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地圖 網友投稿

疾病大全

當前位置: 首頁> 疾病大全> 上腹> 輸血後肝炎

輸血後肝炎簡介

相關問答

  凡是由於輸血及血液製品引起受血者發生肝炎,或雖無肝炎的臨床症狀及體征,但有陽性的血清學標誌者,稱為輸血後肝炎(PTH)。甲型和戊型肝炎主要經消化道傳播,不轉成慢性肝炎或慢性病毒攜帶者,所以一般不引起輸血後肝炎,但個別受血者,接受正處於潛伏期獻血者的血液後,也可能引起輸血後甲型或戊型肝炎。

  乙型、丙型、丁型及庚型肝炎主要經血液傳播,可引起慢性肝炎或慢性肝炎病毒攜帶者。其中丁型肝炎病毒是一種有缺陷的RNA病毒,往往存在於HBV感染的宿,主體內丁型肝炎病毒(HDV)在乙型肝炎病毒(HBV)的輔助下才可發生肝炎。HDV可與HBV同時感染,在感染的基礎上再次感染,從而加重乙肝或促使乙肝發生爆發性肝炎。對獻血者的檢測一般不考慮甲、戊、丁型肝炎,而著重於極易通過血液傳播的乙型、丙型和庚型肝炎。

  當前我國的輸血後肝炎中90%以上是丙型肝炎,幾年前輸血後丙型肝炎曾是臨床輸血的嚴峻問題,近年因輸血管理的進步已有很大緩解。血製品的丙型肝炎病毒(HCV)汙染率也有很大降低。

【詳情】

01輸血後肝炎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輸血後肝炎是怎麼引起的?簡述以下三種類型的輸血後肝炎:

 一、輸血後乙肝

  HBsAg是乙肝病毒最常見、最重要的標誌,檢測HBsAg是我國獻血者篩查的常規項目之一。目前采用酶免疫分析法(EIA),通過篩查獻血者HBsAg,大大降低了輸血後乙肝的發生,但仍不可能完全防止。原因:

  1、急性肝炎處於潛伏期,HBsAg未出現或濃度低;

  2、慢性肝炎攜帶者HBsAg可能低於檢測水平;

  3、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基因突變;

  4、檢測技術性錯誤;

  5、非輸血途徑傳播;

  6、傳染性強,0.00004ml含有HBV的血液足以使人發生感染。

  輸入HBV(+)血液是否感染,取決於感染的病毒量和受血者的免疫水平。有人在80年代的一次調查中發現:hbsag(+)的受血者HBV感染率50.0%,隻有1例發生輸血後肝炎,並且是暴發性肝炎;接受抗hbc(+)供血21.4%和接受hbsas(—)/抗hbc(—)供血5.9%的受血者發生了感染,都是一過性無症狀感染,無顯性肝炎。可能hbsag(—)血液的病毒含量低,實際上這樣的傳播很少在臨床檢出。

  顯性的輸血後乙型肝炎多呈急性。因輸血感染的病毒量大,不少輸血後肝炎呈暴發性經過;暴發性乙型肝炎中約有1/4由於輸血,其中45%-60%由hbv引起。

  二、輸血後丙肝

  1989年9月在日本東京舉行的國際非甲非乙型肝炎學術會議上,正式將NANBH分為HC和HE。據報道,輸血後肝炎(PTH)中90%是PTH-C型,其中50%-60%的PTH-C可發展為慢性肝炎,在慢性肝炎中,有20%發展為肝硬化和原發性肝癌。美國早期研究資料PTH-C發生率為21%,現在降到1%-4%。我國正常人群中抗HCV陽性率為1.35%,而各地的獻血者陽性率報道也不一致。

  臨床表現急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的潛伏期為2-26周,平均7-4周,40%-75%是無症狀的,隻有發現穀丙轉氨酶(ALT)升高,以及血清學檢測HCV的RNA才會被偶然發現。如果有症狀,一般較輕。對丙型肝炎自然病程的研究表明,有大約50%(30%-60%)的急性HCV感染者將演變為病毒的持續攜帶態。由於其存在病毒血症,因而可成為重要的傳染源。慢性丙型肝炎包括慢性遷延性肝炎和慢性活動性肝炎,可由急性肝炎演變而,也可隱匿發病。與乙型肝炎相比,丙型肝炎具有更強的慢性化傾向,約有20%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將在20-30年內發展為肝硬變,這些患者在未來10年內可發展為肝癌。重型肝炎發生率和病死率均較乙型肝少。

