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地圖 網友投稿

疾病大全

當前位置: 首頁> 疾病大全> 下腹> 便血

便血簡介

相關問答

  屈氏韌帶以下的消化道(包括空、回腸,結腸與直腸)稱下消化道。上述部位的病變引起的出血稱便血,即下消化道出血(hemorrhageoflowerdigestivetract(hematochezia)),表現為血液由肛門排出,或者血液與糞便一同排出,血色多呈鮮紅或暗紅。

【詳情】

01便血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一、發病原因

  1、引起便血的疾病很多,現根據出血病變的性質,將便血的病因分為5大類:

  (1)炎症、潰瘍性因素如下消化道的黏膜發生炎症或潰瘍時,因黏膜充血、水腫與潰瘍形成,當炎症或潰瘍侵蝕血管或血管通透性增加、小血管破裂均可發生便血。常見的疾病有:

  (2)腸道感染性疾病:常見的有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真菌性腸炎、假膜性腸炎、小腸結核、結腸結核、小腸鉤蟲感染、結腸血吸蟲病、出血壞死性小腸炎等。

  (3)炎症性腸病:如克羅恩病(Crohn病)或潰瘍性結腸炎。

  (4)放射性結腸、直腸炎:多係盆腔惡性病變接受放射治療後,局部腸黏膜受到損傷後導致出血,常表現為反複、小量的便血。

  (5)缺血性結腸炎:多見於患有動脈硬化的老年患者,係因腸係膜的血運發生障礙而使腸黏膜發生缺血、潰瘍形成所致。病變以結腸多見,臨床表現為在劇烈腹痛後解出暗紅或鮮紅色血便。

  (6)白塞病(Behcet'sdisease):本病病因未明,多認為是免疫性血管炎引起血管閉塞,導致腸血供障礙而引起潰瘍性病變;也有學者認為本病與感染或遺傳有關。潰瘍發生在回盲部者最為多見,且易發生出血。

  (7)直腸或孤立性潰瘍:引起此種潰瘍的原因不甚明確,但潰瘍侵蝕血管即可引起出血。

  (8)結腸應激性潰瘍:近年來發現服用非甾體類消炎藥(NSAID)後,可導致便血,甚至表現為大出血,且多見於中老年患者。

  (9)炎症、潰瘍性病變是便血的常見病因。多數直腸和乙狀結腸的炎症與潰瘍可引起黏液膿血便;重型潰瘍性結腸炎、血吸蟲性肉芽腫可引起鮮血便;阿米巴痢疾常引起果醬色或暗紅色血便;少數腸結核或克羅恩病可發生大出血;出血壞死性小腸炎常排出暗紅、鮮紅或洗肉水樣便。總之,便血量及色澤常與病變大小、部位與出血速度有關。

  2、血管性因素出血係下消化道各種血管性病變,導致血管破裂或導致腸係膜血管缺血、腸黏膜的血供障礙所致。常見的病因有:

  (1)動靜脈畸形與血管發育不良:下消化道腸壁血管發育不良、畸形等血管性病變引起的出血,近10年來已引起重視,已成為便血的重要病因之一。可分為:

  ①海綿狀血管瘤。

  ②腸黏膜下血管發育不良。

  ③血管畸形。病變約70%發生於結腸,其中又以右半結腸或盲腸多見。少數血管畸形發生在小腸。

  (2)遺傳性出血性毛細血管擴張症(Ronda-Osier-Weber綜合征):此綜合征可發生於全消化道,如發生在小腸時易發生出血。本病罕見,屬家族性遺傳性疾病。

  (3)Dieulafoy病:病變發生在胃內者最多見,如發生在小腸或結腸時可引起便血。此病以中、老年患者多見,出血多因黏膜下血管受到炎症、潰瘍的刺激而發生破裂所致。

  (4)直腸、結腸及小腸黏膜下靜脈曲張:門脈高壓症患者,當側支循環建立後,極少數患者回、結腸黏膜下靜脈可發生曲張,如發生破裂時可引起血便。在行脾切除及胃底血管橫斷手術後,回腸黏膜下的靜脈更容易發生曲張。

