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地圖 網友投稿

疾病大全

當前位置: 首頁> 疾病大全> 下腹> 脾氣虛

脾氣虛簡介

相關問答

  脾氣虛證是指脾氣不足,失其健運所表現的證候。多因飲食不節,勞累過度,久病耗傷脾氣所致"脾氣虛"一詞出於《內經》 ,如《靈樞·天年》篇中有"七十歲,脾氣虛,皮膚枯"的論述。其後曆代醫家對脾氣虛證進行深入研究及發揮,指出脾主運化,是氣血生化之源,為後天之本。若先天稟賦不足,或素體脾胃虛弱;或後天失於調養,或飲食不節,饑飽失常,或勞倦過度,憂思日久,損傷脾胃;或年老體衰,或大病,久病之後,元氣未複,失於調養,均可使脾氣虧虛,運化功能失常,導致氣血生化乏源,形成脾氣虛證。

  表現為脘腹脹滿,食後為甚,口不知味,甚至不思飲食,大便溏薄,精神不振,形體消瘦,肢體倦怠,少氣懶言,麵色萎黃或白,或肢體浮腫,舌淡苔白,脈緩軟無力。

  脾氣虛證的治療以益氣健脾為法。

  脾氣虛的人要注意以下幾點:1、保持良好的作息習慣,盡量避免熬夜。2、少吃辛辣或者刺激性食物。3、積極參加戶外運動,放鬆心情。4、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學會合理減壓。

【詳情】

01脾氣虛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脾氣虛弱,運化失職,水穀內停,故納少,脘腹脹滿;食後負擔加重,故腹脹更甚;水濕不運,流注腸中,故大便溏薄;脾主肌肉四肢,脾虛日久肢體失養,故神倦乏力;中氣不足故少氣懶言;脾虛失運,水濕浸淫肌表,故麵色(白光)白,浮腫;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氣虛,日久可致營血虧虛,或氣血兩虛之證;肌膚失去血的濡養和溫煦,可致形體消瘦,麵色萎黃,舌淡苔白,脈浮弱,是脾氣虛弱之象。

  麵色恍白浮腫

  脾與胃表裏相合,生理相關,病則相聯,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脾氣主升,胃氣宜降,故脾氣虛證以食欲不振,腹脹便溏為特點,而胃氣虛以食少噫氣,惡心嘔吐為特點。脾氣虛證進一步發展,可致脾陽不足,陰寒內生,成為脾陽虛證。臨床表現在脾氣虛證基礎上,兼見脘腹疼痛而喜按喜溫,腸鳴泄瀉而完穀不化,口吐清涎,小便不利,畏寒肢冷等症。脾氣虧虛,清陽不升,甚至陷而不舉,可轉化為脾氣下陷證,臨床表現在脾氣虛證基礎上,兼見久瀉久痢、脫肛、崩漏、子宮脫垂、臍腹重墜等症。

02脾氣虛容易導致什麼並發症

  脾喜燥惡濕,所以體內濕邪比較重的話,脾的運化功能則失常,就會出現胃脹、腹瀉等消化不良等症狀,長期下去就容易營養不良

03脾氣虛有哪些典型症狀

  脘腹脹滿,食後為甚,口不知味,甚至不思飲食,大便溏薄,精神不振,形體消瘦,肢體倦怠,少氣懶言,麵色萎黃或白,或肢體浮腫,舌淡苔白,脈緩軟無力。這些表現體現了兩個方麵的病理變化:一為脾髒運化功能的減弱,脾失健運,精微不布,水濕內生,故納少腹脹,便溏;脾虛失運,水濕泛濫,故肢體浮腫。二為氣血生化不足,脾主四肢肌肉,脾氣不足,肢體失養,故肢體倦怠;氣血虧虛,中氣不足,故精神不振,少氣懶言,形體消瘦,麵色萎黃。不同年齡,脾氣虛證的臨床表現有所不同:嬰幼兒童脾氣虛證,多表現為消化不良,嘔吐,肚腹脹大,身體消瘦,麵色萎黃;年老體弱或大病久病者見脾氣虛證,多表現為身體沉重,四肢無力,倦怠嗜臥,或消瘦乏力,語聲低微,麵色萎黃。

04脾氣虛應該如何預防

  1.保持精神愉快,避免過度疲勞、憂愁、悲傷.恐怖、緊張情緒和其他因素引起的精神上的創傷

  2.飯前少用腦,吃飯要專心,飯後稍休息,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3.注意保暖,尤其是腹部的保暖,必要時經常在腹部戴一塊棉肚兜夏季亦不可貪涼露宿