  三、輸血後庚肝

  庚型肝炎病毒是利用現代分子病毒學技術,從肝炎病人分離的2株疑似肝炎病毒,分別稱為GBV-C型和HGV,序列分析表明,核苷酸和氨基酸水平同源性分別為85%和95%,因此GBV-C和HGV為同一病毒不同分離株,與HCV具有相似的結構基因。

  傳播途徑已被證實可以通過輸血傳播,易感者包括接受血液透析者,以及接觸血源的醫務人員;此外,靜脈注射毒品是另一重要途徑。靜脈注射毒品的患者中,血清庚型肝炎病毒RNA檢出率達11.6%;懷孕婦女感染了庚型肝炎病毒,母嬰傳播率最高可達33%。由此可見,庚型肝炎的預防重點是把好輸血關,早期檢測,早期防治。

02輸血後肝炎容易導致什麼並發症

  大約50%(30%-60%)的急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將演變為病毒的持續攜帶態。由於其存在病毒血症,因而可成為重要的傳染源。慢性丙型肝炎包括慢性遷延性肝炎和慢性活動性肝炎,可由急性肝炎演變而,也可隱匿發病。與乙型肝炎相比,丙型肝炎具有更強的慢性化傾向,約有20%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將在20-30年內發展為肝硬變,這些患者在未來10年內可發展為肝癌。

  庚型肝炎可與其他肝炎病毒聯合感染,其中以合並乙型肝炎病毒(HBV)、HCV感染者居多。據統乙肝和丙肝患者中分別有10%-20%的人同時感染GBV-C/HGV。在我國,有調查表明,臨床乙肝、丙肝、非甲戊型肝炎中GBV-C/HGV的感染率分別為9%、10%和17%。雖然GBV-C/HGV能夠引起慢性感染和病毒血症,但很少引起肝細胞的炎症,而且大多數感染的人都沒有症狀,穀丙轉氨酶(ALT)水平通常是正常的。

03輸血後肝炎有哪些典型症狀

  輸血後肝炎患者常見的症狀為:全身乏力,不想吃飯,發燒、惡心、嘔吐,怕吃油膩食物,上腹部發堵或飽脹不適,尿黃明顯等。患肝炎後,由於肝細胞的功能受到影響,排膽紅素的能力下降,使膽汁不能按照正常通路排到小腸,使血液中的膽紅素增加。因此,肝炎病人常常出現黃疸、尿黃等現象。由於肝髒發炎腫脹,肝表麵的肝包膜過於緊張,病人會出現肝區疼的現象。

  慢性肝炎及肝硬化病人還常常有性機能減退的表現。例如,男性病人可能性欲下降或消失,陰毛、腋毛可減少和脫落,睾丸萎縮變小,陽痿,不育,乳房增大以及發生肝掌、蜘蛛痣等;女性病人可引起月經不調,如月經不準期、月經過少或過多、閉經、痛經等。這類現象是由於肝髒對性激素的調節功能減退,致使性激素失調所引起的。重症肝炎及肝硬化病人,因為門脈壓力升高等原因,都可使病人出現水腫或腹水。

  肝炎病人常見的體征有:

1、肝髒腫大。絕大多數都會有不同程度的肝髒腫大,一般在肋弓下1~3厘米,但重症肝炎病人由於肝細胞大量壞死,肝髒不僅不腫大,反而往往有不同程度的縮小。

 2、肝髒壓痛及叩擊痛。肝髒腫大伴有壓痛及叩擊痛,是肝炎最重要、最常見到的體征。

  3、黃疸。黃疸輕者,往往僅有白眼珠(鞏膜)發黃;黃疸較重者,全身皮膚都可有明顯黃染。

  4、脾髒腫大。急性肝炎病人,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脾髒腫大。

5、肝掌及蜘蛛痣。

6、麵色灰暗。慢性肝炎及肝硬化病人常常麵色灰暗、沒有光澤,或者麵色發黑。

04輸血後肝炎應該如何預防

  輸血後肝炎如何預防?一般認為本病的發生與血液的來源、血製品的滅活處理及製備方法有關一般認為,如果不進行篩選的話,職業獻血員的血液常比真正誌願獻血者的血液引起輸血後肝炎的危險性大;不經過滅活處理的血製品比經過滅活處理的要大;混合血漿比單份血漿要大;這是因為職業獻血員的文化衛生水平常比較低,特別是經過反複獻血,被感染的機會較大:尤其是單采血漿還輸血球的獻血員中,其抗HCV陽性率可達50%以上因此,輸不經篩查獻血員的血很容易發生輸血後肝炎血製品滅活處理不嚴或不經滅活消毒,存在肝炎病毒的可能性較大,輸了這種血後,輸血後肝炎發生的可能性也較大混合血漿中隻要有一份丙肝病毒陽性就可以汙染整個血漿,當然混合血漿的危險比單份血漿大