  (5)長跑或耐力運動員便血:近年來發現以長跑或耐力運動員為誘因的疾病日漸增多,如馬拉鬆等長跑運動員,除少數可引起骨骼、肌肉及心髒病變外,發生消化道病變也有報道,可表現為便血,便血的原因除與痔核破裂外,還與腹腔內髒器撞擊、振動及血液發生重新分布導致腸缺血有關(對發現便血的運動員立即進行腸鏡檢查,可發現腸黏膜充血,伴糜爛出血灶形成等改變)。

  (6)Wegener肉芽腫病:係原因不明的全身性血管炎性疾病,常具有鼻咽部、肺部病變及壞死性腎小球腎炎。該病有時可累及胃腸道,使小腸或結腸發生缺血、出血,重者可發生腸穿孔。

  (7)腸係膜血管缺血性病變,可見於:

  ①腸係膜血管痙攣。

  ②腸係膜靜脈血栓形成。

  ③腸係膜動脈栓塞。

  ④缺血性結腸炎。腸係膜血管缺血性病變可因休克、動脈粥樣硬化、血管內膜炎或繼發於伴有心房纖維顫動的心髒疾患(缺血性結腸炎在炎症、潰瘍性因素中已有述及)。

  (8)腹主動脈瘤:如果腹主動脈瘤破裂穿破小腸或大腸時,可導致下消化道大出血。

  (9)內、外痔核形成:內、外痔核發生出血時,多為糞便表麵帶血,或便後滴血。但少數情況下,內痔出血後,血液可積聚於直腸壺腹部,當血液一次排出時可表現為解暗紅或鮮紅色血便。痔核出血亦是常見的病因之一。

  3、機械性因素

  (1)空腸憩室:發生出血是憩室內炎症所致。

  (2)結腸憩室或結腸憩室病:結腸多發性憩室在歐美國家已成為便血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在我國結腸多發性憩室較少見。

  (3)美克耳(Meckel)憩室:多發生於回腸遠端,70%~85%的患者可無症狀,但有症狀者其最常見的表現是出血。

  (4)腸套疊或腸扭轉:腸套疊好發於10歲以內的嬰幼兒,60%以上的成人腸套疊是繼發於腸多發性息肉或腸道腫瘤。腸扭轉時間過長時,可因腸管的血運障礙而致出血。

  (5)回盲瓣脫出:少數情況下,如回盲瓣脫出、發生嵌頓時可引起出血。

  (6)結腸內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內膜組織異位於結腸黏膜時,當女性患者月經來潮時可發生血便,月經周期結束時便血也隨之停止。

  (7)肛瘺與肛裂:少數情況下肛瘺與肛裂可導致出血,但一般出血量不大。

  (8)結腸鏡下行息肉切除術後、小腸或大腸手術後:息肉切除時如電凝不夠充分,則可導致電凝麵出血。腸道手術時止血不充分亦可發生出血。

  4、腫瘤性因素下消化道的良、惡性腫瘤較多,是引起出血的重要病因之一。

  (1)良性腫瘤:

  ①結腸息肉:包括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Gardner綜合征、Turcot綜合征、幼年性息肉病、黑色素斑-胃腸道多發性息肉病(P-J綜合征)、增生性息肉病、炎性息肉等。是便血的重要病因之一。

  ②小腸平滑肌瘤、神經纖維瘤等,較少見。

  (2)惡性腫瘤:

  ①小腸惡性淋巴瘤:有時可表現為大出血。

  ②小腸腺癌:較少見。

  ③小腸、大腸類癌:引起出血較少見。

  ④結腸、直腸癌:是導致便血的常見原因之一,但出血量一般較小。

  5、全身性疾病

  (1)傳染病:傷寒、副傷寒、流行性出血熱、鉤端螺旋體病、重症肝炎或暴發性肝衰竭等。

  (2)血液病:血友病、腹型過敏性紫癜(Henoch型紫癜)、胃腸型惡性組織細胞病等。

  (3)結締組織病:結節性多動脈炎(結腸結節性動脈周圍炎)、係統性紅斑狼瘡及類風濕性關節炎累及腸道。

  (4)其他:如嚴重敗血症、食物中毒、汞中毒、尿毒症等均可引起便血。

  一般而言,幼兒、青少年便血以結腸息肉、腸套疊、美克耳憩室及炎症性疾病為常見病因;中、老年患者則以腸道炎症性病變、結腸、直腸癌、腸道血管性病變為多見病因;肛周病變如痔核、肛裂或瘺管在成人亦不應忽視。