  4.鍛煉身體,增強體質,適當地作內養氣功,保健操和太極拳

05脾氣虛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主要依靠體征和脈象診斷,要注意相似證候的辨別:脾虛證的變化較多,不同病人表現差異很大。但作為氣虛證,不難與心和腎相鑒別,後者各有獨特的定位症狀。比較相關的是胃、腸兩腑。由於氣虛多歸於脾,胃腸氣虛故多從脾治。因此,確定氣虛,排除心髒、腎髒氣虛,則大多為脾氣虛。

06脾氣虛病人的飲食宜忌

  凡氣虛之人,宜吃具有補氣作用的食物,宜吃性平味甘或甘溫之物,宜吃營養豐富、容易消化的平補食品。

  禁忌食物

  性質寒涼,易損傷脾氣的食品,如苦瓜、黃瓜、冬瓜、茄子、空心菜、芹菜、莧萊、茭白、萵筍、金針菜、柿子、香蕉、枇杷、梨、西瓜、綠豆、豆腐、蓧麥等。 味厚滋膩,容易阻礙脾氣運化功能的食品,如鴨肉、豬肉、甲魚肉、牡蠣肉、牛奶、芝麻等。 利氣消積,容易耗傷脾氣的食品,如蕎麥;山楂、蘿卜、香菜等。

07西醫治療脾氣虛的常規方法

  施治要點:

  (一) 脾與胃互為表裏,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脾升胃降,燥濕相濟,生化正常。故有曰:"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脾氣不足,要在於益氣、健脾、運脾。臨證用藥,以李東垣為代表,用參、芪補氣,二術健運,升柴舉陷,陳皮、木香理氣,用之適宜,效如桴鼓。另外,由於脾虛之證與水濕關係密切,或脾虛失運,水濕內停;或寒濕困脾,脾不健運,由此在治療時,應結合病情,參以燥濕、化濕.滲濕之品,以濕去而脾運顯健。

  (二) 脾氣虛弱常由飲食失調,或勞倦損傷,或吐瀉太過所致,病屬慢性,病程較長,且經治療後,愈而複發。難於鞏固,因此在健脾益氣、化濕升陽治療後,病情緩解,痛、瀉。利已止,仍不可驟然停藥,需常服用香砂養胃丸之類藥品,調理善後,以利脾氣恢複。

  (三) 健脾理氣之品,常為辛香性味,且具發散、行氣之功,如木香、厚樸、積殼、陳皮等之類,一則可疏通氣機,治療氣滯諸證,另一則用之不當,又可辛散耗氣,對脾胃氣慮而氣機不暢者,若單的使用此類藥物,或用之太過,反使脾氣進一步受損。因此,治療由虛而痞滿者,應以益氣健脾為主,適當配合理氣藥,更不可濫用苦寒瀉下,否則必然導致痞滿加重,犯虛虛之戒。

  內服方藥

  1.基本方藥:

  (1) 六君子湯:黨參12克,白術、茯苓、陳皮、法半夏、炙甘草各10克。適於脾虛諸證。

  (2) 參苓白術散:黨參、白術、茯苓、炙甘草、山藥各100克;炒扁豆75克,蓮子肉、薏苡仁、縮砂仁、桔梗各50克,各藥共為細末,每次G克,開水或棗湯送下。適於脾氣虛而挾濕諸證。

  2.加減變化:

  脘腹痞悶脹痛,惡心嘔吐者,於方(1)中加木香、砂仁、藿香各8克;

  若泄瀉而兼腹中冷痛、手足不溫者,可於方(1)加炮附片6克、幹薑8克;

  或咳嗽、痰涎較多且有嘔惡、頭暈者,於方(1)中加竹茹、枳殼各10克;

  若久咳痰多而清稀,氣短乏力者,於方(1)中加炙紫菀、冬花、白前各10克;

  若兼見帶下色白質稀量多者,可於方(2)中加蒼術10克、車前子12克,澤瀉10充、柴胡10克;

  若白帶日久不止,尚可再加金櫻子10克、芡實12克、煆龍牡各15克。

  小兒疳積,服用方(2),再加雞內金30克,神曲、麥芽、山楂各100克,為細末,每次服3克,1日3次。

相關文章

微信掃一掃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