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表明膽囊息肉的發病,因於情誌失調(壓抑、抑鬱、易怒)飲食所傷(過量飲食肥甘厚膩、過量飲酒)勞逸過度(勞累、勞神過度、安逸過度)感覺外邪(暑濕、風寒)等所致。肝膽疏瀉失職、氣機阻滯、血行不暢、膽汁泌排不利、濕熱蘊結、瘀血內停、日久形成症瘕、積聚之症。虛實夾雜。
膽囊息肉中最常見的是膽固醇性息肉,和膽固醇的代謝紊亂有關。膽固醇性息肉常是多發,並且較小,大多在3到5毫米,一般不超過1厘米,不會很快長大。在觀察過程中,息肉的數目可以有變化。有些息肉甚至可以脫落,隨著膽汁排出。但是偶爾也有單發的,隻有一個息肉,直徑也可以大於1厘米,不常見。膽固醇息肉不會惡性變成為膽囊癌,但是有時可以形成膽囊結石。如果沒有自覺症狀,不需要治療。
其次是炎性息肉,是因為膽囊的慢性炎症引起,所以常發生在膽囊結石,慢性膽囊炎的情況,不是真正的腫瘤。需要治療的是引起炎性息肉的病變,而不是炎性息肉本身。
可並發膽結石,膽囊癌。息肉樣膽囊癌占9%~12%,BUS特征為>10mm,單發為主(82%),多數位於膽囊頸部(70%),病變以中、低回聲為主約50%伴有膽石。具有上述特征時,應早期作根治性膽囊切除,應將膽囊管上下的結締組織及膽囊床的纖維脂肪組織一並清除。
大多數膽囊息肉的症狀與慢性膽囊炎相似,主要表現為右上腹輕度不適,伴有結石時可出現膽絞痛,但也有相當數量的患者並無症狀,隻是在做健康體檢時才被發現。一般認為,膽囊息肉是膽囊癌的誘發因素,近些年來國內外也有許多關於膽囊息肉癌變的報道,尤其在伴有結石時,癌變機率會明顯提高。
膽囊息肉在臨床上可分三個時期即:活躍增長期、相對穩定期、吸收消散期在治療中,一般都要經過“活躍增長期-相對穩定期-吸收消散期”的過程
膽囊息肉的臨床特點
發病率逐漸增高
隨著人類飲食結構多樣化和飲食節律非常化及環境汙染的加劇,膽囊息肉的發病率逐漸增高,如:高膽固醇飲食、長期酗酒、過多進食刺激性飲食、飲食規律紊亂如:早餐不吃好或不吃早餐、晚餐過盛、過多等不良飲食習慣、農藥過多、食品添加劑泛濫、電離輻射充斥空間等都和膽囊息肉的形成有直接和間接的關係,從而孕育了膽囊息肉的第一個特點-發病率逐漸增高。
隱蔽攻擊性強
膽囊息肉多無症狀,85%以上的患者都是在例行體檢中發現。在檢查上,3-4mm以下的息肉在CT和核磁共振中難以發現或常常漏診。
癌變率高
膽囊息肉的致命殺傷力在於突發癌變。從80-90年代,因形成的膽囊息肉的性質不同,癌變率逐漸增高。而在癌變中或癌變後,許多膽囊息肉患者沒有不適的感覺,不知不覺發展,不知不覺癌變,這也是膽囊息肉最可怕的特點。
禁酒及含酒精類飲料
酒精在體內主要通過肝髒分解,解毒,所以,酒精可直接損傷肝功能,引起肝膽功能失調,使膽汁的分泌,排出過程紊亂,從而刺激膽囊形成新的息肉或使原來的息肉增長,變大,增加膽囊息肉的癌變係數
飲食要規律,早餐要吃好
規律飲食,吃好早餐對膽囊息肉患者極其重要,人體內肝髒主管分泌膽汁,分泌的膽汁存儲入膽囊內,而膽汁的功能主要是消化油性食物,如果不吃早餐,則晚上分泌的膽汁利用不上,存留於膽囊內,膽汁在膽囊內滯留時間過長,即可刺激膽囊形成膽囊息肉或使原來的息肉增大,增多,所以早餐最好吃些含植物油的食品
低膽固醇飲食
膽固醇攝入過多,可加重肝膽的代謝,清理負擔,並引起多餘的膽固醇在膽囊壁結晶,積聚和沉澱,從而形成息肉,所以,膽囊息肉患者應降低膽固醇攝入量,尤其是晚上,應避免進食高膽固醇類食品如:雞蛋(尤其是蛋黃),肥肉,海鮮,無鱗魚類,動物內髒等食品
腹部檢查多無陽性體征。其診斷有賴於B型超聲或CT等影像學診斷。