 二、發病機製

  1、下消化道疾病

  (1)肛管疾病:痔出血是由於排便時腹內壓增高,導致痔內靜脈叢血壓增高,加上硬糞塊的直接擦損使痔破裂所致。肛裂在兒童可見蟯蟲感染引起肛周瘙癢,抓破感染而形成,排便時劇烈疼痛伴有便血,量少而鮮紅。肛瘺最常繼發於肛管直腸周圍膿腫,少數繼發於腸結核。肛門附近,會陰部或骶尾部可見肛瘺外口,擠壓周圍可見膿液自瘺口流出。

  (2)腸道炎症性疾病:如急性細菌性痢疾、急性出血壞死性腸炎、腸結核、潰瘍性結腸炎等,均由不同病因所引起的不同部位腸黏膜的充血、水腫、糜爛、潰瘍出血甚至壞死。表現為膿血便、血水便甚至鮮血便。

  (3)腸道腫瘤:結腸癌、直腸癌、小腸惡性淋巴瘤等主要因癌組織破潰或淋巴瘤組織破潰,而表現鮮紅色血便或伴有黏液與膿液的血便。小腸良性腫瘤,如小腸神經纖維瘤、平滑肌瘤、腺瘤等出血較少,但瘤體較大可引起腸梗阻。小腸血管瘤感染、破裂可引起急性大出血。

  (4)下消化道血管病變腸係膜動脈栓塞或腸係膜動靜脈血栓形成,腸扭轉、腸套疊等,因腸黏膜缺血、壞死、脫落,腸管發紺、水腫和大量漿液滲出,全層腸壁壞死,大量血性液體滲出,可出現腹瀉排出暗紅色血便。

  2、全身性疾病發病機製參見上消化道出血(嘔血與黑便)。

02便血容易導致什麼並發症

  1、便血且血與糞便混合,尿頻,排便不盡感,排便頻率異常,裏急後重的問題。腹瀉,發熱伴有腹痛、腹瀉、惡心、嘔吐,黏液便,腹痛伴惡心、嘔吐,腹痛伴腹瀉,惡心,惡心與嘔吐水樣便,糞便膿血。

  2、唇幹口燥,口渴喜冷飲,齒齦腫痛,口臭口苦,口舌生瘡,大便秘結,肛門灼熱,舌紅苔黃,脈數有力等症。濕熱交蒸:先血後便,下血鮮紅,大便不爽,肢困脘脹,納呆,口苦,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膩,脈濡數。

03便血有哪些典型症狀

  1、鮮血便

  多為急性(即時)出血,血液流出血管外很短時間就經肛門隨糞便排出,或便後直接流出。流出的血液外觀類似外傷出血,顏色鮮紅或紫紅、暗紅,時間稍久後可以凝固成血塊。常於以下疾病:

  (1)痔瘡:各期內外痔和混合痔均可引起大便出血,一般為糞便附有鮮血或便後滴血。外痔一般無大便出血。

  (2)腸息肉:為無痛性大便出血。排便時出血,排便結束後停止,量多少不等,一般血液不與糞便相混,或息肉位置高、數量多,也可與糞便相混。

  (3)直腸脫垂:久病後可有排便時出血。

  (4)肛裂:便血,出血方式為糞便表麵一側附有血跡,不與糞便相混,部分患者便後滴血。

  2、膿血/黏液血便

  即排出的糞便中既有膿(黏)液,也有血液。膿(黏)液血便往往見於直腸或結腸內的腫瘤及炎症。常見以下疾病:

  (1)直腸癌:血色較新鮮或暗紅色,糞便中可有黏液,往往血液、黏液、糞便三者相混。

  (2)結腸癌:隨病程延長逐漸出現大便出血,多為含有膿液或黏液的血便,血色較暗。

  (3)潰瘍性結腸炎:黏液便或膿血便,同時伴有左下腹痛或下腹疼痛。

  (4)腸道感染性疾病:如細菌性痢疾、阿米巴腸病等。

 3、黑便

  又稱為柏油便,大便呈黑色或棕黑色。為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見的症狀之一。如果出血量較少,且出血速度較慢,血液在腸內停留時間較長,排出的糞便即為黑色;若出血量較多,在腸內停留時間較短,則排出的血液呈暗紅色;出血量特別大,而且很快排出時也可呈鮮紅色。