  輸血後肝炎除與上述因素有關外與受血者機體抵抗力、輸血次數和輸血量也有關係受血者機體抵抗力越低下,輸血次數和輸血量越多,輸血後肝炎的發生率也越高因此,做好血製品的滅活和獻血員的篩查工作,改進血製品製備辦法,提倡成分輸血,嚴格掌握輸血指征,不濫輸血製品,對防止輸血後肝炎十分重要

05輸血後肝炎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輸血後肝炎應該做哪些檢查?簡述如下:

  一、血象

  白細胞總數正常或稍低,淋巴細胞相對增多,偶有異常淋巴細胞出現。重症肝炎患者的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均可增高。部分慢性肝炎病人中血小板減少。

  二、肝功能試驗

  肝功能試驗種類甚多,應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進行。

  1、黃疸指數、膽紅素定量試驗。黃疸型肝炎上述指標均可升高。尿檢查膽紅素、尿膽原及尿膽素均增加。

  2、血清酶測定。常用者有穀丙轉氨酶(ALT)及穀草轉氨酶(AST),血清轉氨酶在肝炎潛伏期、發病初期及隱性感染者均可升高,故有助於早期診斷。業已證實AST有兩種,一為ASTs,存在於肝細胞質中,另一為ASTm,存在於肝細胞淺粒體中。當肝細胞廣泛壞死時,血清中ASTm增高,故在重症肝炎時以ASTm增加為主。由於ASTm的半衰期短於ASTs,故恢複也較早,急性肝炎中ASTm持續升高時,有變為慢性肝炎可能。慢性肝炎中ASTm持續增高者,應考慮為慢性活動性肝炎。穀胱甘肽-S-轉移酶(GST)在重症肝炎時升高最早,在助於早期診斷。果糖1、6-二磷酸酶是糖原合成酶之一,各型慢性肝炎血清含量明顯升高。血清鳥嘌噙酶(GDA)與ALT活性一致,並具有器官特異性。

  3、膽固醇、膽固醇酯、膽鹼脂酶測定。肝細胞損害時,血內總膽固醇減少,梗阻性黃疸時,膽固醇增加。重症肝炎患者膽固醇、膽固醇酯、膽鹼脂酶均可明顯下降,提示預後不良。

  4、血清蛋白質及氨基酸測定。慢性活動性肝炎時,蛋白電泳顯示γ-球蛋白常>26%;肝硬化時,γ-球蛋白可>30%。但在血吸蟲病肝硬化、自身免疫性疾病、骨髓瘤、結節病等γ-球蛋白百分比均可增高。

  5、血清前膠原Ⅲ(PⅢP)測定。血清PⅢP值升高,提示肝內有纖維化將形成,可能文獻報道其敏感性為31.4%,特異性為75.0%,PⅢP正常值為

  三、血清免疫學檢查

  1、甲型肝炎:測定抗HAV-IgM對早期診斷有價值;判斷有無乙型肝炎感染:HBV標誌(HBsAg、HBEAg、HBCAg及抗-HBs、抗-HBe、抗-HBc);確定乙型肝炎病人體內有無HBV複製:HBV-DNA、DNA-P及PHSA受體測定;急性乙型肝炎的診斷:高滴度抗HBc-IgM陽性。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中前S抗原在肝細胞中的定位:用組織化學及固相放射免疫測定可研究;抗-前S1陽性可作為急性乙型肝炎早期診斷指標,抗-前S2可為肝炎恢複的指標

  2、丙型肝炎常有賴排隊甲型、乙型、戊型及其他病毒(CMV、EBV)而診斷,血清抗HCV-IgM或/和HCV-RNA陽性可確診。

  3、丁型肝炎的血清學診斷有賴於血清抗HDV-IgM陽性,或HDAg或HDVcDNA雜交陽性;肝細胞中HDAg陽性或HDVcDNA雜交陽性可確診。

  4、戊型肝炎的確診有賴於血清抗HEV-IgM陽性,或免疫電鏡在糞便中見到30~32nm病毒顆粒。

  多聚酶鏈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是一種高特異性和高靈敏度檢測病毒性肝炎的新方法。PCR是試管內特異性DNA在引物(primer)作用下的多聚酶鏈反應,在幾小時內能合成百萬個同一種DNA,大大增加試驗的靈敏度和特異性。在病毒性肝炎時,因血清中病毒含量太少,目前檢測方法尚不夠靈敏,易造成漏診。而PCR能檢測血清中病毒含量104/ml時亦能呈陽性反應,大大提高了檢測的靈敏度。PCR最初應用於乙型肝炎的診斷,目前對丙型肝炎亦可用此法檢測而確診。