高分辨力實時超聲顯像儀對PLG診斷率可達83.3%~93.5%,能檢出直徑2mm的病變,對小於5mm病變的檢出率為其它影像方法所不及。PLG超聲聲像圖表現為膽囊壁向腔內小結節狀或乳頭狀隆 起,呈等回聲或強回聲,後方無聲影,不隨體位改變而移動。超聲檢測能確定PLG數目、位置和大小,但難以確定病變性質。超聲診斷PLG的特異性達94.8%,但可因以下情況出現假陽性:膽囊皺折、膽沙、粘稠膽汁團、脫落的壞死組織及凝血塊。上述病變可通過改變體位加以鑒別。若病變較小,且位於膽囊頸部,或因合並結石而忽視了PLG的診斷,則出現假陰性。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測PLG內有無血 流信號及血流情況,有助病變的定性診斷。
口服膽囊造影對PLG的檢出率僅為13.5%~18.2%;由於PLG病變較小,故難以顯示。CT對PLG診斷率為75%~82%,且價格較貴,僅作為超聲的補充診斷手段。超聲內窺鏡由於不受腸道氣體及肥胖等因素影響,能清晰顯示膽囊壁三層結構,可提高膽囊癌早期檢出率,並可確定腫瘤浸潤深度,但對膽囊底部病變檢出率低,且目前臨床尚不能普及應用。
,宜多食各種新鮮水果,蔬菜,進低脂肪,低膽固醇食品如:香菇,木耳,芹菜,豆芽,海帶,藕,魚肉,兔肉,雞肉,鮮豆類等。
,宜多食幹豆類及其製品。
,宜選用植物油,不用動物油。
,少吃辣椒,生蒜等刺激性食物或辛辣食品
,宜用煮,蒸,燴,炒,拌,氽,燉的烹調方法,不用油煎,炸,烤,熏的烹調方法。
,山楂10克,杭菊花10克,決明子15克,煎湯代茶飲或飲用綠茶。
,平時喝水時,捏少許山楂,銀杏,絞股藍草放入水杯中當茶飲用。
規律飲食,吃好早餐對膽囊息肉患者極其重要,人體內肝髒主管分泌膽汁,分泌的膽汁存儲入膽囊內,而膽汁的功能主要是消化油性食物。
膽囊息肉病變臨床並不少見,手術是根治的方法,但並非所有膽囊息都需手術治療。因其病變類型不同,大小不一,疾病轉歸亦不盡相同,因此其手術適應症各家掌握也不一致。
手術時機選擇:膽囊息肉樣病變術前有時難以定性。根據膽囊息肉樣病變惡變可能性的高危因素我們提出下列手術指征:
(1)單發病變,大於10mm,蒂粗大者,尤其是位於膽囊頸部,年齡大於50歲。(2)多發病變,伴有膽囊結石,有症狀,年齡大於50歲。(3)單發病變,小於10mm,無症狀,年齡小於50歲,允許觀察、隨訪;病變增大或形態有變化則應手術治療。(4)多普勒彩超檢查病變有豐富血供提示為惡性新生物。(5)CEA(腫瘤標記物),測值明顯升高且除外其它胃腸道腫瘤者。(6)膽囊息肉樣病變,有明顯症狀且反複發作者。(7)對直徑小於5mm無症狀病人應間隔3到5個月隨訪檢查。一旦病變增大或症狀明顯亦須行手術治療。
膽囊息肉的治療機理
一、矯正形成息肉膽汁,阻止息肉的生長與再生成。
二、改變病灶局部微環境,切斷息肉營養供給,使瘤體從根部幹枯、萎縮壞死“ 瘤亡蒂落 ”,通過體腔隨大便排出體外。
三、活性成份附著瘤體表麵,浸入息肉組織體內直接殺滅細胞,使其失活,不得複生。化腐生肌,修複基底組織,恢複胃、腸功能。
四、全麵調整人體免疫功能,糾正機體失衡狀態,護膽調息方通過激活和增強人體的免疫係統(包括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使其增加體液免疫對致息因子的監控,促進淋巴細胞、單核吞噬和巨噬細胞對息肉組織的吞噬作用,糾正膽囊致息內環境調節,調整致息與抑息基因至正常平衡狀態,從而治愈膽囊息肉。該療法以調整、逆轉患者整體病態因素、平衡陰陽入手,可從根本上使膽囊息肉逐漸縮小、吸收,最終完全消失,從而達到徹底康複的目的。臨床經數萬例觀察,療效顯著,一般1—3個月可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