  4、隱血便

  小量(微量)消化道出血不會引起糞便顏色改變,僅在糞便隱血試驗時呈陽性,稱為隱血便。所有引起消化道出血的疾病都可以發生隱血便,常見潰瘍、炎症及腫瘤。便隱血試驗可檢測糞便中的少量(微量)血液成分。腸息肉(癌)的早期糞便隱血可呈現陽性,定期進行糞便隱血檢測是結直腸腫瘤篩查(初篩)的重要途徑。

  5、伴隨症狀

  (1)肛門及肛周病變:便血鮮紅,肛門疼痛難忍,或腫脹有痔核,或伴有肛裂。

  (2)上消化道疾病:嘔血一般都伴有黑便,出血量大、速度快時可以有血便。

  (3)下消化道疾病:根據出血的原發病不同,伴隨症狀表現不一。

04便血應該如何預防

  預防工作從生活中開始做起保持大便通暢,防止和治療便秘適量吃些含纖維素較多的蔬菜,如韭菜、芹菜、白菜、菠菜等,水果以香蕉為最佳每天早晨飲適量涼開水,吃好早餐,有助於排便;生活有規律,每日定時排便,保持肛門周圍清潔,排便時不要久蹲不起或過分用力;適當參加一些體力活動

05便血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1、便血後的早期,血紅蛋白,紅細胞計數等可無明顯變化,但當補充等滲液體,擴充血容量後,紅細胞計數,血紅蛋白及血細胞比容的測定有助於失血量的判斷,血尿素氮升高的程度也有利於出血量多少的判斷(稱腸源性尿素氮升高)。

  2、紅細胞計數,血紅蛋白及血細胞比容不再進行性降低,或血尿素氮降至正常,均提示出血已經停止。

  3、X線鋇餐或鋇劑灌腸檢查氣鋇雙重造影行十二指腸,空回腸檢查或行全結腸檢查,對腸道結核,克羅恩病,血吸蟲病,潰瘍性結腸炎,腸扭轉,腸套疊,息肉或癌腫等疾病的診斷有較大幫助。

  4、乙狀結腸鏡或全結腸鏡檢查由於直腸,乙狀結腸是炎症性病變,息肉或癌腫等疾病的好發部位,故乙狀結腸鏡檢查對這些病變的診斷極有幫助,全結腸鏡檢查除可發現上述疾病外,對降結腸,橫結腸,升結腸,盲腸的出血性病變的診斷均有幫助,如腸鏡進入回腸末端,還可對回腸末端的病變如結核,克羅恩病,淋巴瘤等病變的診斷提供幫助,如能結合活檢,行組織學檢查,則可顯著提高診斷的正確性。

  5、腹部B型超聲波或CT,MRI檢查對中,晚期結腸癌均有輔助診斷價值,如發現腹腔內或腹膜後淋巴結腫大,則對腸結核,淋巴瘤等疾病的診斷有參考價值。

  6、選擇性血管造影檢查便血時,行選擇性腸係膜上,下動脈插管造影檢查,可明確出血的部位,也有利於血管畸形等疾病的診斷,因此,對不明原因的便血患者,為明確出血部位或病因,行選擇性血管造影是必不可少的檢查。

  7、無線膠囊內鏡(wirelesscapsuleendoscope)檢查:近年來無線膠囊內鏡(亦稱膠囊內鏡)檢查已開始應用於臨床,該檢查屬於無創性,患者均能耐受,無不良反應,膠囊比一般的藥物膠囊稍大,其內裝有閃光裝置及攝影芯片;膠囊吞服後到達幽門部時間需40min左右,檢查完胃腸道的時間平均需350min;膠囊通過胃腸腔時,其所攝圖像經腹部的遙控接受器信號存於電腦中,然後再對清晰的圖像逐一進行分析;膠囊內鏡最後經結直腸隨糞便一同排出(屬一次性用品),有學者認為在清潔腸道後,再吞服膠囊內鏡其優點更多,有利於更好的獲得膠囊經過多部位的準確停留時間,以判斷病灶的確切部位,這一檢查術的敏感性與準確性均高於小腸鋇劑檢查術,但有時對病變不能準確定位以及對病變不能進行活檢是膠囊內鏡的主要缺陷,據國外資料顯示,膠囊內鏡檢查對隱匿性消化道出血的陽性診斷率可達80%以上,對小腸病變如血管畸形,息肉,腫瘤,克羅恩病,潰瘍,乳糜瀉等病變均能作出診斷,因此,國外有學者認為對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而言,常規檢查陰性時應首選膠囊內鏡檢查,但在我國,由於其檢查費用較昂貴,因而普及開展尚受到一定限製。

