黏膜層嵌入肌層而胃漿膜表麵無異常則稱為胃壁內憩室。
當憩室合並炎症時病人可有上消化道出血或穿孔。大多數消化道憩室病並無症狀,而是在檢查其他疾病時偶然發現的,而一旦出現症狀,則和憩室所在部位有關,如食管憩室病可有吞咽不利,結腸憩室病可有腹脹、腹瀉、便秘等。
1、引發局部炎症急性憩室炎可引起陣發性腹痛、腹脹、便秘、發熱、惡心、嘔吐等症狀,左半側腹部憩室發炎的症狀酷似闌尾炎,得名“左側闌尾炎”(一般闌尾炎在右下腹痛)。
2、全身中毒症狀憩室穿孔、膿腫、腹膜炎多因急性憩室炎治療不及時,加上引流不暢所致,多有全身中毒症狀。
胃憩室預防:
1、保持生活規律,飲食定時定量,易消化,進食細嚼慢咽、不易過飽,忌生冷與刺激性食物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吃飯定時定量,細嚼慢咽,避免過饑過飽,多吃容易消化的食物,適量運動,以增加胃腸蠕動,促進消化
2、采用普通藥物治療,如胃動力藥、腸道菌群調節劑、助消化藥、調節胃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藥等,但是,這類藥物,有很大的副作用,不可亂用,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最好對其副作用及禁忌有了解
活組織病理檢查有助於鑒別真性,假性憩室。
1、X線檢查:胃憩室主要依靠X線鋇劑造影檢查時發現,若憩室過小或檢查時不夠仔細,容易漏掉,采取仰臥右前斜位進行檢查,鋇劑易集中於胃底,同時可避免憩室陰影與胃底重疊,易於發現,賁門區的真性憩室有特征性的X線鋇劑造影所見:憩室多呈囊狀,直徑3~4cm,邊緣光滑,突出於胃外,有一窄長的頸與胃相連,立位檢查時,憩室內可出現液麵,多數病例可見黏膜皺襞自胃部經過頸部進入憩室內,在個別病例可見憩室內有潰瘍或黏膜的其他改變,憩室內的鋇劑排空較慢,當胃將鋇劑排空後,可仍有鋇劑停留在憩室內。
胃底憩室呈囊狀,有窄頸,並有胃黏膜伸入憩室內等特點,易與胃底小彎潰瘍相鑒別,但在胃小彎或幽門前區的憩室常有異位胰腺組織而使憩室內的黏膜不規則,易誤認為腫瘤,需結合胃鏡檢查確診。
2、胃鏡檢查、纖維胃鏡檢查:對診斷胃憩室有一定的幫助,胃鏡所見,憩室入口呈圓形,邊緣規則清楚,周圍黏膜完全正常而無浸潤現象,並可見黏膜皺襞直接進入囊內,並可在憩室口處看到有規律性的收縮,口的大小可以改變,甚至有時將口完全封閉,憩室內黏膜一般正常,有時有發炎及潰瘍形成。
胃憩室的食療方:宜進食易消化而少刺激性食物,服用抗分泌藥、胃黏膜保護劑及抗生素。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詳情請谘詢醫生)
一、治療
無症狀者不需要治療,無合並症者行內科治療。有症狀者宜進食易消化而少刺激性食物,服用抗分泌藥、胃黏膜保護劑及抗生素。如憩室內有食物瀦留,可在X線透視下尋找最佳位置做體位引流,以免食物長期刺激而發生憩室炎症、糜爛及潰瘍。如症狀嚴重經內科治療效果不好,憩室頸窄底寬,或並發潰瘍、穿孔,不除外癌變及大量出血時應進行手術治療,手術方法包括胃壁內翻縫合、單純憩室切除、部分胃切除等。賁門處憩室手術較困難,有時需胸腹聯合切口才能充分暴露。術後效果一般較好。
二、預後
症狀嚴重經內科治療效果不好,手術治療後效果一般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