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腸炎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1、環境因素
病毒性腸炎的傳播途徑主要通過人傳人,經糞—口或口—口傳播,亦可能通過水源汙染或呼吸道傳播。成人輪狀病毒胃腸炎(流行性腹瀉)常呈水型暴發流行,也可通過生活接觸傳播。
2、病毒感染
普通輪狀病毒主要侵犯嬰幼兒,以9~12月齡發病率最高,6月齡以下少見。成人腹瀉輪狀病毒則普遍易感,但主要在青壯年中造成流行。
3、氣候因素
病毒性腸炎發病有明顯的季節性。發病高峰在秋冬寒冷季節(12月~2月),但熱帶地區季節性不明顯。輪狀病毒成人腹瀉可在一年四季發生,但流行和暴發在我國多發生於4~7月。
病毒性腸炎的並發症主要有以下幾種:
1、中毒性腸擴張
中毒性腸擴張多發生在全結腸炎的病人,死亡率可高達44%,而且還易並發腸穿孔,多為腸穿孔嚴重型。
2、便血
便血的多少也是衡量病情輕重的指標。另外,長期慢性出血很容易引起缺鐵性貧血,這時一定要注意及時進行輸血治療。
3、腸息肉
慢性腸炎患者超過五年,可引發腸息肉。
病毒性腸炎一般起病較急,主要表現為腹瀉,排黃色水樣便,無黏液及膿血,量多,多數伴有發熱。患兒早期可能出現呼吸道症狀。成人感染者發熱及呼吸道症狀較兒童少。其他症狀有腹脹、腹鳴、腹痛和惡心、嘔吐等,也可有全身乏力、酸痛、頭暈、頭痛等症狀。腹瀉重者可發生等滲性脫水、代謝性酸中毒和電解質紊亂。
病毒性腸炎應及早發現並隔離病人,並對病人糞便應消毒處理嬰兒室應有嚴格的消毒隔離製度,並提倡母乳喂養嬰兒對6-24月齡幼兒口服含各型輪狀病毒的減毒疫苗,可刺激局部產生IgA抗體,為目前最為有效的預防措施
病毒性腸炎在確診時,除依靠其臨床表現外,還須借助化學檢查。主要的檢查方法有以下幾種:
一、血常規
外周血白細胞總數及分類大多正常,少數偏高,分類淋巴細胞增加。
二、大便常規及培養大便鏡檢
大多無特殊發現,少數可見少量白細胞,培養無致病菌生長。
三、特異性診斷實驗
1、取糞便作直接或免疫電鏡檢查,可發現輪狀病毒顆粒。
2、用酶聯免疫附試驗或免疫酶斑試驗檢測糞便上清液中的病毒抗原,具有較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
3、從糞便中提取病毒RNA進行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和銀染色,檢查有無輪狀病毒的RNA電泳圖譜,既有診斷價值,又可區別不同型病毒感染。
4、血清學檢測。感染後5天,血中可檢測出特異性IgM抗體,有助於本病診斷。
病毒性腸炎患者在飲食方麵,應注意以下幾點:
1、食物應以易消化,質軟少渣,無刺激性為宜。少渣食物可以減少腸蠕動,使腹瀉得以緩解。可進食雞蛋、細掛麵、爛米粥等。
2、為改善營養狀況和腸道環境,要在症狀緩解後給予高蛋白、高熱量的飲食,還應供給富含維生素、無機鹽、微量元素的食物,尤其是含維生素C、維生素B豐富的食物,以補充體力、滋養身體。
3、適當控製脂肪。在膳食中不要用多油食品及油炸食品。烹調要少用油,采用蒸、氽、燴、燜等方法。忌食豬油、羊油、奶油、牛油、核桃仁等多脂肪食物,以免加重腹瀉。
4、忌生冷瓜果。本病患者多為脾胃素虛、腎陽衰弱,如果多吃生冷食物、寒性瓜果,會進一步損傷脾腎陽氣,使脾胃運動無力,寒濕內停,同時這些食品本身性質滑利,會加重腹瀉腹痛。
中醫在治療病毒性腸炎時,主要分為以下兩種:
1、寒濕型
主證:泄瀉清稀,甚或水樣,腹痛腸鳴,脘悶惡心,或兼惡寒發熱,頭痛鼻塞,肢體酸痛,舌苔薄白或微膩,脈濡緩。
治法:芳香化濕,解表散寒。
處方:藿香正氣散加減。
組成:藿香10g,厚樸6g,陳皮10g,茯苓10g,蒼術10g,法夏10g,苡仁15g,白芷10g,車前子10g,甘草3g。
2、濕熱型
主證:泄瀉腹痛,瀉下急迫,或瀉而不爽,糞色黃褐,肛門灼熱,煩熱口渴,苔黃膩,脈濡數或滑數。
治法:清熱化濕,升清降濁。
處方:葛根芩連湯加減。
組成:葛根log,黃連3g,黃芩log,銀花10g,茯苓10g,神曲log,車前子log,甘草3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