潰瘍病大出血是潰瘍侵蝕基底血管破裂的結果,血管的側壁破裂較之斷端出血不易自行止血。有時由於大出血後血容量減少,血壓降低,血管破裂處血塊形成,出血能自行停止,但約有30%病例可出現第二次大出血。多數患者在出血前有潰瘍病史,約10~15%潰瘍病大出血患者,在出血前無潰瘍病症狀。
治療不及時急性大出血伴有休克,嚴重者導致死亡,大出血可以合並穿孔或幽門梗阻。急性大出血如超過1000ml時,可出現心悸、頭昏、冷汗、暈厥、皮膚濕冷、心率增快、脈搏細速等失血性周圍循環衰竭的表現,甚至煩躁不安、譫妄,心率常超過120次/min,血壓顯著降低,可發生休克。發熱患者可有低熱,體溫常不超過38.5℃。
以下為潰瘍病大出血的具體臨床表現:
一、柏油樣便與嘔血:多數發病突然,出血多不伴有腹痛,患者大多先感覺惡心、眩暈及上腹部不適,隨即嘔血或柏油樣便,或兩者同時發生。
二、休克:當失血量在400毫升時,出現休克代償期、麵色蒼白、口渴、脈搏快速有力、血壓正常或稍高,當失血在800毫升時,可出現明顯休克現象:出冷汗、脈搏細快、呼吸淺促、血壓下降。
三、貧血:大量出血,血紅蛋白、紅細胞計數和紅細胞壓積均下降。
潰瘍病大出血的預防主要是積極治療潰瘍病
首先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戒除不良的嗜好,其次要做好飲食調節,定時定量進餐,食營養豐富,易於消化的食物,不宜進食刺激性食物和酸性食物,避免使用對胃有損害的藥物
再之,一定要堅持有規律的治療,才能有效控製複發
同時應積極治療胃,十二指腸炎症,此外,還須進行藥物預防,定期服用維生素A、C、E等藥物,促進上皮細胞及結締組織的修複,增加機體的抗病能力
臨床上檢查潰瘍病大出血可用以下方式:
一、鋇餐檢查:對診斷潰瘍病有70%~90%的準確性。但在休克狀態下,病人不能站立或胃內存積大量血凝塊時,不宜進行。一般主張病情穩定48h以後再作此項檢查,而且檢查時不宜按壓,鋇劑存在胃腸中對動脈造影有礙觀察其結果,應事先考慮。目前在診斷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中已不作為首選檢查方法,而選擇急診胃鏡檢查。
二、選擇性動脈造影:對大出血亦有助於定位診斷,對慢性小量出血陽性率不高。有的醫院以此作為首要診斷步驟,失敗後再作鋇餐或其他檢查。
三、放射性核素掃描:常用99mTc標記紅細胞,靜脈注入後在出血處溢出並聚集在胃腸道中。掃描探知胃腸道中的放射性信號,指示消化道出血所在。但有時難以精確定位。
四、內窺鏡檢查。
潰瘍病大出血采用少粗纖維或無粗纖維的食物,飲食溫度應偏冷,以手臂及口唇接觸時感覺涼為宜,應選擇易消化、富含蛋白質食物。選擇優良的蛋白質,例如雞蛋、牛奶、肉類、家禽類等,應占每日蛋白質總量的一半以上。植物性蛋白質則以分離萃取的黃豆蛋白粉末,效果會比較好。
潰瘍病大出血患者多數經一般治療,如輸血補液、冷生理鹽水洗胃、內窺鏡下注射腎上腺素、激光凝固或選擇性動脈注射血管收縮劑等治療,出血可以停止。但也有約5~10%病人出血仍繼續。
如有下列情況,應考慮手術治療:
一、急性大出血,伴有休克現象者,多係較大的血管出血,難以自行止血。
二、在6~8小時內輸入血液600~1000毫升後情況不見好轉,或暫時好轉而停止輸血後又再度病情惡化者。
三、不久前曾發生類似的大出血者。
四、正在內科住院治療中發生大出血者,表示潰瘍侵蝕性大,非手術治療不易止血。
五、年齡在50歲以上或有動脈硬化者,估計出血難以自行止血。
六、大出血合並穿孔或幽門梗阻。
需要手術治療的患者,應積極輸血、抗休克等,最好爭取在出血24小時內進行效果較好,若拖延到病情十分危險時再手術則死亡率較高。老年患者應爭取較早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國內普遍采用包括潰瘍在內的胃大部切術,不但切除了潰瘍,製止了出血,而且也治療潰瘍病,為一理想的手術方法。在切除潰瘍有困難應予曠置,但要貫穿結紮潰瘍底出血動脈或其主幹。在病人病情危重,不允許作胃大部切除時,可采取單純貫穿結紮止血法。近年來有人對十二指腸潰瘍出血,在貫穿結紮潰瘍出血處理後,再施行迷走神經切斷加引流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