  四、肝穿刺病理檢查

  對各型肝炎的診斷有很大價值,通過肝組織電鏡、免疫組化檢測以及以KnodellHAI計分係統觀察,對慢性肝炎的病原、病因、炎症活動度以及纖維化程度等均得到正確數據,有利於臨床診斷和鑒別診斷。

06輸血後肝炎病人的飲食宜忌

  輸血後肝炎患者的飲食以合乎患者口味、易消化的清淡食物為宜,應含多種維生素,有足夠的熱量及適量的蛋白質。蛋白質攝入爭取達到每日1-1.5g/kg,適當補充維生素B族和C,進食量過少時可以靜脈補充葡萄糖及維生素C,不強調高糖及低脂肪飲食。

  1、提供適當的熱量。

  2、足量的蛋白質供給可以維持氮平衡,改善肝髒功能,有利於肝細胞損傷的修複與再生。

  3、供給適量的碳水化物。碳水化物應提供總熱量的50-70%,適量的碳水化合物不僅能保證慢性肝炎病人總熱量的供給,而且能減少身體組織蛋白質的分解,促進肝髒對氨基酸的利用,增加肝糖原儲備,增強肝細胞的解毒能力。

  4、適當限製脂肪飲食。脂肪是三大營養要素之一,其所提供的不飽和脂肪酸是身體的必需營養素,其他食物無法代替,所以不必過分地限製。另外,攝入適量的脂肪有利於脂溶性維生素(如維生素A、E、K等)等的吸收。由於慢性肝炎病人的食欲下降,經常合並膽囊疾病,脂肪性食物常常攝入不足,慢性肝炎病人需要進食適當量的脂肪食物,但過度限製脂肪是不合適的。全日脂肪供給量一般在40-60g,或占全日總能量的25%左右為宜。對伴有脂肪肝、高脂血症者、膽囊炎急性發作期的慢性肝炎病人則應限製脂肪。

  5、補充適量的維生素和礦物質。維生素對肝細胞的解毒、再生和提高免疫等方麵有重要作用。維生素常作為慢性肝炎的輔助治療藥物。補充維生素主要以食物補充為主,在攝入不足的情況下,適量補充維生素製劑還是有益的。慢性肝炎患者容易發生缺鈣和骨質疏鬆,堅持飲用牛奶或適當服用補鈣藥物是有必要的。

  6、戒酒,避免損害肝髒的物質攝入。乙醇能造成肝細胞的損害,慢性肝炎病人肝髒對乙醇的解毒能力下降。即使少量飲酒也會加重肝細胞損害,導致肝病加重,因此肝炎病人應戒酒。

07西醫治療輸血後肝炎的常規方法

  輸血後肝炎的治療方法是什麼樣的?介紹如下:

  1、甲型、戊型病毒性肝炎治療均不需抗病毒治療,主要以支持治療,輔以適當保肝藥物如甘草酸製劑、水飛薊素類、還原型穀胱甘肽、多烯磷脂酰膽堿等,避免飲酒、疲勞,避免使用損肝藥物。強調早期臥床休息,至症狀明顯減退,可逐步增加活動,以不感到疲勞為原則。需住院隔離治療至起病後3周,臨床症狀消失,血清總膽紅素在17.1umol/L以下,穀丙轉氨酶(ALT)在正常值2倍以下時可以出院,但出院後仍應休息1-3月,恢複工作後應定期複查半年至1年。

  2、丙型病毒性肝炎,無論急性還是慢性,隻要丙型肝炎病毒(HCV)的RNA能夠檢測到就需進行抗病毒治療。標準的抗病毒治療方案是聚乙二醇化幹擾素加利巴韋林,若經濟條件不允許用聚乙二醇化幹擾素,也可用普通幹擾素來代替,療程根據患者在治療的4周、12周及24周時的應答情況來確定(即應答直到的治療——RGT治療)。對於應答不佳的基因型為1型患者還可以考慮加用直接作用的抗病毒藥物,如博賽匹韋(Boceprevir,BOC)或特拉匹韋(Telaprevir,TVR)治療。

相關文章

微信掃一掃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