  8、新型小腸鏡(pushenteroscopeP.E)檢查現已有新型的推進式小腸鏡應用於臨床,並能對病變處進行活組織檢查,據稱對疑難性小腸疾病的診斷具有重要價值,新型小腸鏡克服了老式小腸鏡操作困難,不易通過十二指腸與空腸的交界處(屈式韌帶)等缺點。

06便血病人的飲食宜忌

  1、忌飲酒

  痔瘡多屬濕熱,飲酒可助其濕熱,而且酒(特別是烈性酒)可使直腸靜脈充血,誘發或加重痔瘡。

  2、忌食味濃及香料多的食物

  容易令腸道不適,同時令肝髒充血、下腹腔壓力加大,可導致痔瘡發生或使痔瘡加重。

  3、忌食肥甘厚味、炙烤食物

  這些食品可刺激直腸肛門部的黏膜皮膚,使充血明顯,導致痔瘡發生。

  4、忌食壯陽火的水果

  如芒果、榴蓮、荔枝、龍眼等。

  5、忌食難於消化、堅硬的食物

  食物難以消化會導致便秘,從而使直腸血管曲張。

  6、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胡椒、生蔥、生蒜、芥末、薑等,能刺激直腸肛門部位血管充血和擴張,造成排便時刺痛和墜脹感,從而誘發痔瘡。

07西醫治療便血的常規方法

  遇便血者,尤下消化道大出血,應根據病史、臨床表現及出血的特征,認真地分析其發生出血的可能原因。同時應立即采取有效的止血措施,以盡快的達到止血的目的,從而為進一步尋找出血的病因創造條件。便血時應遵循以下治療原則。

  1、一般治療措施有失血性休克者應臥床休息,去枕平臥,給予吸氧。嚴密觀察神誌、呼吸及脈搏、血壓等生命體征,並應觀察便血的量及色澤,記錄尿量。

  2、補充血容量便血量大、貧血明顯或已發生休克者,應積極補充血容量。以血漿代製品或全血為佳,有利於糾正休克。

  3、應用止血藥物

  (1)6%~8%的去甲腎上腺素(正腎上腺素)溶液反複灌腸或者冰鹽水反複灌腸(冬季不宜多用),除可起到止血作用外,還可起到清潔腸道的作用,從而為腸鏡檢查作準備。

  (2)凝血酶或白藥或白岌粉等中草藥溶於生理鹽水中灌腸,有時也可發揮止血作用。

  (3)靜脈給予常規止血藥物,如酚磺乙胺(止血敏)、維生素K1、氨甲苯酸(抗血纖溶芳酸)、6-氨基己酸或血凝酶(立止血)等。

  (4)有條件者可輸注冷沉澱(含各種凝血因子)或血小板等凝血成分。

  (5)腸係膜上或腸係膜下動脈選擇性(或超選擇性)造影時,如發現出血部位,可選用垂體後葉素或特利加壓素注入出血的血管內,有效止血率可達80%~90%以上。

  4、積極明確出血部位或病因

  (1)腸係膜上、下動脈選擇性造影:該檢查在出血過程中均能進行。對明確出血的部位有極大的幫助,有時還可明確病因。

  (2)結腸鏡檢查:在基本止血後即可進行結腸鏡檢查,對全結腸(包括回盲部及回腸末端)、直腸的病變有確診價值。發現出血灶後,可在內鏡下采用多種止血方法。

  (3)X線鋇劑檢查:出血停止後可進行鋇劑小腸造影或鋇劑灌腸造影,可協助發現多種導致出血的原發病。

  (4)對於疑難病例可進行膠囊內鏡檢查或新型小腸鏡檢查,以盡早明確診斷。

相關文章

微信掃一掃

目錄