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黃疸型肝炎是急性病毒性肝炎的一個類型,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消化道傳染病,中醫藥在防治急性黃疸型肝炎方麵療效卓著,需要辨證論治,你可以找有經驗的中醫治療,足夠的休息,營養為主,輔以適當藥物,避免飲酒,過勞和損害肝髒藥物。
1、損害肝髒。由於肝炎病毒侵犯肝髒,並在肝細胞內不斷複製。在機體的免疫反應作用下,一起損害肝細胞,使肝細胞水腫、破壞使肝髒組織發生炎性侵潤,充血、水腫、滲出、肝細胞變性和壞死等一係列變化。這樣就影響了肝組織的正常狀態和結構,損害了肝髒的膽紅素代謝的各種功能。
2、危及生命。產生黃疸的物質叫膽紅素,它有兩種形式:一種是脂溶性的,另一種是水溶性的。前者可以沉著到腦神經核上,越積越多,影響神經的功能,能引起危害極大的核黃疸。核黃疸輕者會影響人的大腦,重者當時就會危及生命。水溶性膽紅素的毒性雖小,但是能引起這種膽紅素升高的肝膽疾病對人體的危害性超過它本身的毒性。 所以,膽紅素無論脂溶性或水溶性,無論它們的毒性大小,都是人體內應該消除的垃圾,該消除時必須消除,自身不能清除時,應請醫生幫助消除。
3、易引起的並發症。本病的轉歸與黃疸的性質、體質強弱、治療護理等因素有關。陽黃、陰黃、急黃雖性質不同,輕重有別,但在一定條件下可互相轉化。陽黃若患者體質差,病邪重,黃疸日益加深,迅速出現熱毒熾盛症狀可轉為急黃;陽黃也可因損傷脾陽,濕從寒化,轉為陰黃;陰黃重感濕熱之邪,又可發為陽黃;急黃若熱毒熾盛、內陷心包、或大量出血,可出現肝腎陽氣衰竭之候;陰黃久治不愈,可轉為積聚,鼓脹。
1、食欲減退,厭油。這是大多數肝炎病人都有的症狀,尤其是黃疽型肝炎病人表現更嚴重。
2、疲乏無力。
3、尿黃如茶。
4、發熱急性黃疸型肝炎早期常有發熱,多在37.5—38.5攝氏度,高熱者少見,一般持續3—5天。
5、肝區痛。肝炎病人常常訴說肝區痛,涉及右上腹或右背部,疼痛程度不一,有的脹痛、鈍痛或針刺樣痛,活動時加劇,且時間不一;有時左側臥位時疼痛減輕。
第一點,人們可以注射疫苗,以免黃疸型肝炎來襲
第二點,人們要做好自己的個人衛生
第三點,如果人們的家中有對可疑患的黃疸型肝炎小兒,應及時到醫院進行檢查,並做有關肝功能係列檢查,以早期明確診斷
當出現黃疸首先應鑒別黃疸的類型,先判斷是肝細胞性黃疸,阻塞性黃疸,還是溶血性黃疸。然後再檢查肝功能、血脂、血常規、尿常規、凝血功能等。
1.如果患者常規中紅細胞(RBC)、血紅蛋白(Hb)數值下降,尿常規中隱血試驗陽性、尿膽原增加及尿膽紅素陰性,TB升高,DB基本正常,ALT、AST、ASP、GGT、ALB及PT正常,應考慮為溶血性黃疸,再進一步作可引起溶血性疾病的相關檢查,此時患者應至血液科進一步檢查治療。
2.假如患者肝功能正常,肝紅素(TB)、直接膽紅素(DB)、轉氨酶(ALT和AST)、堿性磷酸酶(ALP)及γ-穀氨酰轉移酶(GGT)均增加,DB/DT在30%-40%之間,凝血酶原時間(PT)延長,白蛋白(Alb)降低,尿常規可見尿膽紅素及尿膽原不同程度的升高。即可考慮為肝細胞性黃疸,可引起肝細胞性黃疸的疾病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等進一步檢查。
3.當患者TB升高,DB明顯升高,DB/DT大於50%,ALP、GGT明顯升高,尿常規尿膽紅素也明顯升高,但尿膽原減少或消失,應考慮阻塞性黃疸的可能,可能過B超CT、MRI、 ERCP及肝穿刺活檢等檢查以確定為肝內淤膽抑或肝梗阻。
(1)忌脂肪及膽固醇高的食物因肝功能不佳時,膽汁分泌減少,影響脂肪消化,以致在肝內沉積,容易形成脂肪肝。故肝炎患者忌食肥肉、重油(動物脂肪)、蛋黃、腦、動物內髒等,
(2)忌高嘌呤及含氮浸出物高嘌呤食物如豬肝、腎、菠菜、黃豆、碗豆等,因嘌呤代謝在肝內氧化生成尿酸,需要腎排出;含氮浸出物如肉湯、魚湯、雞湯等食後也要在肝髒進行代謝,排出廢物。故肝炎病人食後會增加肝髒負擔,而致肝功能嚴重損傷,使病人難以康複,故忌食。
(3)忌辛熱刺激之物辛辣之物如辣椒、辣醬、洋蔥、胡椒粉、咖喱粉能助火,破壞肝細胞,加重炎症。酒及刺激性飲料(咖啡、可可、濃茶)有興奮性作用,而肝炎病人肝功能低下,解毒作用減弱;同時需要修複破壞的細胞,這些食物食後無益。
(4)忌用油煎、炒、炸食物由於脂肪燃燒產生丙烯醛,此為一種具有刺鼻臭味的氣體,它能經血循環至肝髒,刺激肝實質細胞。馬爾沙卡教授認為,它能反射性引起膽道痙攣,並刺激膽道,減少膽汁分泌,故不利於肝髒代謝活動進行而忌用。 (5)忌粗纖維食物如卷心菜、大白菜、韭菜等,這類食物能促進膽囊收縮素產生,引起膽囊強烈收縮,但膽道口括約肌不能鬆弛,而影響膽汁流出
水衝擊療法:黃疸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體內往往有水的代謝失調,組織內有水分瀦留現象。在治療過程中使水分充分排出,同時讓病人另飲水,或輸給較大劑量維生素C的葡萄糖液,以移換排出的水分。如此反複施行,可衝洗瘀積在肝內、血液內及組織內的膽紅質,使之由尿排出,從而縮短黃疸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